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
車 耳 王 濤/著
2020年6月出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信用是社會運行的基石和商業成功的秘訣,信托則是維護誠信社會和解決信用問題直接而有效的工具。這是2020年6月出版的《高信用社會:信托與信用制度》書中要宣揚的主題。作者用幾十篇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文章闡述了“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商無信不興”這個古往今來的道理。
《高信用社會:信托與信用制度》由上下兩篇、共幾十個故事構成。上篇“信用故事”闡述了信用的概念、特征,以及中西方信用觀的差異,通過列舉社會生活中與信用相關的事例弘揚社會的契約精神。下篇“信托故事”概述了信托的概念、信托與信用的關系,以及信托的業務劃分,通過列舉大量典型的信托本源業務和遺囑信托的實際案例,讓讀者快速、直觀地了解信托與信用制度之間的聯系與應用。
和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這本書每篇文章都用一個故事作為開頭,之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手法進行解讀。其中,在導讀中對信用制度的概念、特征與中西方信用觀念的差異進行逐條總結,并在隨后的信用故事章節,通過每個故事與導讀中總結的特征相互呼應。在隨后的信托故事編排中同樣采取與導讀內容環環相扣的編排方式,便于廣大讀者的對照閱讀與理解。
每個故事都感人至深,每個解讀都曉之以理。書中篇篇文章通過具體事例彰顯了契約精神,而契約精神才是商品社會的要義、人際交流維系之道,既是信用社會的制高點也是它的基本原則。
《道德經》中記載:“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也就是說,水澤被世間萬物,能夠停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廣泛施恩卻不爭高下,因此水具有近于“道”的最高美德。
在當今的經濟生活中,最接近于“水德”的莫過于信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于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與交易的日益頻繁,社會網絡體系愈加依賴于信用的維系。不管人們能否察覺,在各種經濟主體之間時刻存在相互的信用關系。良好的信用關系通常被人們理解為“誠信”“信任”“遵守契約”,能夠有效地改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在這些信用關系中,其高級表現形式即為“信托”。
從當今時代的現狀來看,一方面,我國在信用制度建設方面有了較大發展。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多地積極開展社會信用示范城市的試點工作;一批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維度對信用的作用、功能、信用體系建設與發展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的研究。信托行業也作為金融業重要支柱,依托其制度的優越性及產品的靈活性特征,近年來發展迅速,資產管理規模已達24.27萬億元,是僅次于銀行理財的第二大資管領域。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信用建設領域,盡管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和個人守信自覺性不高,失信行為和欺詐事件屢有發生,社會誠信環境有待優化;在信托制度領域,當前信托已退化為一種純粹的金融交易制度與工具,社會對信托在信用價值的實現以及信托制度功能的研究與論述不充分,造成民眾對信托業務功能的疏離,無法有效發揮其在養老、財富傳承、資產隔離,甚至預防腐敗等領域的作用。
因此,本書嘗試以故事敘述與案例分析的方式,弘揚信托制度中的契約精神,利用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激發人們的誠信意識,宣傳與普及信托的本源業務,使民眾熟悉和了解信托的具體功能。信用是社會運行的基石,而信托則是信用思想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本書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信用、信托的本質及信用社會的發展趨勢,通過遵循契約精神,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事業規劃、財富傳承和家族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