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元代中期,諸葛亮27世孫諸葛大獅帶領家族遷至高隆崗(今浙江省蘭溪諸葛村)定居,親自設計村落布局,興建祭祖宗祠,強化家族觀念,謹遵祖訓,信守家規,使諸葛村逐漸繁盛,成為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后裔地,并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家風一直傳承至今。現在,諸葛村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達200余座,世世代代的諸葛后裔在這里過著寧靜、和諧的生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散文家,諸葛亮臨終時留下的《誡子書》精辟深刻又情真意切,是其一世修身處世的總結,也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經典家訓。無論世事如何變更,無論諸葛后裔身處何境,這一篇86字的傳世家訓,都未曾有過一個字的改動。文中修身養德、靜學廣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勵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對其后裔來說,這是先祖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據《諸葛氏宗譜》記載,歷代后裔一直以《誡子書》為祖訓,自覺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觀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奮斗目標;族中祭祖、家教、讀書、農耕、社交等活動,也均以此為準繩。
諸葛后裔除了把《誡子書》作為家訓世代相傳之外,還專門制訂了《諸葛氏家規》,內容具體詳盡,都圍繞《誡子書》這個根本來制訂,這是諸葛后裔凝聚家族、規范后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是諸葛后裔家風文化的一個靈魂。
諸葛氏家規對族中子孫為人處事有著嚴格規定,明確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并且訂有罰則,便于執行。如:“當官者,親君子,遠小人;治家者,去奢華,存淡泊”,子孫“須守禮法,循規矩”,以及“交有道之朋,絕無義之友,飲清泉之茶,戒亂性之酒”等警句。千百年來,諸葛后裔把這些警句家規奉為訓誡,人人遵之,時時警之,營造出和諧、節儉、廉潔的良好風氣,并世世代代地傳唱下去。諸葛村人正是把《誡子書》奉為家訓經典,修身養德,勵精治性,淡泊寧靜,代有人出。
明英宗年間天下鬧饑荒,饑民遍野,第32世孫諸葛吉慷慨出谷1121石賑濟災民,受到皇帝嘉獎,賜予“敕旌尚義之門”匾額,至今懸掛于諸葛村的大公堂。
明嘉靖年間,第40世孫諸葛峴官至刑科給事中,立朝端正,忠直敢言,不圖名利,彈劾奸佞,正氣浩然,后因勞累病死任上。
清朝時,第48世孫諸葛泰遵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祖訓,創辦了天一堂藥行和蘭溪中醫專門學校,致力弘揚中醫藥文化遺產。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以致到清后期,他們把中醫藥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藥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
歷朝歷代的諸葛后裔都受《誡子書》家訓文化的熏陶,懂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沒有出現過一名貪官。自明清以來,這個家族受到各種嘉獎的有200多人。他們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于職守,廉于自律,不受不污,安于清貧,贏得后人的景仰與贊頌。
隨著家族的繁衍,以血緣關系凝聚而成的家族觀念也愈見強烈,以傳承祖德為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謹遵祖訓、恪守家規成了族人的自覺行動,諸葛氏家風文化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