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昊
近期,日本從應對國際戰略變局及新科技發展潮流出發,在量子技術、新一代通信網絡建設等高科技領域連續出臺戰略規劃及配套政策,試圖發揮政府主導力量,加速中長期布局,強化戰略競爭力。日本認為,全球新技術革命顯著加速,中美等大國“科技戰”日益激烈,日本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步提升,在涉及經濟產業競爭力乃至國際安全的關鍵領域確保自主性及領先地位的必要性大大增強。
首先受到關注的就是日本在量子技術上的“戰略動作”。今年6月初,日本政府基本敲定將在今年年內建立統合管理協調量子技術研發的“司令部”機構,并在全國建立八個量子技術研發基地,分別負責超導量子計算機開發及利用技術、量子材料、量子元件、量子軟件、量子生命科學、量子安全等方面的具體研發。這些研發基地將集中一流科學家與工程師開展技術攻關,并享受大幅稅收優惠以及其他適用于“國家戰略特區”的特殊政策。《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政府將在從2020年起的五年時間里,在量子技術領域大力構建產業、政府、科研一體化的新研發體制,在基礎研究、技術驗證、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采取全面行動,迅速增強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在構建量子技術新研發體制中,日本動員國內相關領域多支“國家隊”,依托其人才設施建立核心研發基地。比如,最受關注的量子計算機開發基地將設在日本惟一的自然科學綜合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由日本“量子計算機第一人”“量子位”全球首創者中村泰信牽頭負責。量子計算機的應用研發由東京大學負責。在量子材料、量子元件以及融合物理及生物學理論的量子生物科學方面,由物質與材料研究機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分別擔綱。
日本政府已將量子技術、人工智能及生物科學定為三大“戰略性科技”。今年1月,日本政府出臺“量子技術創新戰略”,指出與美國、中國及歐盟等相比,日本在量子技術方面的研發進展“已處下風”,亟需加大投資,并同步推進技術發展、國際合作、行業創新、知識產權與國際標準、人才培養等五項子戰略,集中力量打造國際性研發基地,從海外高薪招攬頂尖科研領軍者,在大學建立統一的量子科學教育體系,并依托研發基地培養年輕科研團隊。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日本計劃發揮國家性科技戰略的作用,在量子計算機開發方面追上目前領先的美中兩國,并在未來5~10年建成覆蓋全國的高速量子通信網。

2019年12月在東京舉辦的第23屆日本國際機器人展會,突出了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機器人的應用趨勢。圖為日本不二越公司“那智”(NACHI)汽車工業機器人。
除量子技術外,日本還期望在新一代通信網絡的研發與推廣上有所作為。今年3月下旬,日本三大移動通信運營商陸續開通商用5G通信服務。日本運營商計劃到2023年左右實現5G信號覆蓋全國。同時,日本還期望通過跨代際發展6G技術,實現通信網絡上的彎道超車。 今年4月,日本總務省公布一項名為“超越5G”的戰略計劃,稱將由情報通信研究機構牽頭,通過財政支持與稅費減免,支持企業部門大力發展6G技術,目標是2025年完全掌握6G關鍵技術,2030年實現6G商用,并將日本企業在通信基礎設施的全球市場份額從目前的2%提升到30%, 6G技術專利全球份額從5.5%提升到10%以上。
在高科技研發國際競爭中,日本試圖揚長避短,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基于基礎科學領域的深厚底蘊,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及設備、電子元件、精密機床、工程機械零部件、碳纖維等工業材料等產業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在部分裝備產品及關鍵零部件上壟斷國際市場。日本當前的高科技發展戰略嘗試最大限度強化并運用以上“戰略資產”,發揮產學官聯動機制,在若干“核心科技”領域爭取重點突破。
在強化比較優勢的同時,日本還重點關注中美歐各方的科研戰略進展,尤其盯住及“對標”中美兩國,加以分析比照與借鑒。日本的研發資金規模無法與中美相比,但中美高科技發展給日本的重要經驗就是保持持續投入、非短期利益導向以及戰略政策連貫性。一些日本業界人士認為,政府而非市場應在當前高科技競爭中發揮更大作用,日本應在自身產學官機制基礎上,參考美國政府直接介入扶持戰略性產業,以及中國政府以“舉國之力”推動關鍵領域科研創新的做法。
日本對高科技戰略競爭力的日益重視,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當前國際變局及日本出路的戰略性理解。日方清楚地看到:當前國際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就是新科技革命的加速發展,及其推動下的各國國力對比及序位“洗牌”,大國間戰略競爭加強,以及國際秩序規則空白的擴大。同時,日本面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內需萎縮等結構性問題,投資強化高科技競爭力,不僅可以利用高生產率與智能化改善經濟社會“內循環”,也可重塑提升對外經濟競爭優勢,在全球產業價值鏈這一“外循環”中占據更有利地位。
在高科技國際競爭日益凸顯、“后發國家”持續挑戰傳統霸權的當前,日本與美歐一樣,日益重視對核心科技機密的“保護”,將科技日益與軍事乃至國家安全掛鉤,反映出大國戰略博弈與尖端科技的進一步融合。今年4月,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從財務省、外務省、總務省抽調高級干部,新設“經濟組”,并謀劃在今年年內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核心內容是阻止可轉為軍事用途的尖端技術外泄及人才力量流出。在美國和歐盟出臺新規,限制外資進入“敏感產業”的同時,2019年11月,日本國會通過《外匯法》修正案,規定外資在日取得“指定企業”股份時,只要出資比例高于該企業股本1%,就需事先申報,而原先這一比例門檻為10%。今年5月8日該法生效時,日本財務省公布了“指定企業”名單,涵蓋武器、飛機、航天、核能、石油、電力、網絡安全等12大領域1584家企業,占日本上市公司總數42%。其中豐田、東芝、三菱重工、軟銀等518家企業被列為“重點審查對象”。 根據日本《外匯法》,如果企業違規向國外泄露技術,最高將處以10億日元的罰款,甚至將被強制轉讓控股權。
當前疫情發展及中美戰略競爭,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積極投入高科技國際競爭的行動。日方戰略專家指出,疫情使得各國“再工業化”和重組產業供應鏈、保障產業安全及經濟自主性的進程加速,日本如不迅速行動,則會喪失重大戰略機遇。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報告則指出,當前中美戰略競爭的進一步深化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價值觀領域,另一個是未來科技領域。在日方看來,日本欲在高科技領域乃至區域國際格局中保持中美之外“第三極”的角色,需至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在前沿性及高敏感性科技領域保持高水平競爭力;在關聯產業領域保持獨立自主性與可持續發展;通過拓展技術專利量及市場占有率,以及與多方開展“聯盟”,參與乃至主導制定高科技領域新的國際規則及標準。“現在(對高科技)的一切戰略投資,都是在為未來10~20年的國際競爭進行必要的準備”。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