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蓉
摘要:主旋律電視劇《破冰行動》一經推出即引發關注,獲得了口碑與收視的好評,美中不足的是后期稍顯遜色,口碑下滑。文章以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代表人物熱拉爾·熱奈特的敘事學理論為研究方法,從敘事時間、敘事語態及語式來演繹推理《破冰行動》前期收視與口碑好評及后繼略顯乏力的敘事理論依據,以及敘事機制背后的意涵旨歸及認同與表征策略,從而歸納其敘事特征與成功的規律性因素,試圖為主旋律電視劇今后的創作路徑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照與啟迪。
關鍵詞:《破冰行動》 熱奈特? 敘事理論 大影像師
電視劇《破冰行動》在愛奇藝和央視八套播出后,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該劇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懸念迭起的緊張氛圍、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多條敘事線索交叉敘述、引人入勝,彌漫著結構主義敘事模式的諸種因素,值得探析。
敘事時間:時間倒錯與懸念設置
“大影像師”的概念最早由法國從事電影研究的學者阿爾貝·拉費所提出,后被安德烈·戈德羅(André Gaudreault)和弗朗索瓦·若斯特(Franecois Jost)沿用,專指影視文本的敘事機制。熱奈特將故事自然發生的時間與被講述的時間之間的先后順序歸類為“時序”的概念,提出了預敘與倒敘兩種類型,“預敘指事先講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活動,倒敘指對故事發展到現階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①在影視文本中,“大影像師”可打破線性敘事的常規原則,運用故事時序與敘事時序之間的不協調狀態即“時間倒錯”來使得劇情更具懸念。
《破冰行動》中“大影像師”同時運用了外倒敘與內倒敘的手法來完成敘事。外倒敘手法的運用體現在李飛母親鐘素娟不幸在一次緝毒行動中去世,其生父李建中改名換姓為妻復仇做了二十多年線人的故事。劇中,“大影像師”應用閃回的手法呈現,將過去時空作為第二敘事層,現在時空作為第一敘事層,外倒敘存在于外部,無論如何不可干擾第一敘事層的優先權,它只有向觀眾說明這件或那件“前事”的補充功能,在劇中用外倒敘手法來追溯李建中為何成為警察線人的原因,是一種補充說明,以此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真相。而內倒敘的時間場則包括第一敘事的時間場在內,在劇作開頭幾集中,“大影像師”運用了內倒敘的手法。《破冰行動》開頭即講述“5·13案”當日在北山養雞場緝毒警李飛的抓捕經歷,隨著“砰”的幾聲槍響又閃回倒敘到“5·13案”的前因交代,在前因交代中“大影像師”巧妙地設置了懸念與疑團:李飛好友宋揚為何死于李飛的槍彈之下?販毒分子林勝文因何“自殺”?劇情在交代完“5·13案”前因后拉回到現在時空,疑團在李飛中山出逃的經歷以及而后被捕后的審訊中逐步得到解決,“大影像師”采用內倒敘手法再次為觀眾補敘了此前種種疑團的事件信息。根據熱奈特的定義,內倒敘可劃分為兩個類別,劇中為第一類被稱作補充倒敘或“附注”的內倒敘。先前的種種迷局與疑團是“大影像師”留下的空白和省略,構成時間連續中的斷層。在對李飛的審訊中,這些斷層得以填補并串聯,就事件細節與線索對觀眾進行必要的事后補充說明。
故事自然發生的時間長度與敘事時間長度并非完全等同,熱奈特將兩者之間的關系歸類為概要、停頓、省略、場景四種樣式的非等時狀態。“大影像師”通常在影視藝術創作中操縱時距來形成非等時狀態以形成特定的節奏效果。電視劇《破冰行動》中主要運用了概要和停頓兩種形式的非等時狀態來完成敘事及實現敘事意圖。所謂概要,熱奈特用特定公式來進行闡釋,“TH指故事時間,TR指敘事的偽時間或約定時間,概要則是TR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播出前期收獲了良好的口碑,美中不足地方在于后期口碑卻呈現明顯的斷崖式下跌趨勢。筆者認為可在“大影像師”對時距的把控上找到理論依據,在開頭幾集的劇集中敘事節奏明快,懸念迭起,可越往后時距漸趨緩和,如若是出于劇情需要無可厚非,但一些該概要的故事橋段卻進行了敘事時間的延長與停頓。例如,在表現護士陳柯、宋揚及李飛三人之間的過往時,運用停頓來抒情就顯得生硬而冗余,加上演員的表演也乏陳可善,故遭受詬病。這也是敘述者的敗筆所在,如何避免贅述,詳略得當對于影視劇的敘事而言應是創作標準之一。
