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漢平?吳婷
6月8日,越南第14屆國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和《越南與歐盟投資保護協定》(EVIPA)。越南《人民報》評論稱,這是“把走向歐盟市場的門打得更開”的歷史性事件,越南政府網站也稱其為“打開新的發展天際線”的重大事件。經國會批準后,這兩項協定最快于今年7月在越正式生效。
2012年6月,越南與歐盟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和投資保護協定談判。談判進行了近八年時間,一波三折,進展并不順利,險些半途而廢。這主要因為,歐盟內部存在較大分歧,一些歐盟國家不相信越南在人權標準方面能滿足歐盟的要求,也不認為歐盟成員國在與越南的經貿合作中能獲得足夠的實惠,相反擔心與越南的自由貿易可能沖擊本國經濟。這兩份協定在歐盟的投票結果似乎證明了這一點,EVFTA獲得歐洲議會633票中的401個贊成票,EVIPA則獲得648票中的407票支持。
另外,越南加入EVFTA和EVIPA的前提是國內企業必須成立獨立的工會組織,這對越南現有的制度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于是,圍繞獨立工會認定、組成形式、選舉與罷工等問題,越南與歐盟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雙方如同擠牙膏一般艱難前行。不過,越南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時已經意識到成立獨立工會的必要性,這一難題終得化解。
歐盟最終認定,越南的人權狀況盡管“不盡如人意”,但已有明顯改善,人權問題也迎刃而解。雙方最終完成談判,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簽署了協定。歐洲議會在2020年2月12日完成了批準手續。受新冠疫情影響,越南直到6月才完成國會批準手續。至此,兩份協定進入正式啟動階段。
與歐洲議會不同,越南國會以高票通過這兩個協定,顯示出越南對它們寄予厚望。越南政府網站以《越南飛得更遠,飛得更高》為題發表評論,對兩份協議即將生效大加稱贊,稱越南是第一個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東盟發展中國家,也是第一個與歐盟建立自貿關系的亞太發展中國家,兩項“第一”的意義在于展現了越南促進貿易平等及可持續發展的努力。文章還認為,經過近十年的漫長等待,尤其在新冠疫情陰影籠罩全球之際,兩份協定的生效凸顯了越南融入國際社會的價值。
越南對這兩份協定充滿期待不無道理。一是能夠降低關稅,打開歐洲市場。根據EVFTA相關條款,越南出口歐盟的商品幾乎都能減免約77%的關稅,未來甚至能夠減免99%,這意味著越南商品可以大規模進入歐洲市場。越南官方預計,EVIPA實施之后,將給越南增加至少14.6萬個工作崗位。越南政府歷來重視就業,因為這與社會穩定、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息息相關。二是政治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融入國際社會是越南歷次黨代會強調和明確的政治目標,與歐盟簽署貿易投資協定表明越南已經與國際社會深度融合。越南媒體評論稱,這兩份協定相當于在越南與歐盟之間“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越南將搭乘歐盟發展的快車。這不僅表明了越南的開放立場,也能在雙方深度融合的同時給越南帶來實惠。越南認為,相較于美國,歐盟是更加可靠和可信的合作伙伴。三是開辟歐洲市場,能減少越南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也是越南希望看到的。
越南對EVFTA和EVIPA充滿期待,殊不知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由于協定本身及外部客觀因素影響,協定實施并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荊棘。
越南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協定是雙向的,越南商品出口歐盟的同時也向歐盟打開了國門。在未來,來自歐盟的汽車、葡萄酒等大量商品必須以低關稅或零關稅進入越南市場,這對越南同類產品的沖擊可想而知,汽車工業、釀酒業等有些新興產業甚至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雖然EVIPA能給越南帶來一定數量的就業機會,但未必能抵消在這些領域失去的就業崗位。
近年來,由于中美經貿摩擦及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國部分產業轉移到越南,從而使越南經濟表現強勁。因此去年越南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時,雙方對協定的未來有所期待。如今受疫情影響,世界各國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沖擊,歐洲各國的市場需求必然大幅下降,這對于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越南來說,負面影響不可忽視。越南曾樂觀地認為,在EVFTA和EVIPA實施的前五年,協定將推動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增長2.18%至3.25%,從第六年到第十年間每年增長4.57%至5.3%,從第11年至第15年將推動GDP增長7%至8%。如今看來,當初的預想可能無法實現。

2020年6月8日,越南召開第14屆國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和《越南與歐盟投資保護協定》。圖片均為會議現場。

此外,協定中有些條款要求相當高,在實施過程中將面臨挑戰。歐盟針對越南的勞動條件、原材料產地規定、食品衛生與安全、知識產權、公開透明、反貪腐等方面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而越南的食品衛生條件差強人意,勞動條件也不容樂觀。越南各界也感慨稱,“這是歷史上對越南要求最高的國際協定”。
如前所述,越南曾試圖利用這兩份協定來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如今看來不大可能實現。近期,越南曾派出人員先后前往日本和澳大利亞推銷荔枝等水果,試圖打開新的市場,但結果并不理想。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消費市場潛力有限,受疫情影響,經濟持續低迷,購買力今非昔比。相較之下,如果將產品推銷到中國,兩國之間便利的交通設施能夠降低運輸成本,可以實現合作雙贏。筆者曾陪同部分越南投資商到中國一些地方實地考察,他們無不感嘆中國市場的規模。此外,中越之間有陸路、水路和空中運輸,通關便利,優勢明顯。2018年,中越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也成為首個與越南商品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貿易伙伴。
從生產現狀看,越南生產的鞋帽、服裝等紡織品是出口歐盟最多的商品,它們都離不開棉花和棉紗。由于越南與歐盟的協定明確規定了原材料產地,不產棉花的越南只能依靠中國,未來將有大批中國商人把自己的工廠搬到越南,并貼上越南制造的標簽。越南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商品出口,這將是中越經濟合作的另一種形式。因此,許多越南人企圖借助越南與歐盟協定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恐怕還無法實現。
(作者分別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