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琪

焚燒中的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德”號。
7月12日,停泊在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港口內的美軍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德”號突然起火,延燒數天損失嚴重。火災發生時,該艦正在進行為期兩年的現代化改造,改裝后可攜帶多至20架F-35B戰斗機。這一事故意味著美軍“小航母”計劃啟動不久便遭挫折。
超級航母是冷戰后美國展現戰略威懾、彰顯大國地位的利器,但近年優勢開始動搖。一方面是因為維護費用驚人,給美軍帶來巨大經費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俄羅斯等國超高音速反艦武器的發展以及“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削弱其威懾力。于是,美軍開始考慮以“小航母”補充替代“大航母”,其主要依據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F-35B隱形戰機性能的提升使兩棲攻擊艦變身“小航母”成為可能。F-35B戰機擁有垂直和短距離起降能力,現有兩棲攻擊艦只需進行簡單改造便可裝載,從而擁有接近傳統航母的作戰能力,并實現比傳統航母更靈活的部署。去年12月,“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經過改造,搭載了20架F-35B戰機并被部署在印太地區。在今年“羅斯福”號航母因疫情停靠關島期間,“美國”號表現活躍,多次現身東海、南海參加演習。
二是減輕預算壓力。“福特”號超級航母成本近130億美元,自研發以來問題不斷,后期維護費用節節攀升,真正投入實際部署遙遙無期。而建造一艘兩棲攻擊艦的成本是33億美元,改造則僅需2億美元。蘭德公司2017年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如以2∶1比例用兩棲攻擊艦替換航母,可顯著降低成本和風險。目前美國有六艘兩棲攻擊艦正在進行“小航母”改造,此前海軍已表示,在建的四艘“福特”級航母完工后將不再采購該型航母。
三是適應分布式作戰理念。出于對水面艦艇反艦能力的擔憂,美軍提出海上“分布式殺傷”作戰理念,改變此前以航母為核心的兵力投送集中指揮作戰模式,轉而構建多個具有單獨作戰能力的小型作戰單元,分散被打擊風險。多艘“小航母”可分散大型航母上艦載機的部署,增強生存能力,并對敵方整個殺傷鏈、特別是情報監視偵察系統施加壓力,使之對分散目標難以有效跟蹤、瞄準、打擊和防御。
四是向未來艦隊過渡。今年4月美國防部一份內部評估報告建議海軍將航母數量從現有11艘削至9艘,同時新增數十艘無人或輕型艦艇。該報告也希望不再強調航母是海軍力量投射的核心,未來艦隊重點轉向無人技術。新型無人輕型艦艇的實際部署還需數年時間,而在過渡期,兩棲攻擊艦可執行“小航母”任務,避免出現海上力量“空窗”。
使用“小航母”承擔傳統航母的部分任務,并不能全面取代大型航母的戰略作用。
航母的任務定位是在戰場上提供強有力的艦隊支持,協同編隊中其他艦艇釋放火力,從而快速奪取戰場優勢。而兩棲攻擊艦的主要任務是遂行由海向陸的兩棲攻擊任務,在戰線后方提供空中與水面支援,因此在設計時并沒有考慮作為艦隊中的指揮單元,缺少整套作戰指揮系統,艦上的通信系統和艦島等設施也無法滿足保障發揮航母編隊效能的需求,因此并不適合用于在大國對抗中奪取制海權。
兩棲攻擊艦甲板和機庫面積有限,不具備電磁彈射裝置和攔阻系統,無法搭載固定翼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空中加油機,遠程空中預警能力、電子偵察和干擾能力較差,獨立作戰能力有限,不適合長期海上遠程部署。并且,兩棲攻擊艦最高航速只有20節左右,快速躲避威脅能力較弱,對艦載機垂直升空能力也有一定影響。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