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芫 全桂艷
摘 要: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前提與保障,打造高質量、內生性的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是提高專創融合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本研究通過對全國主要高職院校發布的年度質量報告中有關師資隊伍建設的描述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當前高等院校在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現狀,針對目前專創融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措施。以期在調整教師發展與學生培養理念的基礎上,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創設師資建設機制,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專創融合;師資隊伍建設
一、研究背景及文獻綜述
為厘清專創融合教育的師資隊伍打造思路,首先需要明確專創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標,而理解專創融合教育的目標又需要從其概念演進的脈絡入手。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區別,重點在于培養具有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人才。專業教育則是指在基礎教育的基礎上,依托各學科專業性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培養出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的一種教育活動。“專創融合”教育則是指以專業教育為基礎,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二十余年來,經歷了基于創業競賽和創業指導的萌芽期(1999—2002年);到基于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期(2002—2015年);再到成立創新創業領導機構、建立雙創教育工作機制、創辦創業孵化基地、興辦創業學院的發展期(2015—2018年);以及面對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與專業教育兩條道、兩張皮、雙脫節的突出問題,從而推進專創融合教育改革的升級期(2018至今)等四個階段。
雖然學生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的主體,但是作為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高校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針對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進行探討。我國雙創師資隊伍建設的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相伴相生,但是,目前具備專創融合教育素質的師資力量缺口仍較大。因此,繼續加強和完善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刻不容緩。孟祥霞、黃文軍介紹了美國高校的成功案例,他們認為優化從事創業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專業技術人才、行業專家等共同組成的創業創新教育專家體系可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起到加速作用。李新倉、楊曉非的研究也指出,具有高等教育專業背景且具備企業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企業家是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最佳人選。另外,還有部分學者聚焦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結構現狀,并針對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升、結構需要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不夠深入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方法及策略。然而,隨著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專創教育師資人才隊伍結構大多囿于“大拼湊”“復合型”“專兼結合”等層面。因此,高校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尚有較大探索空間,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完善專創融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新的視角。
二、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一)數據特點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自2011年以來,發布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已成為高職院校定期向社會公開教學相關數據的一種基本制度。年度報告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從內容上看,“學生成長成才”“學校辦學實力”“發展環境質量”和“社會服務貢獻”等四個維度內容的發布具有延續性,量指標體系也逐年完善。
2.從覆蓋范圍上看,從2012年的國家示范校和國家骨干校200所到2013年輻射到省級示范院校,2015年所有民辦高職院校囊括在發布之列,2017年加入中職學校與逐步實現了職業院校從點到面的全覆蓋,從學校、到省和國家的三級發布體系。
3.從數據可獲性角度看,年度報告通過學校網站、教育部質量年度報告網站向社會發布,其可獲性強,且基本保證所有相關數據真實有效,所有數據的來源均可查。
(二)數據搜集與整理
鑒于教育部曾對發布的年報做出了固定章節的限制和格式要求,但是在數據收集及篩選過程中發現不同院校之間的報告章節內容存在較大區別。又因 “服務貢獻50強”榜單于2016年首次發布,隨后逐年新增了“國際影響力50強”“教學資源50強”“育人成效50強”榜單。為保證原始數據的完整性與對比分析的連續性,本文選取的年報時間跨度為2017—2019年共3個年份,以各年度榜單五十強為主要范圍,佐以重點院校名單,選取各大高職院校年度報告文本共計95份。
從2019年各省高職院校數量分布來看,區域分布差異明顯。因此,在選擇研究對象時應結合各區域高職院校數量情況進行比例劃分,然后通過查詢高職院校網站、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網站、統計年鑒等方式,對部分質量年報中存在的歧義表述進行補充和佐證。對年度報告中的有關教師隊伍的專門章節內部各小節進行細分,再運用分析軟件Nvivo12.1,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先按年份、院校的順序提煉相應章節文本中的標題句、段首句、小節首句等內容,再對提煉的句中關鍵詞進行編碼分類,最后,進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綜合分析。
