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范藻
摘要:作為有聲語言交流雙方共同營造的物理與心理交融的語境,在從有聲語言的感性存在到悟性升華的過程中,應更具有語言交流的藝術魅力。文章厘清了言內與言外的相輔相成、表意與表情的相得益彰、語言與語智的相為表里的有聲語言二位一體的語境含義,梳理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語言藝術辯證結構的語境生成,揭示了遣詞造句的準確、表情達意的鮮明、傳神寫照的生動的語言表達三重境界的語境意義,從而證明了語境是有聲語言藝術的核心范疇。
關鍵詞:語境 有聲語言 語言藝術
語境是什么?波蘭著名的人類學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了語言性的“情景語境”和非語言性的“文化語境”。從具有口語特征的有聲語言的角度看,語境就是語言產生的環境和語言運用的條件,即說話人在說話時和聽話人在聽話時所處的狀況和狀態、對話語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以及語言表述和接受的外部環境和相應條件。在“誰在說”“說什么”“誰在聽”有聲語言的“三要素”關系中,語境可以分為“歷史—文化構成”的社會語境、“言語—表情呈現”的現場語境和“性格—習慣形成”的內在語境。也正是這三種形態的語境存在,使得有聲語言在敘事明理、抒情言志和寫景狀物時,不但具備了語言作為交際手段的必然性,而且激活了語言成為表達藝術的可能性。
語境的含義,有聲語言的二位一體
一、言內與言外的相輔相成。任何有意義的有聲語言交流,都會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形成一個似有非有的“場”,如果這個“場”不僅被說話的一方鋪墊出來了,而且還被聽話的一方理解到了,就會產生語言的“場效應”。處于對話的兩方,一方面,是說話人就物理意義上的空氣震動而能讓人“聽得見”的有聲語言,這是符合語法規則、社會習俗和傳遞基本信息的語言,另一方面,是聽話人就心理意義上的心靈觸動而能讓人“悟得出”的無聲語言,這是不能用語法規則、社會習俗而只能憑特殊關系、特定狀態來感悟的潛臺詞,前者叫做“言內之意”,后者叫做“言外之意”,而語境就是溝通和聯結并且是形成和制造這言內與言外相輔相成的重要環境、特別場景和先在條件。
二、表意與表情的相得益彰。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語境的重要意義毋庸諱言,要產生“言外之意”的效果,還有一個非有聲語言的姿態神色“語言”,民間的說法叫做“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就是張頌教授命名的“副語言”:“電視播音員在播音或主持節目以及現場采訪時,不光有聲語言在傳遞著信息,而且其眼神、表情、體態、服飾等,也都在傳遞著信息。后者,我們稱之為副語言?!雹傥覀儗⒖陬^的有聲語言稱之為表意語言,而將非口頭的有形語言稱之為表情語言,這說明語境還有一個既依托又超越有聲語言的重要含義,就是表意與表情的相得益彰。這些有著形象、鮮明而生動視覺效應的表情語言和場景語音,對有聲語言的表達可以起到補充和輔助、強化和渲染的作用,就像生活中交談時,握住對方的手和盯著對方的眼,這兩種語境所產生的語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正語言”的表意與“副語言”的表情、聽覺的表意與視覺的表情,它們如何在相得益彰的諧和中營造有聲之言與無聲之意、聽覺之聲與視覺之形的意味雋永的語境,從而使得語境的含義超越聽覺的范疇,而讓語境獲得了“視聽合一”的復合意義。
三、語言與語智的相為表里。在語境的含義或構成中還有一個人們聽不到、也看不見但又如影隨形般存在的影子,這就是“語言智慧”簡稱的“語智”,它具有潛在性、預設性,甚至是引導性的綜合智慧,尤其是當我們追求語言表達的藝術效果時,這種底蘊的積累和內在的支撐就顯得尤重要??梢哉f,沒有交流雙方語智的正常發揮,具有感受性和一次性特征的有聲語言的表達將味同嚼蠟,甚至是不知所云,相應地所謂語境也蕩然無存。它不顯山不露水,讓聽話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讓我們說出來的話與對象和環境,同主題和意義,和內容與形式顯得既充內形外又相得益彰,語智越發達語言就越流暢,語境的藝術性也越高超。語言和語智的關系是古人說的“慧于心而秀于口”,即語智儲量豐富、開發得當、運轉靈活就能夠及時而有效地支持現實的語言表達,優秀的語智還能為有聲語言的交際提供強大而有力、豐富而深厚和及時而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因為它本身也是后天通過努力而形成的“內在語境”。正是由于有了這種品質良好和構成合理的“內在語境”,使得現實的交際傳播語境在言內與言外、表意與表情關系的處理上,既拿捏到位又游刃有余,而且還能設計和提供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以及恰到好處的“身體表情”。
語境的生成,語言藝術的辯證結構
一、情與景的貫通:情景交融。宋代詞人張炎在《詞源》里評說秦觀《八六子·倚危亭》云:“離情當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可見如果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就能夠營造“得言外意”的語境,這和語言表達的“潛臺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運用有聲語言不僅僅滿足于一般的信息傳達,而是想說得有意味和韻味、有技巧和妙巧的藝術性時,即說話人在表達他的思想感情既不愿意開門見山式的直接,也不急于竹筒倒豆子式的直白,這時就可以利用語言蘊含的“情”和與此相關的“景”。運用情景交融的方式營造語言表達藝術的語境,要注意兩點:一是,要選取恰當的“外景”,尋找與要表達的主旨吻合的景物;二是要激發由衷的“內情”,觸景生情,景中含情。
