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根據目前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我國的宏觀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可以降低成本,并有助于技術引進和產業結構現代化;二是不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出口壓力過大,并將對外國投資產生。本文依據這些問題,提出了完善對策,希望可以改善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利率工具;宏觀經濟;影響
匯率沖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在目前來看是宏觀經濟研究的重要領域。匯率相對來說是重要的宏觀經濟價格,也是目前研究金融沖擊對我國宏觀經濟造成一定影響的基礎。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便采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在這個階段,匯率變動的影響不會很大。宏觀經濟形勢方面,自從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匯率波動逐漸加大,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和跨境資本流動增加。因此,在研究利率工具的應用時,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利率的相關概念
(一)利率的含義
利率是重要的經濟指標和領域,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和不可缺少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利率研究在經濟領域非常重要,政策、措施和利率的執行與宏觀經濟的運作密切相關。利率控制經濟增長、刺激投資和消費,通過在經濟衰退期間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增長。目前,利率已成為一個優先事項,只有澄清宏觀利率管制的理論基礎,才能為制定利率政策提供合理的指導,并確保宏觀利率管制的效力。
(二)調整利率
調整利率是宏觀經濟調節的一個重要工具,通常導致高經濟時期的利率上升和低經濟時期的利率下降。在經濟落后的情況下,應通過大幅度降低利率來促進經濟的恢復,從而使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增長,從而避免長期的社會福利損失。長期的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當經濟達到高峰時,可以通過大幅降低利率來避免社會福利的損失。加息政策控制經濟增長率,由于利率政策本身的特點是停滯不前和不確定性,以及貨幣基金組織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因此,能夠有效控制經濟的過度增長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傳統利率控制機制的特點往往是經濟增長率的潛在波動,貨幣政策調整利率的新趨勢抵消了凱恩斯傳統經濟政策的局限性,凱恩斯傳統經濟政策僅側重于利率的調整。這一政策以避免經濟不穩定的原則為指導,并更加強調了這一點。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基礎上,這種以當前和可預見的經濟形勢為基礎的監管模式是一種更加積極和有效的監管手段,其理論目標是使潛在的經濟增率長與宏觀經濟業績相一致。
(三)利率的決定因素
根據利率理論,決定因素包括利率水平、平均利潤率、預期通貨膨脹率、信貸資金供求、社會和歷史利率等。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歐盟利率,這也是決定利率高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平均利率最高的時候通常不低于零,因為如果利率為負數,銀行將無法獲利,并且利率應在平均利率和無波動之間波動。事實上,利率借入資金對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供大于求的水平,較低的利率;供小于求,提高利率,就會比平均利潤率更高。利率也有一定的歷史,而且往往是調整利率的重要歷史基準。國際利率是利率的決定因素,因為貨幣當局通常需要調整利率以穩定利率,通常需要調整利率來影響流動資本運作。
可以看出,利率微調的外部表現反映了框架規則,但本質上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是息息相關。
這是實現凱恩斯在宏觀調節和整合某些規則方面的選擇的一種特殊手段。總之,利率調整意味著中央銀行及時、適當和靈活地調整利率,以應對微分干擾,經濟運行、減緩經濟波動和保持長期穩定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二、利率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
利率對宏觀經濟的調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期調整,即在正常情況下,例如經濟活動的調整,僅在貨幣供應和價格穩定時才調整利率;另一種是特殊的調整,即利率調整。它主要干預異常的經濟活動,如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如果商品滯銷而產量下降,則必須從表面上調整利率。因此,實施高利率或低利率是基于某些經濟活動。在對利率進行調整時,應遵循小幅度調整但需要多次調整的原則,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控制正常經濟活動中,穩定利率調整的頻率,從而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經濟活動發生了異常,可以通過適當擴大利率調整的頻率的方式進行穩定。
此外,從國外獲得的經驗表明,利率調整不能受到社會責任目標的太大影響。因此,中央銀行可以建立關鍵利率調整機制、靈活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率調整制度以及調整機制。短期調整不會導致利率的重大波動,也不會提高經濟運營商的認識。因此可以增加調整的頻率和規模,以提高模擬市場的效應,提高公眾對利率變化的適應能力。中央銀行應定期檢查股本、公司資本利潤和銀行利率,并根據合理的通貨膨脹預測確定利率調整的頻率和范圍。基準調整已成為指導和促進市場利率變化的有用信息,市場資本供求平衡和利率在調節儲蓄、投資等方面發揮作用。
因此,我國在利率調整時力度不能太大,否則容易適得其反,常規調整的基點要控制在50以內,如果出現經濟局勢非常嚴重的情況,也需要將基點控制在1個百分點以內。這里面有調整利率水平是根據公開業務調整的。這對分析經驗數據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還將預測儲備需求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三、利率對宏觀經濟影響的主要對策
