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敏
摘要:當前,全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已紛紛成立,有些還運行了一段時間。然而,由于縣級媒體基礎差,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運行過程中,普遍忽視技術人才,或認識到技術人才的問題卻難以解決。文章以江西省瑞昌市融媒體中心為例,對技術人才的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辦法,希望能引起業界對技術人才的重視,為縣級融媒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縣級媒體 融媒發展 技術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尤其對縣級媒體融合提出更高要求。在全國各地紛紛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浪潮中,2019年4月29日,江西省瑞昌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縣級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媒體融合,技術是基礎和保障。瑞昌市融媒體中心運營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從運行做法和效果來看,大家都深深感到技術人才在媒體融合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瑞昌市媒體融合做法及技術人才現狀
瑞昌市融媒體中心融合了原瑞昌報社(瑞昌市委內部刊物)、原瑞昌廣播電視臺兩家單位,為瑞昌市委直屬全額撥款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歸口市委宣傳部管理。瑞昌市融媒體中心依托江西日報社“贛鄱云”新技術、新模式,堅持守正創新、移動傳播,打造“瑞昌云”APP客戶端,將現有的報紙、電視、瑞昌發布微信公眾號、九江瑞昌發布官方微博、瑞昌新聞網、瑞昌新聞、瑞昌微視界、視聽瑞昌8個媒體平臺整合,使“瑞昌云”客戶端成為信息傳播、音頻視頻、陽光政務、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數據平臺,構建傳播更快、內容更新、覆蓋更廣的全媒體格局,做到一機在手,一鍵打開、一覽無余,確保黨委政府的聲音及時發布,為促進瑞昌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媒體融合發展堅持移動優先戰略,技術人才是關鍵。筆者對瑞昌市融媒體中心的人員狀況進行調查了解,發現各種技術人才極度缺乏。原瑞昌報社沒有設立技術部門,沒有一名計算機、通信專業、電力、消防等相關技術人員,僅有一名美編人員。原瑞昌廣播電視臺雖然設有技術部,實際僅有一名廣電工程技術人員。一名技術人員、一名美編人員,遠遠不能滿足瑞昌市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因此,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刻不容緩,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技術人才的重要性
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媒體融合不僅僅是報社、廣播電視臺等單位機構和人員的簡單合并,而是要促使合并后的單位從傳統媒體到全新媒體的升華。以瑞昌市融媒體中心為例,縣級媒體融合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著力推動三個“融合”。一是推動內容生產融合。面對新傳播格局,“瑞昌云”APP除了強化傳統的文字、圖片、視頻內容生產之外,必須將流媒體直播、無人機航拍、AR、VR、動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引入內容生產,通過內容生產的融合,開發出多形式多種類“準、新、微、快”的融媒體產品,在不同的媒體平臺向不同的受眾進行分發傳播,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廣泛關注、廣泛傳播。二是推動平臺渠道融合。“瑞昌云”APP依托“贛鄱云”平臺建成,其內容的生產與傳播需要“贛鄱云”平臺的支撐,必須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瑞昌云”APP和“贛鄱云”平臺融合的力度,真正做到將“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多平臺互動”的全媒體策采編審發變為現實,做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產品全媒化、使用常態化。三是推動生產機制和人才融合。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凝心聚力,人盡其才,悉用其力,從頂層設計上保障媒體融合的推進。首要的是通過建立有效機制催生、引進、留住一批滿足瑞昌媒體融合發展的技術開發、維護以及采訪、編輯、制作發布(播出)需要的人才。
習近平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媒體融合技術是基礎。如果沒有一批成熟的技術人才,媒體融合只能是空中樓閣,不能達到“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真正融合。
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技術人才問題缺乏的原因
縣級媒體融合缺乏技術人才,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更有思想上原因。從思想根源來說,縣級媒體一直以來都對技術人才重視不夠。
一、傳統媒體時代,重內容生產,輕技術發展,技術人才需求相對弱化。一直以來,傳統媒體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表現在新聞實踐上,就是重內容生產,輕技術發展;重流程審核,輕渠道建設;重品牌質量,輕市場經營。因此,傳統媒體對技術人才需求相對弱化。瑞昌廣播電視臺成立三十年來,到目前為止在崗人員加上退休人員共計80多人,而真正意義上從事廣播電視技術工作專業人員先后只有2人。
