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30年代記者范長江先生在游歷中國西部地區后,出版發行的通訊集冊《中國的西北角》引起社會巨大反響。《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向廣大民眾展現了西北地區落后的經濟社會面貌,揭露了西北地區的民族矛盾問題,并批判了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敗。此書在中國通訊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今研究近代中國西北歷史問題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國的西北角》;經濟危機;民族問題
1、前言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深重。1935年青年記者范長江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抱著“一是研究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二是力圖比較深入地了解即將成為抗戰大后方的中國的西北地區歷史現狀”兩個目的,考察游歷西北地區,最后《中國的西北角》成書,引起巨大反響,在中國的通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書中對中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現狀、民生問題、民族矛盾、宗教糾紛、軍閥混戰等問題進行了如實報道。廣大讀者對中國的西北地區實況,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紅軍長征事件有了更全面和更客觀的了解。本文結合歷史背景,對20世紀上半葉的西北社會,以及國家形勢做一些思考。
2、內憂外患背景下的中國西北之行
范長江先生1935年7月從成都出發開始這次的考察旅行,詳細記錄了自己在路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給廣大讀者呈現了當時廣大西北地區真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面貌。作者從成都出發后向北進入松潘一帶,接著到甘南地區,最后到達蘭州。對蘭州和西安兩個城市是重點考察后,開始祁連山南的旅行,往西去到西寧。結束青海之行,作者向祁連山北走去,游歷了甘肅省的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最后從蘭州順著黃河東行,到達了山西包頭,結束了這次歷時十個月的游歷。在此次考察中,范長江先生的足跡遍及川、陜、甘、青、內等廣大西北地區。
根據范長江先生西北之行的兩個目的,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內憂外患的國情是促使他動身考察的重要原因。范長江先生考察松潘地區時,看到藏漢民族矛盾深重,漢族統治者對藏人的歧視壓迫,憤懣地說到:“東亞國際爭奪之重心,已集中于中國,中國各民族的不合理關系,正與人以可趁之機。姑且不論事之內容如何,滿族已不在中國范圍中,外蒙古之獨立,西藏之附英,已為不可諱言之事實?!?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勢力爭奪東亞市場,中國內憂外患深重。熱河、察哈爾以及河北北部大部分地區先后被侵占;外蒙古在外國勢力的鼓動下攛取獨立;西南地區的西藏問題也非常嚴峻。作者對20世紀30年代國際形勢和中國國情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意識到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對國家領土主權維護和促進民族團進步的重要性。
3、近代西北地區的經濟危機
20世紀上半葉,整個西北地區的經濟處于凋敝破產的狀態,道路上餓殍橫行,民不聊生。根據作者在書中的描述,筆者認為西北地區的經濟衰敗最主要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一)都市工業的發展,造成農村手工業萎縮或破產。范長江先生在正式開始西北地區考察旅行之前游歷了成都周邊地區,針對當地農民生活日益窘迫的現狀,他總結到都市工業是影響農村經濟衰落的重要原因。隨著都市工業的發展,人們對都市制成品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加,但是工業品價格增長遠比農產品增長快,農民經濟逐漸走向下坡路。另一方面是統治者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中國廣大的西部農村地區展現出日趨消沉和窘迫的狀態。
(二)長期戰亂對經濟的嚴重破壞。20世紀上半葉以來,整個中國都處于動蕩和戰爭的陰影之下。戰亂導致西北地區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資源的閑置無用。作者認為正真之財富,是解決民生之衣食住行上消費的貨物。范長江先生認為只有民生得以保障,國家才能談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性。其次是“泡沫經濟”現象的出現,西安是典型的例子。當時西北地區的很多城市經濟在走下坡路,但由于隴海線的開通,加上軍事中心移至西安,西安相反的卻出現了急促的繁榮。范長江先生分析到長安的發展只是暫時性的。長安只是以單純消費景氣為實質,讓錢與勢力集中于部分人的手中,這樣的“泡沫經濟”勢必會對經濟的常態發展造成破壞。
(三)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站”作用的失效。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這些城市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中亞,乃至歐洲的重要站點,但在作者游歷甘肅一帶時,經濟破產已經代替了此前富庶景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清代以后,新疆與內地的交通阻滯,“商業過道”資格的取消,經濟一直走下坡路。筆者認為,除了陸上城市“過站”功能的消失,海路運輸的發展也給西北陸路商貿造成巨大挑戰。隨著近代海洋運輸的發展,部分陸路運輸轉為海上運輸。加上20世紀隴海公路和西蘭公路的開通,張掖以北的地區逐漸處于孤立狀態。
(四)“鴉片經濟”以及統治者的壓迫剝削。西北地區廣袤的肥沃土地用于種植鴉片,吸食鴉片者隨處可見。鴉片侵蝕中國百姓身心,摧毀了農村經濟。西北地區種植鴉片的主要原因除了鴉片利潤較高,刺激了農民種植,另一個在于鴉片種植成為了軍閥獲得財源的手段,腐敗的官僚政治與鴉片種植有著深厚的連帶關系。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政治不良,國家行政機關腐化以及相當數量的各級官吏缺乏廉潔自律行為,也是導致鴉片種植問題變得日益棘手和無法醫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戰亂年代,種植鴉片即破壞和擠占了農業用地,也對農村勞動力造成巨大打擊,是近代中國農村經濟逐漸走向萎縮的重要原因。