敘事語式:現實描摹與表征策略
所謂敘事語式,即故事講述的方式或如何表征與描述故事的形式,敘事語式主要包含“距離”與“聚焦”兩個重要概念。“距離”概念的通俗理解即敘事對故事本身的模仿程度,《破冰行動》是取材于2013年廣東陸豐“雷霆掃毒”真實案件改編而成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該劇是否忠于現實或對現實的模仿程度如何成為探討話題之一。劇中“東山市塔寨村”是對現實中“陸豐博社村”的高度還原,在劇作中對于塔寨村制毒規模、產業鏈條的敘述、宗族信仰的展現、林耀東這一反派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可謂毫不夸張地多維度呈現了陰暗丑陋的犯罪現實。劇中對“腐敗”“公權濫用”進行了刻畫。販毒分子的取保候審,隱藏在暗處的保護傘,巨大的利益關系與權力網絡的相互勾連,進一步揭示了“博社村”販毒、制毒猖獗的深層次原因,大膽而深刻地揭露了腐敗的官場與黑暗的社會現實。“大影像師”采用多維的敘事手段、精湛的技術手段、豐富的聲畫語言、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來呈現故事本身,尋求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
敘事視角是在影視作品中對故事本身進行觀察或描述的角度,熱奈特使用“聚焦”這一較為抽象的詞與茨維坦·托羅多夫所言之“視角”相對應,根據托羅多夫的敘述者與人物的關系分類法有三種類別:“敘述者>人物,熱奈特將此稱之為‘零聚焦敘事;敘述者=人物,熱奈特則稱之為‘內聚焦敘事;敘述者<人物,熱奈特稱之為‘外聚焦敘事。”④在《破冰行動》中,“大影像師”主要采用了“零聚焦敘事”和“內聚焦敘事”兩種敘述視角。所謂“零聚焦敘事”是一種全知視角,通俗意義上的“上帝視角”,除卻線性敘事等一般性“零聚焦敘事”之外,劇中“零聚焦敘事”的使用最明顯地體現在大量倒敘、插敘性故事被展現時,并非出于劇中人物的“內聚焦敘事”,而是“大影像師”采用閃回的方式直接交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在呈現塔寨村林勝武這一人物在酒店一邊處理手上的傷口,一邊閃回的畫面是他如何從塔寨村逃亡出來的補充說明,此時“大影像師”并沒有采用任何類似于特寫人物眼部表示回憶等鏡頭來予以過渡,而是直接向觀眾呈現,這里即為一種“零聚焦敘事”。
“聚焦”一詞被安德烈·戈德羅和弗朗索瓦·若斯特遷移到電影研究中進行了新的闡釋與擴充,他們建議區分視覺的視角和認知的視角,用“‘視覺聚焦一詞來表示攝影機所展現的與被認作是人物所看見的之間的關系,并將‘視覺聚焦分為內視覺聚焦與零視覺聚焦。”⑤“零視覺聚焦”在影視劇中非常典型地體現在俯拍機位的運用上,《破冰行動》中運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對塔寨村、破冰行動中警察的部署、追捕過程的驚險刺激場面進行了全景呈現,俯瞰視角一覽無余。而“內聚焦敘事”的表征與意指效果主要體現在使觀眾與劇中人物構建情感認同以及站在同一倫理立場的作用上。根據安德烈等人的劃分,“內視覺聚焦”又分為“原生內視覺聚焦”和“次生內視覺聚焦”。劇中“大影像師”運用“次生內視覺聚焦”來完成敘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李飛生父趙嘉良遭制毒分子林燦一槍致命倒在林家祠堂門外,而李飛被捆綁在車內目睹了這一情景,此時車輛被開走漸行漸遠,在車內的李飛看著倒在地上的趙嘉良逐漸模糊而消失。“大影像師”將李飛的“次生內視覺聚焦”與倒在地上的趙嘉良之間作切換,讓觀眾與李飛這一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大影像師”還運用“內聚焦敘事”來表征倫理立場,該劇很大一部分的劇情進展均是由李飛為代表的緝毒警的視角出發來層層推進,李飛這一人物符號表征的是國家形象、英雄視角與正義的化身。由于人物關系的錯綜復雜,為了幫助觀眾理清人物關系,整個偵破的過程基本以李飛這一角色為“內聚焦敘事”來切入,由這一角色的視角由淺入深,引導著觀眾循序漸進。
