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作為文明國家的俄羅斯和中國來說,道德觀念是根本。它似乎是文明統一的構成原則。道德原則勾勒出文明獨特的精神面貌。當道德原則被生活的永恒基礎所認可時,道德意識的絕對觀就存在于俄羅斯和中國文化中。本文從俄羅斯和中國文明的道德人文主義的崇高原則,俄中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思想淵源,21世紀的技術為文明間通信開辟的新前景來進行闡述。通過揭示俄羅斯和中國的價值潛力的背景理解現代絲綢之路的形成。
關鍵詞:俄羅斯;中國;文化;文明;價值
一、俄羅斯和中國的文明帶有道德人文主義的崇高原則
俄羅斯思想家尼拉·康拉德院士指出,中國人文主義的獨特之處在于對人的尊嚴的欣賞,因為他無休止的自我完善,使“人道”的開端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國家的公共生活乃至整個世界的生活中[1]。他指出儒家思想對中國倫理人本思想形成的巨大影響。
俄羅斯文明的特征是道德人文主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拜占庭人的經歷,即“在人類歷史上,基督教人文主義是無與倫比的[2]。在這種經歷的背景下,一個人被揭示為“上帝的形象和肖像”,一個自由的創造者,被要求無限的成長和神化[2]。俄羅斯人文主義思想的特征是對宇宙具有道德轉變的視野,強調人格的道德改善,對進步發展的倫理理解,無疑使它更貼近中國人。俄羅斯和中國是相互吸引的以文化為中心的世界。他們彼此的抱負歸因于道德觀念的滲透。中俄之間富有成果的互動反映了價值體系的和諧。
俄羅斯和中國的兩種文明都將發展理解為與歷史記憶不可分割的統一。他們的理想是找到時間與世代的有機聯系。俄羅斯和中國是旨在維護和增進文化遺產的記憶文明,在此看來,這是人類生存的保證。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文明歷史中,多樣性統一原則得到了充分實施。我們正在談論通過保留獨特的文化形式來設計一個集成的文化世界,以及一個大文化空間中包含的多種文化空間。一種文明形式是由許多人鑄成的。它體現了他們的價值配置和特征。
俄羅斯和中國是一個以獨特形式統一世界的文明。這里的統一依賴于獨特性的完整性-通過宇宙獨特形式的互補和相互作用。由于俄羅斯和中國是共情的文明,因此對世界有類似的看法是有可能的。這些文明被賦予滲透和感受其他文化世界的能力,以及將自己的視野和理解傳遞給這些世界的能力。
俄羅斯和中國是在與其他文化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中意識到自己的文明,對其他文化世界的理解達到了最大可能的深度,以至于它們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的特點是,在建立和開展文化間對話時,在了解和維護文化差異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間能力。
作為人文共情的文明,它們代表著真正的建設和平文明,在其歷史道路上體現了締造和平的規范原則。這條道路的特點是與殖民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斗。兩種文明的特征是,人們理解民族的歷史生存是密不可分,相互牽涉的發展,具有和諧的理想。他們的歷史道路被認為是道德完善的共同提高。兩種文明的歷史被認為是一個充滿道德要求的空間,用于共享,存儲和發展文化產品。對于兩個文明而言,歷史意識類似于道德意識。歷史的載體首先是由道德標準設定的。歷史意識被揭示為普遍的-作為對普遍人類兄弟情誼和普遍人類活動理想的認識。對于中國文明而言,這一理想完美地表達了儒家大同理念-世界兄弟會,大英聯邦,當萬物歸于所有人時,所有人被親戚感知,敵對和不團結被克服,偉大的和諧勝利[6]。這種觀點與東正教的直系觀念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已成為俄羅斯文明世界的建設原則。
二、俄中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思想具有淵源
在俄羅斯文化中,世界和諧的優質基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拜占庭的空間美學。在“神圣的和諧中,萬物密不可分的叢聚在一起,實現了完美的和諧,一致和統一,而沒有融合彼此聯系且密不可分的內容。神的原始存在被稱為“原始世界”,團結并造就了每個人,并創造了思想與和諧的普遍統一[3]。