二、虛與實的結合:虛實相生。有聲語言的“虛”和“實”分別指:就感受而言,虛是可意會難言傳的意蘊,實是能感受能聽見的話語;就形態而言,虛是稍縱即逝的空氣中流動的聲音,實是眼前出現的現實中的對話人物;就生成而言,虛是語言意義的多元化理解,實是聲音內容的基本性認知。再加上有聲語言的傳達具有聲語的“言此意彼”、體態語的“貌合神離”和潛臺詞的“語近旨遠”等構成特征,使得語境不僅是語言交際的真實場景和環境,還是語言藝術生成的心境和意境,也是它們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曝光假冒偽劣產品后,主持人通常會說:不知這些生產者想過沒有,假如有一天他自己使用了這些產品,又將如何呢?到此戛然而止,給受眾留下思索的余地,這里形成的意境就是 “留白”的繪畫藝術,更是“無中生有”的語言藝術。
三、形與神的相融:形神兼備。在有聲語言語境的生成過程中,形神兼備就包含了說話與聽話交際雙方,一方面在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的視覺和發音狀態、聲音效果的聽覺,以及說話的場景、手持的物件等的有形之象;另一方面在體態選擇、表情運用的背后和語氣變化、語音調整的用意,以及場景安排、物件使用等的無形之神。正是這聲音與姿態之“形”與內容與意義之“神”,二者的完美相融使得語境真正具有了韻味無窮和魅力無限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播音主持的“形神兼備”更多的是在規定的語言表達情形和狀態中實現的,那么有聲語言在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性時,創作主體的能動性更強,因而空間更大,即借助語言之“形”和姿態的“形”,還有環境之“形”,讓有聲語言藝術的語境更有充滿魅力和富有韻味。
語境的意義,語言表達的三重境界
一、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有聲語言運用所營造的語境如何在遣詞造句上做到準確性? “言此意彼”中的前提是“言此”,沒有這個指向明確和含義清晰的“言此”,就不能產生相應的“意彼”。如何做到這個“言此”?首先是基本信息的準確性。一次有意義和有效果的口頭語言交流,說話人傳達的基本信息不外乎是時間地點、主體對象、主題內容和原因結果等,猶如新聞報道的五個“W”。其次,核心觀點的準確性。在基本信息表達清楚的基礎上,還需要闡明說話人的核心觀點,即他對談話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態度、大致判斷,特別是那些深刻性、啟發性和創建性的見解。最后,傳播意圖的準確性。如果說基本信息和核心觀點側重于語言的內容的話,那么傳播意圖就是側重于語言的動機,它關乎著誰在說,說給誰聽,為何要說等,也只有弄清楚了這些,才會收到應有的交際效果。
二、表情達意的鮮明性。構成語境的既有聽覺性的有聲語言,也有視覺性的無聲語言,一旦語境形成后,能否產生效果,其關鍵不在于承擔表意功能的主語言,而在于表情功能的副語言,也就是說副語言的鮮明性程度了決定了語境的意義和效果,也只有副語言具備了表情達意上的鮮明,不但能促進語言的交流,而且能營造語境并釋放語境的積極意義。如何做到表情達意的鮮明呢?一方面,表情語言要準確到位。有聲語言的交流雙方除了遣詞造句的準確外,姿體手勢眼神一類的表情語言也要準確到位。另一方面,達意語言要及時引領。有聲語言的交流首要的和主要的是依靠聲音來傳達意思,盡管有副語言的出現和需要,但那只是輔助和協助,所以主語言的主體地位和引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傳神寫照的生動性。語境的意義依次可以分成三個層次:首先是有聲語言講究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其次是無聲語言要求表情達意的鮮明性,最后是二者融合而達到的傳神寫照的生動性?!皞魃瘛奔磋蜩蛉缟谋普婢辰纾皩懻铡奔唇z絲入扣的描摹效果,前者大概相當于表意語言,后者相當于表情語言,而不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境,藝術性是其最高境界。如何才能實現傳神寫照的生動性?其一,抓住要點,展示能力。一次語言交流,既要展示談話人的思辨能力和口才能力,也要展示他的幽默機智的才智的和姿體控制的能力,從而為聽眾提供一個享受知識和體驗智慧的語言環境。其二,尋找動點,增添活力。所謂有聲語言的“動點”,是指這次談話或這段語言里最能打動聽眾的和最能感動大家的畫龍點睛之筆,或者是煽動情感之處,也可能是現場出現的一個意外,說話人自嘲發揮。其三,突出亮點,釋放魅力。如趙忠祥的沉著穩重,倪萍的熱情大方,楊瀾的機警睿智,而相貌平平的崔永元則于幽默中發人深省,光頭禿頂的孟非則于俏皮中意味深長,在突出亮點中釋放魅力。
結語
不論是有聲語言表達的語境,還是語境中的有聲語言表達,簡言之,其實講的就是語義的傳達、語藝的構成和語意的效果,連接這個從發出之“義”到接受之“意”的關鍵環節就是“藝”——語言的藝術和藝術的語言而形成的語境,這樣有聲語言的藝術追求讓交談的語言環境,借助語言的藝術再升華為交流的文化意境?!耙虼?,口語表達者必須注意與言語交際環境的適應與協調,而且口語表達者作為能動的具有創造力的言語交往主體,還可以根據切實可行的客觀條件,控制、設置和巧妙地利用言語交際環境的要素,以加強口語表達效果?!雹?/p>
(作者單位:四川傳媒學院)
責編:邵滿春
注釋:
①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
②趙菊春:《口才藝術》,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