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喜陽

徐群是近些年來逐漸成長起來的帶有學院派標簽和民間立場雙重風格的青年書畫家。其自幼癡迷丹青,兼善書法,求學于南開大學,本碩博十余載,薪火相傳,繼承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諸師衣缽,堪稱青年翹楚。他讀書勤勉,好學深思,汲取古典傳統文化與繪畫技法而后融會貫通,推陳出新,銳意進取,成績斐然。好讀書而不盡信書,注重理論修為、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輔之自我渾厚、寬博的藝術修養,可謂是花開兩樹,各盡芳菲。
因緣際會,得書畫名家范曾、孫其峰、霍春陽指點,打開了徐群的藝術視域和審美半徑。科班出身的徐群,不僅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涉獵甚廣,諸如書法、詩歌、音樂等。藝術之間的相互生發和抵牾,令其具備了“騏驥思千里,鷦鷯足一枝”的精神訴求。他在逐漸靠近藝術本真的跋涉旅途,得技法,酣筆墨,醉夢逐名,乃自然之常事。唯有張弛有度、松緊得道,平常之心,難得。尊師重道的他,在某種“規則”下突圍至此,實乃令人驚嘆。
徐群癡迷于大自然的草木枯榮、花開花謝,體察大自然賜予的直接而精微的感受,并通過這些可視、可觀的外界景象來感知自然,潛移默化,為己所用,使得自然的真實在傳統的、具象的、寫實的形態中自在融會,使得自我的個性追求與藝術情感在這自然的創作過程中得到有效而節制地張揚與釋放。在徐群的求學經歷和技法傳承上,我們可以用根正苗紅來形容,因此藝術造詣和審美志趣的高遠也在情理之中。觀其寫意花鳥畫與工筆花鳥畫不難得出結論:他的作品從內在肌理中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民族的審美品格,以及審美習慣,正本清源,醒透自然。沒有市場機制的影響、滲透和沖擊,就規避了藝術的“行與俗”。
《此中有真意》《雙棲圖》是小寫意花鳥畫中的典型技法,線條的粗細、明暗關系,筆墨的濃淡干濕,整體的格調和空間布控都蘊含著吳昌碩、潘天壽的繪畫技法和創作思維,直追孫其峰。畫面整體注重疏朗、明快、輕巧與靈動。干凈利落而無拖泥帶水之感的繁復筆墨,給人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藝術審美沖擊力和唯美、恬靜的畫面感。順著筆勢的運轉、游走,墨在紙上時而狂舞,時而靜謐流淌,它們是畫家自然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藝術見地的完美呈現,更是藝術追求在酣暢淋漓的翰墨丹青中的渾然天成。梅、蘭、竹、菊,古人稱之“四君子”,它們是畫家進入繪畫殿堂的必經之路,不僅彰顯的是畫家的基本繪畫技法的素質,而且能提煉筆墨程度。如蘭草的破鳳眼、梅花的枝干穿插、竹葉的重疊等,可使筆墨達到洗練、純粹的境地。 “一世蘭半世竹”,受過傳統繪畫思維熏陶的徐群,深諳其中之嚴肅性,并不斷在其小寫意花鳥的繪畫實踐中豐盈、查漏補缺。
隨后,我又被徐群的工筆花鳥吸引。諸如《古韻相思》《暖融》等,兼工帶寫,主體部分以工筆技法為主,輔助的點綴花枝、竹葉卻以小寫意為之。在繪畫表面制造新奇和落差,營造出一種唯美唯幻、有聲有色的藝術氛圍,帶有一種新鮮的審美律動和強烈的視覺觀感。學院派出身的徐群深度地把握工筆畫創作的技法與探索方向,他的作品沿襲著設色艷麗、沉著、明快、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色彩審美意趣的創作思路。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等藝術形式均可表現工筆畫。顯然,我們從其作品中體察到了他對自我創作的理性調整:更加專業化、規范化的創作方向。其作品也酣暢淋漓地體現了一個具有學院派背景畫家現階段的藝術造詣、學術價值、文化蘊涵等,而這恰恰是徐群作品要準確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因此,徐群的當代工筆人物畫作品往往能感染大眾,留下“如詩般華美”“如歌般優美”的心靈烙印。《暖融》一畫背景中的蘆葦、青竹,葉子的渲染完全借鑒于工筆花鳥的設色技法,每一片葉子的色彩都有其微妙的變化,并通過層層渲染增加其厚重感,且在這幅畫中運用了分染、罩染、提染等設色技法。這幅作品體現了作者對于工筆繪畫色彩把握的自信度和調和度,他以飽滿的熱情保持著對色彩的某種迷戀。通過畫面色彩的明暗、疏密變化來凸顯繪畫主體、客體之間的主次、辯證關系。畫面始終保持著協調統一的色調,這幅畫在背景上下的功夫大大超過主體,但我想其也是為了更加突出主體。《古韻相思》中,整幅畫以墨色做底色分染,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賦顏色,所以整幅畫給人一種沉穩、飄逸,浸透性靈的畫面質感。畫面的光線、留白給人以透氣感,這也是畫面靈氣、意蘊之所在。堅持著一點自信的驕傲,生活的韻味躍然紙上,靜而恒之。
徐群,在路上。而我們的相關文字,也在未完待續的路途中等他。
徐群,1981年生,天津市人,博士后,副教授。
南開大學繪畫專業學士、書法專業碩士、文學專業博士、哲學專業博士后。
天津醫科大學副教授,文化藝術教研室主任、副書記。
現為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教委美育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政協書畫會會員。繪畫作品入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書法作品獲得天津市教職工書法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