在中國文化中,和諧(和)被提升為最高的普遍原則[4]。和諧的概念是俄羅斯和中國文化意識的常數。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被包含在普遍的普遍和諧之中,被認為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宇宙和諧被理解為最初賦予的,也被認為是創造性的任務。宇宙和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的使命和宗旨。人們被要求去儲存,掌握和培養,從而逐步協調宇宙。他的任務不僅是維持原始的宇宙和諧,而且是創造性地加深它。正是通過人的文化創造力,普遍和諧才能獲得完整性和完整性。在人類的文化創造力中,宇宙的和諧得以實現和完善,達到其最終狀態和表現形式。
俄羅斯和中國的許多科學技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宇宙觀。在俄羅斯,它在道德,精神和價值規范下,逐漸發展成為關于世界科學技術變革的發達哲學學說。俄羅斯宇宙主義是科學技術,社會和自然的道德哲學。在俄羅斯宇宙主義中,人類的共同命運與共同的事業聯系在一起-基于精神和倫理原則的宇宙共同轉變。它是促進自然世界的發展,促進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結合,而不是掠奪性開發自然。俄羅斯宇宙主義者認為這是整個人類都平等參與世界的轉型,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參與意味著人格的道德改善,因為人類將精神原理或價值觀念引入自然界。在后一種情況下,破壞自然就會破壞自身。空間的轉變具有明顯的環境視角。
俄羅斯杰出的思想家,俄羅斯宇宙主義代表尼古拉·費多羅夫提出了俄中戰略互動的構想。他指出了兩國的文化親和力。他認為,中俄是不尋求戰爭的締造和平,建設和平的文明。他們通過尊重歷史和傳統,尊重祖先而團結在一起。俄羅斯和中國是具有深厚歷史記憶的文明。中俄完全有理由以一個共同的事業為名團結起來-外層空間的轉變,科學技術的發展,依靠偉大的精神傳統。我們正在談論在精神遺產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項目,將精神遺產視為現代世界轉型發展的源泉。
道德支配者,道德人文主義,跨文化能力,宇宙世界觀以及俄羅斯和中國固有的其他特定特征在一種特殊的文明范式中得以體現。兩國都可描述為體現生態人文世界觀原則的生態文明。他們對文化和自然遺產具有特殊的節約態度。
中國宏大的歷史經驗使我們能夠深刻地揭示生態文明的思想。從歷史上看,中國已經發展了各種價值和傳統多樣性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國是維護國家和人民文化記憶的一個例子。中華文明史在規范上體現了文化生態學原理。中國思想家倡導尊重自然。對文化和自然的審慎態度,保護和增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愿望和能力是中國人心態的組成部分。文化的保存以及自然系統的保存,是中華民族身份的價值核心,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中國提出的發展生態文明的現代倡議,植根于其最深厚的歷史,植根于其數百年的傳統中。生態文明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思想。
俄羅斯的歷史經驗也可以揭示對生態文明的真實理解。拜占庭文明和俄國人(作為其后繼者)可以稱為真正的環境文明,在歷史上保留了全人類的文化和自然財富,并將其視為發展的源泉。拜占庭還被稱為人類的圖書館管理員。俄羅斯作為拜占庭的繼任者,直到今天仍為地球的共同利益保留了多樣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里哈喬夫院士表達了對生態學的理解,認為生態學是對人類統一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俄羅斯和中國歷史上的生態文明理念與全人類息息相關,它與所有國家和人民有關,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想法。這意味著獲得物質福祉,經濟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自然保護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密不可分。它意味著先進的現代發展,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和人類的所有一切的保存結合在一起。
三、21世紀的技術為文明間通信開辟了新的前景-絲綢之路
在揭示俄羅斯和中國的價值潛力的背景下,可以理解現代絲綢之路的形成。新絲綢之路項目是一個泛歐項目。這對整個歐亞大陸都意義重大。俄羅斯和中國是其中的主要發起者和參與者之一。他們具有戰略上的重要價值,地理,經濟和技術資源,構成了項目的創新核心。俄羅斯和中國宣布了“新絲綢之路”,并不斷更新其語義界限。
