陳輝東



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海陸交匯的重要樞紐城市,“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建設正賦予港城勃勃生機與活力。近年來,連云港搶抓機遇,主動作為,著力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建設形成綜合交通新格局,一個與連云港經濟轉型發展相適應,與脫貧攻堅任務相契合、公鐵水空較為完備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正快速形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正加快建設,為港城“高質發展、后發先至”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一是公路路網建設實現港城內聯外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對連云港市公路出行最真實的寫照,沂河、沂沭河成為分割港城南北的天塹。1996年12月18日,寧連一級公路建成通車。1998年,寧連高速開啟連云港市高速公路建設時代。隨后十幾年,連徐、汾灌、連鹽、連臨、東疏港、北疏港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總里程354公里,形成了以G15沈海高速、G25長深高速、G30連霍高速為主骨架以及S72北疏港高速、S73東疏港高速的“兩縱一橫”高速公路網,實現了市到縣、縣到縣高速公路聯網暢通。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網絡,重塑了連云港市的對外形象,以高速公路為主軸形成的快速交通通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走廊”。目前,連云港市國省干線公路通車里程837公里,形成了“四縱五橫”干線公路網。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0912公里,實現了縣到鄉通二級、鄉到鄉通三級、鄉到村通四級公路的“村村通”,“四好農村路”建設持續深入開展。
二是港口水運發展成為產業重要支撐。連云港港開港于1933年,1937年至1945年港口淪陷到日本帝國主義之手,抗戰勝利后,連云港又被國民黨政府接管,直到1948年解放戰爭勝利,連云港港口才真正迎來了新生。改革開放的春風,把港口帶入了最輝煌的高速發展期。自1978年以來,連云港港已經由主港區連云港區拓展至贛榆、徐圩、灌河港區,形成了“一港四區”規模發展,逐漸成為初具規模的內外貿綜合性港口。目前沿海港口共有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70個,形成碼頭泊位岸線約20公里,年設計通過能力1.74億噸。全港共開通集裝箱航線66條,其中遠洋3條、近洋28條、內支線9條、內貿線22條、內河航線4條。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建成,二期工程加快推進。內河航道總里程1111公里,其中三級航道里程147公里,通航船閘5座,以疏港航道、鹽河航道為主的干線航道網實現千噸級船舶直通京杭大運河。內河港口共有生產性泊位74個,綜合通過能力1370萬噸。
三是多向扇形鐵路網讓末端成為樞紐。東隴海鐵路連云港段全長90公里,于1935年建成運營,2009年7月完成電氣化改造。連鹽鐵路、連青鐵路于2018年底建成并開通運營,連云港高鐵站和綜合客運樞紐一期工程同步投入使用。連淮揚鎮鐵路連淮段2019年通車,連徐高鐵將于2020年底建成。城市動車開通運營,旗臺作業區專用鐵路試運行,上合物流園、徐圩新區鐵路專用線加快實施。預計到“十三五”末期,連云港市國鐵干線運營里程達396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240公里。將全面融入上海3小時、南京1.5小時、青島1.5小時、徐州1小時的交通圈,市域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屆時,連云港將全面進入高鐵時代。
四是國際空港建設推進民航提速發展。1984年,白塔埠機場獲批4D級軍民合用機場,1985年3月26日民航首次開航,目前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國內航線31條、曼谷國際航線1條,2018年旅客吞吐量151.6萬人次。空港于2017年5月實現開放。與此同時,連云港新機場2019年2月正式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底建成,新機場近遠期規劃均為干線機場、國際機場,近期按照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8萬噸、飛機起降73674架次,遠期按照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8萬噸進行規劃。新機場定位為區域性國際空港,有助于連云港打造“一帶一路”倡議空中交匯點。
五是運輸服務保障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目前,連云港市道路客運由1988年底開通的28條省際班線、51條市際班線和12條縣際班線逐步發展為2019年底省際班線52條、市際班線139條、縣際班線52條和縣內班線18條。先后建設客運場站42個,二級以上客運站實現全省聯網售票。道路貨運由1984年全市擁有貨車4108輛、2.05萬噸發展到如今載貨汽車總數5.65萬輛、77.34萬噸。建成中哈物流場站、中心貨運站一期等一批貨運物流場站。城市客運節能環保車型比例達98.4%,位居全省前列。市區共有97條公交線路,運營里程2461公里,其中BRT線路10條、專用道52公里;公交車1160輛,城市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17.67標臺;公交出行分擔率30.6%;江蘇交通“一卡通”實現縣區全覆蓋。全市共有出租汽車經營企業13家、出租汽車2376輛。截止2019年底,連云港市85個鄉鎮(涉農街道、農場)鎮村公交已完成全覆蓋,并全部通過省交通運輸廳驗收,提前一年實現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鎮村公交開通率100%”的發展目標。汽車維修廠由1987年的26家增至522家。76家駕培機構實現“預約培訓,先培后付”全覆蓋。