三、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分析
各校年報中有關師資隊伍的章節出現位置略有不同,表述也不盡相同。有些是存在于“辦學條件與實力”章節中的“師資隊伍建設”,有的是書寫于“政策保障”章節中的“教師隊伍建設”,另外還有一些“師資隊伍”的描述見于“取得的成效”“改革與成效”“教學改革與建設”等章節。小標題出現的高頻詞有:師資隊伍結構、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培訓、高水平“雙師型”教師、“教練型”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優化兼職教師隊伍、立體多元培訓體系、校企協同育人聯盟、教師職業發展等。師資隊伍結構的介紹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校內兼課教師數(占比)、校外兼職教師數(占比)、生師比(占比)、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學歷結構、“雙師素質”教師數(占比)、省級及以上教學名師數、高層次人才數等。關于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向及舉措主要集中在兼職教師引進、高端人才引進、鼓勵性制度建設、外出研修、交流、雙師建設、成立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教師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提供經費支出等方面。
四、主要結論與建議
(一)調整定位,改正錯誤理念
專創融合教育需要將教師的教學目標定位與自身發展觀念進行協調,將科學理念轉化為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措施和實際行動。要處理好自身“素質供給”與大學生“知識需求”之間的匹配關系,改變自身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不相適應的錯誤理念。由于專創融合教育工作是一種系統性、持續性的工作,無法做到一蹴而就,教師應摒棄著眼于短期課堂效果的思想,扎實做好持續性教育,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二)外引內培,完善師資隊伍結構
目前國內高校專職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任務的教師人數較少,而在這人數較少的教師隊伍中,其高層次師資人才的占比更低,較大一部分是輔導員或其他教輔人員組成。這部分教師缺乏專業上的積淀,也缺少實踐性的工作經驗,因此在課堂很難實現實質性的專創教育融合。可通過外引內培,完善師資隊伍結構,來彌補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而造成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有余但缺乏持續的實踐性教學的情況。在引進專家智庫時,應鼓勵專業教師發揮各自的技術專長和社會影響力在各類行業協會、企業承擔社會兼職工作,以實現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的雙向流動。從長遠影響來看,應為青年骨干教師提供交流、深造的機會,促進教師力量的提高。
(三)健全師資培訓體系,提升師資隊伍素質
新時代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對教師綜合素質具有全方位要求,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開展全體教師雙創教育理念與教學培訓,引導全體教師樹立雙創教育理念與意識,將其內化于學生教育與引導行動中,促使其有意識地依托自身專業知識體系挖掘教學中的雙創元素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群體。在形式上,除開展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講座、交流和研討會、職業培訓等活動外,還應為教師創建創設寬闊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可結合區域經濟和院校特色,開展特色的組織管理機制,建立完善、立體化、多元素的培訓和再教育體系。在已開展的各類雙創教師培訓體系中,仍存在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題,但在名稱上較少提及“專創融合教育”的內容。師資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中,也應體現出理念更新的迫切性,可在教學內容或討論環節中增設理念更新教育內容。
(四)創設師資建設機制,完善師資評價體系
縱觀現行的專業教師及輔導員和行政管理職稱管理、薪級評審制度,對專、兼雙創教育的成果與績效沒有確定的掛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行政人員開展雙創教育的積極性。因此,應逐步加大雙創教學任務與教學成果在教師及輔導員等行政管理人員考核、評定過程中的比例,以鼓勵專任教師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輔導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員將教育與服務工作向創新創業服務傾斜。通過營造雙創教師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讓更多具有創新理念及雙創教育能力的教師和輔導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員積極投身到雙創教育隊伍之中。
(五)順應時代發展,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
目前一些院校師資隊伍考核體制中缺乏國際視野建設方針,針對專創教育融合教師出國培訓的項目就更少,這一現狀影響著雙創教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發展。各院校組織和參加國外大賽經驗欠缺,獲獎等機會少,競爭能力降低,也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應樹立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國際化發展的理念,在師資管理過程中,具有全球化視野,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公開嚴格的高層次人才選拔機制,推進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培養。
【基金項目:廣州工商學院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項目(項目編號:ZL20161225)】
(作者簡介:李青芫,碩士,廣州工商學院輔導員;全桂艷,碩士,廣州工商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
參考文獻:
[1] 劉忠艷.精細化管理視閾下”雙創”師資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5) :85-90.
[2] 趙俊仙.“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河南省高校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2):74-79.
[3] 王華麗,譚新旺,王立杰.雙創師資培訓對專創融合促進作用的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4)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