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濤

【摘要】中職學校作為工匠的搖籃,在融入“工匠精神”的過程中,絕不能泛泛而談脫離實際,甚至把“工匠精神”作為一門課程枯燥灌輸給學生。只有將“工匠精神”倡導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文化,才能真正將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對從業者的素養要求融入專業教育過程中,從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德技融合”新模式。
【關鍵詞】中職專業課 “工匠精神” 培養模式
一、研究背景
“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脊梁,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深入地推廣必然會給職業教育帶來深刻的變革。因為只見物而不見人,只見技能、技藝和技術而不見精神,這條路是走不下去的。只有全面客觀地分析當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層面的相應情況,才能有針對性的規劃出人才培養的正確模式。
1.國家對職業教育定位的轉變
國務院2019年剛剛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國家標準的設立、師資建設、校企合作、畢業生待遇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了明確。特別指出,職業教育不僅要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更是同等重要。
2.人才需求的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整體工業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原有的低端密集型操作工人必將被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產線所代替。原有唯學歷、唯技能第一的固有態度,將轉向“高技能、高素養”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3.學生主體的轉變
目前,職業教育的學生主體已經多是00后,他們追求自我,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他們活潑好動,缺乏自我約束,對文化基礎課不感興趣,但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歡從事實際操作類課程,并且大多數同學愿意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工作崗位。
二、具體實施
將“工匠精神”深入落實到學校、系部以及班級的各個層面,讓“工匠精神”入腦入心,進而付諸于實際行動,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我校智能制造系利用“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在校內開展的契機,合理利用資源和多年積累的專業育人模式,提出了“一個體系、三門課程、多重渠道”的“工匠精神”實施理念,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專業育人之路。
1.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1)文化育人。智能制造系結合機電類專業的特點,在多年的教學和專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凝練出了以“精益求精、以精致遠”為核心,“精塑品格、精修專業、精煉技藝、精守規范、精育作風、精研創新”為具體內涵的“六精”文化。在日常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始終秉承文化育人、文化感人、文化達人的作風。
(2)活動育人。本校作為全國總工會發起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上海市首場展示學校的契機,智能制造系聘請了央視大國工匠商飛集團的胡雙錢、滬東造船廠的張冬偉兩位大師作為客座教授,每學期定期為學生授課,參加學生活動。智能制造系還通過“我心中的小小工匠評選活動”“工匠之星評選”“走進滬東船廠,訪大國工匠”“中國商飛,國之重器”“走訪徐小平創新工作室”等一系列活動,逐步建立起了學習大國工匠的自覺意識和態度。
(3)環境育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對促進學生樹立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品格塑造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系部在四個樓層分別建設多媒體互動液晶展示墻、系部專業文化展板、優秀畢業生展示、優秀學生作品展柜等環境育人體系。突出打造了融入工匠精神內涵的,具有本專業特色育人環境。
(4)管理育人。中職校班主任擔負著班級管理、德育教育的重任,是“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環節。系部選派選具有專業背景、政治素養過硬、責任心強的優秀教師。鼓勵支持班主任參加“骨干班主任”“班主任高級研修”培訓。同時,系部定期召開“工匠精神”主體班會評選活動,全體班主任共同備課、聽課、評課,充分發揮了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打造“德技融合”核心課程
系部圍繞三大專模塊,在2017年就開始著手探討“德技融合”課程的實施渠道和步驟。之后,融入系部的文化內涵,確立的《數控加工技術》《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電工基本操作》三門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進行重點打造。從課程內容、校本學材、課程模式、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全面支撐項目建設。在經過幾輪的修改實施后,三門“工匠精神”核心課程已經基本成型,相關學材在不斷完善。
3.取得的初步成果和效果
在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動中,學生日常的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都充滿了“工匠精神”的元素,在勞動的過程中,良好的專業習慣和專業品格得到了樹立,職業素養有效提升。學生自覺養成了認真、嚴謹、堅持、創新的工作作風和生活習慣。
(1)細致培養,規范課程。以數控專業為例,課程中明確規范了每堂課使用的刀具、量具、設備使用時長、加工廢料清理等一系列的數據指標。學生自主負責設備當天設備的運行、維護、保養。工量具與材料的使用都需要填寫領料單,和使用申請,與企業實際生產流程全面對接,提升了學生責任意識和規范意識。
(2)創新思路,全面發展。智能制造系重點培養維護、檢修、制造類人才。學生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弱。“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后,課程中融入實驗探究、探索歸納等創新思維培養元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學習信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學生申報個人專利22項,教師身邊專利10項,扶植學生創業20項。在學生群體中掀起了創業創新的高潮。
(3)提高標準,精育英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中職學生要求取得中級工的技能等級。結合“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教育理念,智能制造系電工專業的校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學習能力強,專業素養好的學生,幫助他們打通高級工的技能晉升渠道。
三、總結思考
1.培養“工匠精神”只有以專業為落腳點,才能有效實施
“工匠精神”不是單純枯燥的理論知識,不能簡單的依靠一些宏觀的宣傳、活動、德育課程進行落實,這反而會激起學生對“工匠精神”就是歧視中職生,號召我們就業的偏激想法。只有將“工匠精神
”提升到職業信仰的高度,“人人追求,人人崇尚”。并通過專業課程不斷實踐,不斷體驗,才能真正將“工匠精神”植根于學生內心。
2.“工匠精神”的培養,要引入校企合作機制
新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要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這就是強調要利用企業的資源和技術力量,對校內的專業課程、師資、教學模式進行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嚴謹專注的工作態度。
3.“文化育人”與“工匠精神”的有機融合
“專業技能”只能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文化育人”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技術人才。因此,“工匠精神”與自身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是“工匠精神”能否長效實施的基礎。智能制造系沒有單純地將“工匠精神”進行刻板復制,而是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了深度融合與凝練提升,“精益求精、以精致遠”的核心內涵是系部40多年的專業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結果,它貫穿了專業學習與人才培養的始終。
經過實踐與探索,可以明確“工匠精神”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所以,對于中職學生的培養,要堅定的持續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系部,進班級,充分兼顧中職教育人才培養規律,以“專業育人”為載體,切實培養出適應社會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