六是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行業形象。多年來,交通運輸行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江蘇省委、連云港市委關于交通建設發展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強從嚴治黨要求,持之以恒強化作風建設,連續多年獲得市績效考核十佳單位,政風行風建設走在前列。積極深化精神文明及行業文明創建,深入開展“三個在一線”和“兩保一強”主題實踐活動,先后涌現了“雷鋒車”等優秀服務品牌以及“唐艷”等先進個人,全行業多人榮獲全國及全省勞動模范,多個單位榮獲省級文明單位。在人才服務、行業工會、群團統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下一步,連云港市交通運輸局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江蘇省關于建設交通強國、交通強省的戰略部署,按照連云港市委、市政府相關要求,不斷提升思想認識,超前謀劃交通發展,圍繞“快聯環多智優”定位,積極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一、立足于“快”,加快構建快速路體系
就是要針對連云港多組團城市發展的特點,在交通需求上實現中長距離快速通達,加快同城化融合發展;在空間布局上支撐城市空間拓展,引領城市新區開發。
(一)海州與連云通達
推進港城大道快速化改造,實現全程無紅綠燈,確保海州主城區與東部連云城區之間30分鐘內快速通達。新建臨洪大道,實現海州主城區與市開發區、連云新城之間快速聯系。
(二)海州與徐圩通達
推進徐新路快速化改造,對兩側進行景觀品質提升,打造綠色生態景觀大道,實現海州主城區與徐圩新區之間快速通達。推進新建路東延至徐新路,進一步分流通勤車輛。
(三)海州與贛榆通達
推進懷仁路建設,構建贛榆城區與海州主城區及高鐵站的快速通道,提高贛榆城區與海州主城區的連通度,加快贛榆融入中心城區發展。
(四)沿海組團通達
推進242省道中云段、228國道新光路城區段等快速化改造,實現東部城區、徐圩新區等沿海組團城市間的快速聯通,促進形成同城化生活圈。
(五)城市出入通達
通過310國道、311國道、東風路西延、機場大道、瀛洲路南延等城市對外出入通道的建設提升,優化與連云港北互通、連云港西互通、204國道、連霍高速連云港南互通(增設)、長深高速連云港南互通(增設)、秦東門大街互通(增設)等城市周邊樞紐互通的高效銜接,提升城市內外快速出入的出行效率。
二、著眼于“聯”,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
就是要構建組團與樞紐之間、樞紐與樞紐之間以及縣級節點之間的聯線。進一步提升全市域路網體系的通達程度,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
(一)新機場“聯”線
建設機場大道,從鹽河路南延經新機場至灌云縣城北環,實現海州主城區與新機場、灌云縣城與新機場、高鐵站與新機場的快速聯通,機場大道向南進一步與233國道銜接可實現灌南縣城與新機場的快速聯通。建設連宿高速,實現徐圩新區與新機場快速聯通。推進236省道建設,加強東海縣城與新機場聯通。通過連霍高速、沈海高速、長深高速等既有高速通道,實現贛榆、東部城區與新機場的快速聯通。
(二)高鐵站“聯”線
建設臨洪大道,打通高鐵站北廣場對外通道。高鐵站通過臨洪大道向東聯通東部城區,向北接懷仁路聯通贛榆城區,向西接311國道聯通東海縣城。徐圩新區通過“徐新路—新建路—鹽河路”接入高鐵站。
(三)縣級結點“聯”線
通過加快建設245省道、236省道,完善市域國省干線公路體系,實現縣級結點間互聯互通。
三、突出于“環”, 形成城市核心區交通保護殼
就是要通過構建城市多層次環線來形成城市核心區交通保護殼,將不需要進入核心區的交通從核心區內吸引出來,進而引導形成與交通需求相適應的分層次交通體系。
(一)構建海州主城區內環
由“凌州路—臨洪路—寧連高速—新建路—海青路”組成的快速內環,全長約29.4公里,快速集散老城區出入交通,保護海州核心城區。
(二)構建城市中環
規劃建設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形成的兩個中環。其中,高速公路中環:由“沈海高速—連霍高速—長深高速至主體港區連接線(大港路高架)”組成,全長約99公里,形成保護中心城區的高速公路環線,避免過境交通從城市中心穿越,實現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的“客貨分離”。快速路中環:由“徐新路—海濱大道—242省道—懷仁路—臨洪路—海青路—東風路—新建路”組成,全長約128公里,是中心城區功能組團之間聯系的快速環線,可實現中心城區客運交通大循環。
(三)構建城市外環
規劃建設由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形成的兩個公路外環(繞城公路)。其中,高速公路外環:由“沈海高速—連宿高速”組成,全長約127公里,合理引導過境貨運交通和徐圩疏港、危化品運輸利用高速外環通過。干線公路外環:由“204國道—507省道”組成,全長約110公里,是南北向過境貨運交通的主通道,形成保護中心城區的繞城公路,為城市東進濱海發展預留空間。未來隨著交通量的增長,規劃在沈海高速以西利用“267省道—236省道—204國道灌云段改線—324省道”走廊建設區域公路大外環,與“204國道—507省道”共同構筑保護中心城區的“雙環遞進”路網格局,進一步引導過境貨運交通在城市外圍繞行。