敘事語態:倫理認同與“詢喚”機制
隨著批評理論的發展,敘事學從囿于傳統的對敘事文本的結構主義分析,到后結構主義、性別研究、讀者反應批評、意識形態、精神分析等均對其產生了影響,最后成為一門跨學科的學問,融匯了有關敘事形式表現的多種批評話語。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熱奈特在他所著的《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中提出了“敘述主體”“受述者”的概念。與之相結合的是,基于中國歷來“文以載道”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文章合為時而著”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以緝毒和反腐為主題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破冰行動》作為主旋律題材電視劇,劇中雖沒有明確的敘述主體,但毫無疑問該劇屬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范疇,其“敘述職能”即倫理教化,這同樣也是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功能之一。它本身具有一種道德傾向,劇中“大影像師”營造棄善揚惡、邪不勝正的倫理場域,并通過引導觀眾視點使受述者在凝視中獲得感悟與認同,自愿站隊到正義與光明的倫理立場上,從而“詢喚”為秩序中人。這與法國理論家歐達爾(Odart)在《論縫合系統》中提出的“縫合系統”的概念相貼切。美國理論家丹尼爾·達揚(Daniel Dayan)則在《經典電影的指導性符碼》中進一步認為“如果電影是由一系列鏡頭所組成,它以何種方式被制造、被選擇、被編排,那么這種活動就將服務于投射和實現某種意識形態立場。”⑥也即是說觀眾在“大影像師”的視點引導中無意識地接受了影像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影像與觀眾之間的想象性關系被縫合,從而完成阿爾都塞所言之“詢喚”。然而,與其提出這一概念的社會文化語境及批判視角不同的是,在這里“敘述主體”或“大影像師”向觀眾傳遞的是真善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正是主旋律電視劇的價值所在。
結語
《破冰行動》雖美中不足,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其獲得口碑與收視的雙贏主要在于其對敘事結構的成熟把控、敘事風格的引人入勝及敘事節奏的精準編排,同時也離不開演員精彩紛呈的表演及制作者專業的影像表達。主旋律電視劇的脫穎而出雖有多種考量因素,但從根本上說其在敘事策略上的規律性因素,惟有把握其規律,堅持主流審美取向與價值觀,與時俱進,才能不落巢臼,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長足發展。(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責編:楊剛
注釋:
①②③④[法]熱拉爾·熱耐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0、129-130頁。
⑤[加]安德烈·戈德羅,[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劉云舟譯:《什么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77-180頁。
⑥[法]丹尼爾·達揚著,陳犀禾譯:《經典電影的指導符碼》,《當代電影》,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