(一)保持中央銀行及其利率調控的獨立性
利率節制效應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央銀行決策的準確性。然而,盡管中央銀行決策的依據是科學性很強的,但它只會損害中央銀行制定政策的有效性。在我國,雖然中央銀行的職能正在發展和改善,但中央銀行在利率方面的決策權目前集中在金融情報委員會。在某種程度上,國家領域和不同部門之間的權力平衡使政策的實際影響偏離了其最初目標,并使學術界和公眾輿論產生了許多疑慮。如果需要讓中央銀行的利率管理獨立性在未來充分發揮其作用,則一國中央銀行需要在獲得法律地位后進行獨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性。并且,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能夠讓中央銀行不再受政府的控制,可以獨立去制定貨幣政策,然后去執行,不會受外部的任何干擾。
(二)增強利率政策信息的公開及透明
首先,需要提高我國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知識的透明度。目前,我國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信息的公布方面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過于專門化和復雜。我國人民與中央銀行之間的溝通必須加快,我們努力通過簡單化的信息來提高對利率政策的理解。同時,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其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估和對未來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分析,使用明確的術語,以便正確地指導公眾對貨幣政策的期望。并且,中央銀行必須加快建立計算機貨幣政策平臺,進一步規范信息披露的內容、方法和形式,并建立簡單易用的電子產品等溝通方式。為了加強中央銀行與公眾之間互相的信息交流,可以相應地減少二者在獲取信息時的成本,這樣能夠保證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實施過程保持穩定。
其次,我國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目標越來越透明,盡管中央銀行目前是利率政策的唯一目標,不過價格穩定并不是這項政策的唯一目標。中央銀行在公布利率信息時往往掩蓋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在利率政策和價格穩定方面,有損于其他利益。在某種程度上,這導致公眾對利率政策缺乏科學的評估,從而損害了調整的效率。
(三)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利率市場改革的實質是利率國際化的現行做法,目前由國內金融機構掌管利率市場化的決策權,希望通過調整利率,從而適應貨幣市場的供求關系。當前在利率較高的國家中正在實施兩種利率體系,一種是正式利率體系,另一種是市場利率體系。在商業化中,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之間存在有效的關系。但是,由于利率市場改革尚未完成,我國中央銀行繼續直接控制金融機構的利率,從而阻止了匯率轉移。通常情況下,是由市場利率計算中央銀行的官方利率,這會對商業化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中央銀行對利率的每次小幅調整都要在市場上平穩地進行,從而導致市場利率同時發生變化。為了有系統地克服利率商業化的剩余障礙,為金融機構建立一個獨立的風險定價機制。從金融角度來看,市場利率機制主要依靠給予金融機構獨立的固定權。如果金融機構不能自由決定貸款利率,就不可能與公眾進行公平交易或準確預測利率變化的程度。作為調整利率的核心因素的利率問題已變得毫無根據。鑒于目前的情況,我國中央銀行必須加快利率管理權科學司的發展,澄清浮動因素,并擴大利率的范圍。事實上,擴大利率波動權也是利率管理的逐步權力下放和商業化進程。
結論
在市場利率中,資金的價格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反映了經濟的基本情況、金融市場和整個經濟體利率水平的變化,而且利率的調整已成為中央銀行進行對市場宏觀控制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應加強監管的靈活性,以改變公眾預期。利率市場化是深化中國金融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發展消費信貸,建立有效的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可以添加強力率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完善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義圣.我國宏觀經濟調控體系中利率微調政策的時效性研究[J].東南學術,2017(06):61-69.
[2]于鑫.宏觀經濟對利率期限結構的動態影響研究[J].南方經濟,2019(06):27-35.
[3]余旭.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9(06):25-26.
[4]劉偉,蔡志洲.經濟周期與宏觀調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10-121.
[5]王春麗.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利率微調問題探討[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08):56-62.
[6]許經勇.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回顧與思考[J].財經研究,2016(02):3-7+69.
[7]馮傳奇,洪正.利率市場化、銀行微觀特征與風險承擔[J].商業研究,2018(01)
[8]李寧.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傳導——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浙江金融,2017(01)
[9]羅娜,程方楠. 房價波動的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效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7(01)
[10]莊子罐,崔小勇,趙曉軍.不確定性、宏觀經濟波動與中國貨幣政策規則選擇[J].管理世界,2016(11)
作者簡介:
羅田園(2001.5- ?),男,漢族,河南許昌人,鄭州大學國際學院,2019級在讀本科生,護理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