四、統籌于“多”,構建多式聯運體系
就是要大力發展公鐵水空多種運輸方式協同發展的多式聯運體系。
(一)加強頂層設計
開展《基于自貿區的連云港多式聯運能力建設研究》,圍繞連云港自貿片區的戰略定位,結合多式聯運發展實際,研究全市多式聯運能力建設發展對策,構建適應自貿區發展需要的多式聯運體系。
(二)優化樞紐場站布局
加快推進上合物流園、徐圩多式聯運中心、港口鐵路多式聯運中心等建設,打造多式聯運樞紐。穩定運行中哈物流基地,優化布局海內外“無水港”,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合作建設。進一步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兩翼港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鐵路集疏運“最后一公里”。
(三)打造多式聯運樣板
鼓勵鐵路、港口、航運企業等加強合作,海上加密內外貿航線,陸上加密國內五定班列。打造連云港中歐(亞)班列品牌,優化整合線路,提升班列線路的競爭力。依托海河聯運港際聯盟合作平臺,積極構建覆蓋蘇、魯、皖、豫四省的內河集裝箱海河聯運網絡。加快推進灌河航道整治和徐宿連航道前期工作,推進江海河聯運和江海直達,更好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五、共享于“智”,推進智慧交通建設
就是要發揮交通科技信息、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開展交通環保專項行動,推進智慧交通、智慧港口建設。
(一)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
持續推進交通綜合指揮中心軟件建設工作,繼續加快推進軟件工程二期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系統建設,提高監測預警、協調指揮和綜合執法的聯動效能,在行業數據資源日益累計的基礎上,實現分析和決策支持輔助功能,信用管理的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
(二)提高數據資源共享水平
構建交通運輸市級數據中心,開展數據整理分析工作,在已初步建成的數據中心基礎上建立相關數據模型,梳理業務數據,完成交通系統內共享和全市共享開放程度確認,行業各應用系統基本匯聚完成,形成市級統一的訪問入口,進而實現連云港市交通管理部門各類交通運輸動靜態數據的匯聚整合、交換共享。
(三)推進港口智慧化建設
創新應用構建生態港口信息化平臺,基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建設連云港市生態港口信息化管理系統,掌握港口的生態環境質量、港口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情況以及外來污染等情況,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創新,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以“系統推進、典型示范、重點突破”為主線,以“生態環境質量監管、港口污染源排放監管、船舶污染排放監管、智慧能源管理”等為核心,建設1個平臺和4個子系統的生態港口信息一體化系統,建立數據自動采集與分析處理能力、管理部門監管能力、環境預警以及數據共享能力。
六、致力于“優”,服務市民高質量出行
就是要全面優化交通運輸環境和服務水平,保障市民高質量出行。
(一)高標準規劃設計交通沿線景觀
重點規劃設計高鐵、動車、國省干線和公交沿線景觀,結合“山、海、港、城、林、田、水、橋”等不同路段的特點,分不同主題進行設計改造,加強沿線兩側生態景觀風貌,展現地域文化歷史特色,優化周邊建筑界面,從而形成整潔、生態、優美、獨具特色的連云港風貌文化展廊。新建交通項目沿線景觀嚴格按規劃設計落實到位,已建成交通道路沿線景觀全面推進優化改造,讓交通沿線景觀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
(二)大力度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
發展綠色交通,積極落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政策,優化調整公交站點設置,提升公共交通系統在整個交通體系中的出行比例,統籌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拓展綜合運輸服務,推進網約車和客運市場規范發展,擴大定制客運、“運游融合”覆蓋范圍,完善公交線網和“公交+旅游”服務模式,為市民提供多模式、一體化、全覆蓋、高品質的公共交通服務。
(三)全方位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
圍繞衛生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三軸共線”聯動創建,推動交通運輸行業管理更規范更長效,促進交通出行更通暢更安全,做到交通服務更貼心更周到。全面提升全市普通國省道交通安全秩序和交通設施管理水平,推進公路治超常態化管理,規范運輸市場經營秩序。規范交通服務一線人員“著裝整潔、用語文明、服務規范、誠信經營、態度熱情”的行業形象,積極開展文明工地、文明示范窗口等培育活動,培育職業精神,樹立行業新風,展現交通運輸行業新形象。
(作者系連云港市交通運輸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