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了羅馬帝國世界和中國世界(中國古代)。之后拜占庭成為了羅馬的繼承人,這再次激活了絲綢之路。俄羅斯是拜占庭文化世界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成為拜占庭和羅馬帝國歷史的繼承者。在新絲綢之路上,俄羅斯是拜占庭和羅馬的歷史繼承者。因此,羅馬拜占庭和中國文化世界之間的百年紐帶正在更新。古老的文明間互動方式逐漸現代化,并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接觸中重生。俄羅斯和中國將歐亞大陸中部歷史地區的交通和經濟模式的大規模轉型作為首要任務,將相鄰的歐亞文化世界連接起來。俄羅斯和中國將新絲綢之路視為歐亞內部的一項基本工程-歐亞大陸橋,其重點是歷史悠久的中蒙俄經濟道路[5]。該橋梁應成為大型海洋和洲際地緣經濟項目的基礎。
“新絲綢之路”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在其目標中,不僅限于連接地緣經濟空間的任務,還有助于將價值觀和思想相結合,它不僅是一條道路,更是一種意識形態。“新絲綢之路”被稱為生態之路,該項目充分考慮環境因素,俄羅斯和中國認為這是通向綠色經濟的道路,在綠色經濟中,環境風險已大大降低[6]。
“新絲綢之路”涉及到更高水平的人道主義溝通,旨在整合歐亞科學界,包括科學思想的協作,這是科學知識交流和增長的空間,科學和教育組織之間的眾多合作計劃就證明了這一點[7]。“新絲綢之路”結合了技術,經濟,環境和科學戰略,為文化歐亞大陸的建設提供服務,其文化角色對于歐亞大陸至關重要。這條道路代表了基于共同價值觀和思想的數百年來泛歐互動傳統的生動延續。“新絲綢之路”項目可以被視為歐亞的價值之路-穩定與繁榮的道路,協調了歐亞大陸的生活。
“新絲綢之路”項目的發展可以理解為環境文明范式的關鍵。該項目可以成為全人類的全球信息。新的絲綢之路能夠圍繞經濟繁榮,環境現代化,自然和文化養護的思想為國家和人民的統一服務。新的絲綢之路可以看作是一條物質和精神繁榮之路。可以從經濟共同發展和地球自然文化資源共同保護的角度來考慮。“新絲綢之路”可以成為全球價值高速公路,價值橋梁,為人們和國家之間的價值交換和精神互惠開辟新的視野。通過保存人類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可以成為現代發展的一種方式,可以成為聯系人們的一種方式。
四、結語
俄羅斯與中國的兩種文明都是通過精神和道德完美觀念的棱鏡來理解發展的。俄羅斯和中國是將世界歷史進程視為普遍道德方式的文明。我們正在談論一個人以及屬于一個普遍家庭的國家和國家的精神和道德完善之道。對于這兩個文明而言,遵循道德道路無異于忠于其文明起源。如今,兩國雙邊關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我們稱之為新時代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個關系意味著我們在國家間關系的所有領域開展合作,在兩國關系中,不存在沒有互利聯系的領域。‘戰略協作意味著我們的關系面向未來。‘新時代是一個重要提法。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將結束,世界正在我們眼前發生變化,世界的變化也影響著我們的關系。我們的合作在兩國都擁有廣泛的社會支持,它是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當然,我們希望它更加牢固。我們擁有良好的人文基礎。共同的價值觀將促進兩國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走向共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紹偉.社會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
[2]劉錕.東正教精神與俄羅斯文學[D].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趙海洋.馬克思正義思想及其當代觀照[D].上海社會科學院.
[4]鄭宗保.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建構研究[D].
[5]"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中俄經濟合作關系的挑戰與展望[D].
[6]李伯鈞.金磚五國的國際金融合作研究[D].
[7]劉偉,王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視閾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J].管理世界,2019,35(03):1-16.
作者簡介:娜明(1996.03-),女,蒙古族,籍貫新疆,研究生在讀,新疆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研究方向區域與國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