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玉
【摘要】思政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些高校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拓展教學空間,探索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有機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互動、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力的有效路徑,推動學生將課堂的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品德修養、精神信仰,外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互動式教學;第二課堂;線上資源
思政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備受黨和國家的重視。近年來,一些高校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互動式課堂為目標探索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結合;以激發學習興趣為根本探索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良性互動;以提升課堂實效性為主旨探索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力,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環境,讓課堂“實”起來、“活”起來、“動”起來。
一、以互動式課堂為目標探索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結合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一些高校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創新實踐教學形式,除了傳統的社會調研、參觀考察、外出社會實踐外,也嘗試通過增加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的形式,并以此支撐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通過辯論賽、主題討論等方式,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課堂辯論的形式。圍繞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這五部分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既與教學主題相關,又與學生生活相近的辯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攻守之間自發、自覺地思考個體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幫助學生在辯論中明晰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堂教學中,通過集體備課,圍繞教學內容,可設置“大學生說思政課”環節,組織如“垃圾分類知多少”等主題研討環節,以“講好身邊故事、學習身邊典型、傳播身邊感動”為目的,翻轉課堂,讓學生深入到課堂理論教學環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積極發聲。
(二)通過“行走的思政課”,鼓勵學生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在思政課堂,但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育人同樣重要。為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深化理論教學效果,高校每學期應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社會實踐教學可分為統一外出實踐和學生分散實踐兩種形式。比如,高校可從周邊的紅色教育基地、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非遺展示館、知名企業中選擇實踐地點,由思政教師帶隊,組織各班學生代表統一外出實踐,讓大學生對我們的國情社情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由于統一外出實踐無法遍及全體學生,高校還要設置分散社會實踐環節。班級學生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興趣、共同的關注等,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8人,通過研討確定本組的社會實踐主題,由組長帶隊、組員分工負責,共同進行實踐活動。
二、以激發學習興趣為根本探索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良性互動
要想開展好思政課,離不開兩個課堂的良性互動。思政課第一課堂應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第二課堂應以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學生活動、黨團建設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化思政課教學效果。思政第一課堂與校園第二課堂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標、育人內容等方面殊途同歸,二者形成良性互動的機制,將有利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勢態。而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創新的主體,“雙創”新局面的形成離不開青年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我們不僅要在思政課上講“讓改革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在概論課上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還要在課堂互動、課后作業、社會實踐中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此外,在校園生活中,高校思政教師要積極指導有興趣的學生申報、完成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項目為依托,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干精神。
探索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互動,高校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將教學內容延伸到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活動中,以推動學生“知、情、信、意、行”五個方面的統一。
高校學生思政社團既是課堂理論學習的拓展,又是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的平臺,還是校園內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載體。可圍繞社團特色開展理論宣講、辯論賽、社會服務等校內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與平臺。
三、以提升課堂實效性為主旨探索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信息網絡時代,面對“00后”網絡原住民、數字原生代,思政課也應與時俱進,借助信息化手段,占領網絡主陣地。
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囿于時間、空間、人數等限制,互動性較差,學生課后有不懂的地方很難請教到老師,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而通過高校的線上教學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溫故知新”的途徑,也提供了師生互動的平臺。一方面,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調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及時把握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課后學生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溫習教學微視頻、課件、討論題等方式,明晰問題、深化理解。通過自主溫習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私聊等方式隨時向教師請教,教師要及時予以回復。通過線上、線下協同發力,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讓思政課教學體系逐漸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傳統走向現代。
參考文獻:
[1]賈麗民,徐盈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5):56-60.
[2]孫臺維,謝歡.第二課堂成績單與思政課實踐教學耦合育人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01):81-83.
[3]陳學鳳.高職思政課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探析[J].天津電大學報,2019,23(04):64-67.
[4]王新華,劉永志.以特色主題活動為載體 創設思政第二課堂[J].中國高等教育,2012(21):52-53.
[5]凌小萍,張榮軍,嚴艷芬.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46-49.
[6]吳爭春.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56-59.
【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專項課題“融媒體時代高職思政課‘三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20年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