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瑯
我頂頂討厭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可我現在發現,雞蛋碰石頭頭破血流,那也算回響。
高二下學期,那時候感覺未來與我遙遙無期,直到我看到小博六月合刊的大學專輯,“同舟共濟”這四個字一下子印入我的腦海。
我要考同濟大學,我一定要。
可是670分的同濟好像不是常年徘徊在630分的我能幻想的存在。
沖勁兒上來了,我對自己說:差這么多又怎樣,我努力不就行了嗎?
用我同桌的話來說,“你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欸。”下課認真做數學題,早讀課背英文作文,跑操時腦海閃過的都是古詩,放下更了半年的小說,放下自己的愛好……
這大概就是夢想的力量吧。以前從不相信夢想的我,有一天會為了這兩個字,去爭個頭破血流,去奮不顧身,去體驗一條路走到黑的感覺。
高三下學期,我考出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672.5分,全市第15名。在同學們恭喜我的時候,我卻想起了考前一個星期跟媽媽說的話。
我猶豫了好久,開口說:“媽,我覺得我可能真的不是上同濟的料,我真覺得自己不行。”
沒有人知道我對夢想念念不忘的時候,經歷過什么,摔過多少跤,在失眠的夜里懷疑自己、懷疑未來。而我也從不敢跟別人說,我怕說了,愿望就不靈驗了。
我那時候啊,真的是非常迷信。哪次考好,我能原封不動復制那次的一切。衣裝、紙筆、行為乃至狀態。我也怕別人夸我,說我厲害,我怕flag立了就倒。
可是這世間啊,沒能力讓所有人圓夢,迷信女孩最后沒能找到自己的算命先生,那個被我渴望過的牌坊校門也無緣踏進——上海,我只能放心里,無人的夜里和昨日的夢想一起列表循環。
心理解碼:
全力付出卻一無所獲,努力到底有什么用?
當我們嘗試過、努力過,但最終仍然徒勞時,很多人開始相信“也許這就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不再做無謂的掙扎,選擇了放棄自己。
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的過程。它是指個體經歷了持續的失敗后,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對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它往往表現在“付出很多努力,結果卻不如人意”之后。
如何扭轉習得性無助?
1. 隨時關注“變化”
積極關注身邊的變化,才能抓住可以改變局面的機會。比如,父母或許最近正受到某種新思想的影響,對你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新的認識;你的下一段友情并不是上一段友情的復制品,這一場的溝通或許有轉機;不是每個社交場合都容不下你,下一次聚會或許會遇到一個跟你聊得來的人等等。
2. 改變歸因方式
當我們把失敗歸因為自身的、普遍的、穩定的因素時,就容易產生無望感,也容易放棄努力。比如認為自己就是天生情商低,不善于溝通。這是無法改變的特質,所以也沒必要努力了。而如果我們改變歸因方式,試著將失敗歸結于自己的動機不足,也許能夠對未來產生積極的期待。
3. 設定合理目標
當你振奮精神,想要重新打一仗時,別忘了給自己設定合理的小目標,讓自己感受一點點成功的滋味。
習得性無助的改變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你去挑戰自己的認知,去重新開始嘗試那些你早已認為沒有希望的事,這需要很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