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
摘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建立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的、立足于全球史觀對世界歷史發展動因、目的及趨勢探究的科學理論,它揭示了人類從局部的、孤立的民族歷史走向整體的世界歷史轉變的內在必然性。本文將分析該理論對當代社會具有的價值與方法論意義,這對于我們理解和分析當今世界未來發展趨勢、指導和提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當代意義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科學預測,是我們準確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有力武器。在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當今世界,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科學理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并將其作為理論指南指導實踐,推動社會發展,分析全球化之下的現實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出路,對于推動我國各方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依循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基本原理,主動參與到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彰顯出了世界歷史理論偉大的時代價值。
一、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球性視野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偉大之處在于指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最終結果是走向全球化,各個民族融為一體。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可能會脫離全球化的趨勢,一個民族想要發展就應當根據自身實際將發展版圖擴張到全球。對中國而言就是要把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積極投入世界市場和世界歷史的浪潮中,同時要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趨利避害,科學選擇參與全球化的方式與途徑。例如馬克思或許并沒有預料到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橫空出世,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進程的展開,卻符合馬克思所闡釋的世界歷史的發展邏輯,這就是馬克思真理學說的預見性和科學性所在。因此反過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將會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及其寶貴的見解與視野,使我們在此進程中少走彎路,取得成功。
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提供了戰略性指導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迅猛發展使得其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全球各國的普遍關注,但由于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不僅要完成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二百多年完成的產業革命,而且還要迎接當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任重道遠。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就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指導,馬克思指出,“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張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實質上就是指落后的國家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成果從而規避它們曾經走過的彎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觀點,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指導。
三、以世界眼光觀照當代發展的方法論意義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中的一員,最終都要融入世界歷史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個人及其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以世界歷史眼光來看待全球化擴展的問題,看待自身和別國的發展,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政策,使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處于世界范圍的開放與競爭的環境之中。首先,需要全面理解科技創新。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新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我們要在不同性質的社會與國家之間建立起發展技術與成果自由流動與共享的全新機制,實現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互動。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來看,我們必須提高吸收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科學技術創新的能力。其次,要全面理解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的出現,使我們以前從不敢想象的物質生產系統智能化甚至是無人化成為現實。我們可以直接面對和吸取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成果并且實現個體與類的雙向互動,從而促進知識生產效率的提高,擴大科技和文化創新的規模,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最后是對人才競爭的理解。信息化的發展使個體與類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得以實現,個人的知識創造也可以直接轉化成全人類的知識財富。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嚴重不足,提高我們對人才競爭的認識,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增強人才優勢,更好地抓住知識經濟時代的契機。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以世界歷史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社會經濟的發展,以開放性的心態來思考提高國家自身競爭力發展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發展的政策,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在世界舞臺中的競爭力。
四、正確理解全球化與民族化的方法論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全球化與民族化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以世界歷史的眼光正確看待二者關系至關重要。全球化與民族化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我們要看到全球化與民族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性。全球化不能脫離民族化并且需要通過民族化來表現出自己。民族化也不能脫離全球化,民族化之中貫徹著全球化的內容。其次我們要充分意識到二者之間存在的差別、矛盾與對立。世界歷史的發展也就是全球化的發展,全球性的發展也就是現代文明的一種全球性的擴展,我們必須重視全球化對民族化帶來的挑戰,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民族化的創新與發展。我們應該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以世界歷史的視野與眼光,將人類主體與民族主體統一起來,將自己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發展經驗結合起來,從我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
[2]潘凱南,徐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繼承與創新[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8,11(06):42-48.
[3]林妍君.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歷程以及對中國的影響[J].新西部,2018(32):3-4.
[4]段光鵬.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研究述評[J].高校社科動態,2018(04):25-32.
[5]王公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39(05):29-34.
[6]劉新成.努力推進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在新時代的學習與實踐[J].民主,2018(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