4、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
我國西北地區有大量少數民族聚居。四川松潘一帶主要是漢藏民族雜居,甘肅、青海一帶主要有漢藏回蒙等民族聚居。西北地區整體存在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各民族雜居,民族矛盾嚴重的問題。因此民族問題的探討是《中國的西北角》一書的焦點之一。
(一)西北一帶民族矛盾深重,范長江先生多次提出要注重民族平等問題,減少民族間的間隔和分歧。松潘地區、陜甘一帶都存在嚴重的藏漢民族矛盾,青海地區回族、漢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雜居,也存在諸多民族問題。統治者卻沒有作為,在民族地區征收嚴苛稅收,采取完全封建、神權的統治,百姓苦不堪言。范長江先生針對處理民族矛盾,實現民族平等提出自己的觀點:真正團結民族之方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聯合,所謂民族瓶得到真正意義,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經濟上,“發展機會之平等”。在內憂外患的國家危機背景之下,如果民族矛盾的持續惡化,加上外國勢力的煽動,勢必有國家嚴重分裂的危機。因此促進民族平等團結,鞏固民族地區穩定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至關重要。
(二)西藏地方上層間的矛盾。范長江游歷青海一帶時,正值出走內地的班禪喇嘛籌備返藏事宜,因此范長江先生在塔爾寺拜訪了返藏途中暫住青海塔爾寺的九世班禪。在交談中,九世班禪對西藏未來的交通、軍事、教育、內政、財政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展望與規劃。但由于外國勢力的挑撥與地方政府內部的政治斗爭,九十班禪返藏受阻,于1937年在玉樹圓寂,西藏發展計劃成為泡影。從班禪返藏受阻事件可以看出,在19世紀上半葉邊疆地區民族內部矛盾和地區不穩定因素凸顯。
(三)軍閥在西北民族地區的統治,以及實施的相關的民族政策。范長江先生到達青海西寧,親自采訪了青海軍閥馬步芳,考察他在軍事、經濟、民族和教育各方面采取的治理措施??偨Y馬步芳在青海的軍閥統治,作者歸納了以下四點:第一,“兵者,兇器也”,沒有政治大道作為指標,只是擴張整理軍隊,這是“殺力”的培養;第二,“與民爭利,而不與民分利”的財政政策,只會導致民生日困,社會日艱;第三,青海目前的安定,只是馬步芳武力統治的結果,并不是民族問題已經解決;第四,要趕快辦理教育,教育是解決西北各種問題的最好辦法。作者認為青海的政治軍事財政都脫離的正軌,這種為己謀私的軍閥集團統治將會走上危險的道路。
(四)外國傳教士在西北地區的活動,與本土宗教之間產生矛盾。在整個游歷途中,范長江先生看到中國西北地區有大量的外國傳教士在自由活動。在內憂外患深重時期,傳教士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由活動,勢必存在國家安全隱患,例如記者在路途中偶遇一名英籍傳教士,對西北地區各方面的狀況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西北地區的藏回民族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外來的基督教、天主教勢必會與當地的本土宗教產生教義上的沖突和資源上的爭奪,國家穩定與安全令人深感憂慮。
5、評價與總結
范長江先生的《中國的西北角》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反響,引起全國人民對西北地區的廣泛關注,主要有以下及方面的原因:(一)通訊內容貼近社會熱點問題,吸引人民關注,例如內憂外患背景下,即將成為抗戰大后方的西北地區成民眾的輿論對象,此外三十年代如火如荼開展的“開發西部“也是人們的關注事件;(二)在國民黨嚴密封鎖下報道了共產黨紅軍行蹤,曲折回應各界關注的政治焦點;(三)通過神奇獨特的社會生活記載,揭開了西部風土人情神秘面紗;(四)真實客觀地展現了百姓疾苦,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引人關注;(五)作者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打動讀者;(六)范長江先生通過大量歷史典故,學習古代中央王朝的邊疆治理理念和民族管理政策,對西北地區當時的治理有反思和借鑒意義。
范長江現身的西北考察之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各個方面,文中表達了他對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對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憤怒,具有深厚現實關懷和家國情懷。但文中一些觀點不免也存在偏頗錯誤,例如他在闡述民族宗教問題時,對清朝實施的宗教政策做了全盤否定。在范長江先生的論述中,清朝的宗教政策是絕對愚昧,是對藏蒙民族的摧殘。從歷史角度來看,清朝實施“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宗教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與西藏地方的聯系,有利于藏族內聚和穩定。另一方面,通過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加強了對蒙古部落的管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因此范長江先生的評價具有一定的絕對性和局限性。
范長江先生作為一名記者,通過自己客觀公正的游歷報道,使廣大讀者知道中國西北地區的真實情況,可以說實現了他開始游歷西北角時的初衷。結束此次旅行后,他成為了《大公報》的正式記者,此后奮斗于抗戰前線的信息報道,對宣傳中共方針綱領做出巨大貢獻。而《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對我們今天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西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M].新華出版社,1980年.
[2]傅建成.近代中國鴉片種植與農村經濟的危機[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4).
[3]倪延年.論《中國的西北角》產生轟動的動因及啟示[J].新聞春秋,2019(01).
[4]楊軍民.從《中國的西北角》看三十年代甘肅的煙毒問題[J].河西學院學報,2006(06).
[5]劉丙芬.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中國的西北角》的成功[J].青年記者,2013(12).
作者簡介:楊曉會(1994.08-),女,云南省楚雄人,成都市武侯區四川大學,邊疆學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