二、縣級傳統媒體工作辛苦、經濟政治待遇相對不高,留不住、引不進人才。一直以來,瑞昌廣播電視臺干部職工的工資待遇,在瑞昌市機關單位范圍內中等偏下。同時,由于瑞昌市廣播電視臺屬于事業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多,但真正在臺內提拔到領導崗位較少。因此,許多年輕干部感到事業無望,經濟收入也上不去,都想盡辦法跳槽。據統計,從2016年到現在為止,四年多時間瑞昌市廣播電視臺新聞部采編播一線年輕人員流出11人,流入為2人。2016年5月,為應對人才流失問題,瑞昌廣播電視臺曾請示市政府在全市事業單位內選調4名記者,然而選調公告發出后,卻沒有一個人報名。2019年暑假,瑞昌廣播電視臺從農村教師中選撥兩名優秀教師來做實習記者,暑假結束后,兩位教師都表示不愿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技術人才配置需求
從瑞昌市融媒體中心目前運行情況來看,縣級媒體融合發展主要需要以下方面技術人才:一是熟悉IT、互聯網專業技術的新媒體技術維護人才。主要工作是負責手機客戶端、網站、微信平臺的技術建設方案以及日常運維、功能增加;策劃并制定新媒體的線上活動方案及技術美化;協助完成網站及微信的內容編輯、視頻直播工作。二是熟悉設計模式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的新媒體編輯制作發布人才。主要工作是完成手機客戶端、網站及微信的內容編輯制作發布工作;平面設計、Flash等動畫及互動方面制作;圖文、音、視頻平臺直播;新聞采訪調度平臺應用、網絡新聞線索查找及數據統計分析。以上兩項人才是媒體融合目前最重要、最急需的人才。三是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才。主要工作是廣播電視采訪、編輯、播出設備保養維護;廣播電視播出與新媒體發布融合對接;廣播電視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四是電力、消防技術保障人才。主要工作是負責單位的電力保障,消防安全;協助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員開展其他工作。
縣級媒體融合發展技術人才問題解決途徑
目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紛紛掛牌成立,內容生產、創意策劃、技術維護、平臺管理方面的技術人才是立即必須解決的問題。為解決當前縣級媒體融合人才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培訓,加快現有人員轉型升級。傳統媒體中的采編人才往往偏重于單一技能人員,如果將這樣生產出的傳統新聞硬生生搬到新媒體上,必然違背了媒體融合的理念。同時,新的媒體格局和傳播形態對媒體人的綜合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職業素質、采編技能、知識結構、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和能力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
對采編人員而言,具有互聯網思維,就是順應新興媒體微傳播、快傳播的特點,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原創、權威報道、深度解讀、言論評論等優勢向新興媒體延伸,以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形式多樣的信息,制作覆蓋多終端、滿足用戶需求的真正的互聯網新聞產品。全媒體時代,全媒體記者需要從傳統媒體以日為單位的新聞周期轉而適應隨采隨發、實時跟進的動態工作機制,在發文字稿的同時錄音、拍照、拍視頻,帶回多種素材;全媒體編輯不僅要能對多媒體產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進行后期編輯,還要能掌握圖表設計、網頁制作等技術,以產品設計的視角,對內容進行重新包裝和設計。瑞昌市融媒體中心正在加強現有人員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運用新思路,掌握新本領,駕馭新載體的能力,在工作實踐中加速實現“轉型升級”。
培訓方式主要有:一是原廣播電視人員和原報社人員交叉相互學習傳統業務;二是走出去,到高校、成熟的融媒體中心和先進的互聯網企業進行學習新媒體技術;三是請進來,聘請資深媒體、互聯技術人員授課。
二、建立機制,引進留住技術人才。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傳媒業的應用,大批媒體對技術人才,尤其是IT技術人才需求非常大。如何引進留住技術人才是各級媒體都在關注的問題。
想引進留住技術人才,必須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是提高技術人才的經濟待遇,另一方面是提高技術人才的政治待遇。縣級媒體要做到以上兩點,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同時,縣級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下,行業競爭加劇,采編流程重構,工作節奏加快,銜接環節更多,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也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的關鍵。目前來看,新媒體從業人員以年輕人居多,總體薪酬水平偏低。在薪酬制度上,用人單位應確保按照“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按效分配”的原則,將收入分配向采編一線和技術員工傾斜。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能夠極大地激發每個員工的活力。對各崗位的優秀員工,每月評優,給予額外獎勵。同時,建立人才上下機制,為優秀員工提供職業發展和上升的空間。
(作者單位:瑞昌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樂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