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星
2020年4月以來,“瀾滄江水電開發導致下游干旱”再次被一些國外媒體炒作。4月受美國“湄公河倡議”資助的“地球之眼”咨詢公司,發布《自然條件下湄公河上游徑流量監測報告》,稱中國上游水壩增加了旱季徑流量,減少了雨季徑流量,并“推算”出2019年瀾滄江“自然徑流量”超出正常年份,而下游徑流量卻比常年偏低。4月13日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撰寫了“中國如何關掉湄公河水龍頭”的文章,指責中國在上游修建的水壩導致下游2019年的干旱,隨后又舉辦由國際河網組織、泰國水資源局代表和專家參加討論水壩影響的論壇,再次強化“瀾滄江水電開發導致下游干旱”的敘事建構。
實際上“瀾滄江水電開發導致下游干旱”自2010年以來一直是某些外媒炒作的題材,一些域外國家則將水資源問題政治化,以便為介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事務打開方便之門。我們需要針對這些偽命題進行剖析,為科學與公平的對話奠定基礎。
一,是一種偽科學的政治選擇。瀾滄江—湄公河起源于中國青海,流經西藏、云南出境后被稱之為湄公河,再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后進入南中國海。據湄委會的資料,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從上到下可以劃分為:西藏高原、三江并流、瀾滄江流域、北部高地區、呵叻高原、洞里薩流域、洞里薩湖泊和湄公河三角洲八個區域。其中只有洞里薩湖泊區和湄公河三角洲是“平原”,受干流徑流量影響比較大,而其他六個區域屬于河流的“山地”,干流河水對流域山地幾乎沒有影響。
此外,瀾滄江—湄公河山地有眾多支流,貢獻91%的年徑流量。按湄委會統計,老撾貢獻年徑流量為35%,泰國18%,柬埔寨18%,中國16%(中國確認為13.5%),越南11%,緬甸2%。把僅貢獻13.5%年徑流量的瀾滄江水電開發作為下游干旱的根源,忽視其他湄公河支流的作用,不是科學地討論干旱問題,純粹是一種偽科學的政治選擇。
二,炒作出所謂“徑流量減少導致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總量少,如河流徑流量的減少、湖泊水位下降等,從而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科學研究表明,厄爾尼諾是導致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主要動力,同時人類活動加劇了這種變化。另外,瀾滄江—湄公河受印度洋季風氣候影響,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都非常大。據湄委會的統計,流域內50%的年份屬于“非正常年份”,其中有25%的年份偏干旱,25%的年份偏濕潤。每年6月至11月為雨季,其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0%~90%。據最接近山地和平原分界線的柬埔寨桔井水文站數據,9月份的徑流量是4月份的16.5倍。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干旱是氣候現象,可以影響流域的廣大山地和平原,導致河流徑流量減少,而水資源開發后實際上增加了旱季徑流量,某些媒體炒作的瀾滄江水資源開發導致下游干旱是本末倒置。
三,忽視洞里薩湖的調節作用。位于柬埔寨境內的洞里薩湖,每年雨季河水倒流,湖面面積可擴大六倍,蓄水量可擴大40~46倍,最高水量可為700億立方米,占湄公河全年徑流量的14.74%。旱季湖水不斷流入湄公河,這個被稱為“脈沖”式的生態系統,維系著魚類繁殖和三角洲的生產系統,是湄公河最為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之一,是沖積平原和三角洲的屏障。在討論徑流問題上不能只討論山地水庫,忽視洞里薩湖的天然調節作用。
四,忽視了農業是最耗水的產業。湄公河地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與世界平均量基本持平。越南80%~90%大米出口來源于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實施“水道倍增計劃”,泰國在東北部擬建“大水網”發展農業,老撾也在不斷擴大灌溉面積。在供水不變的情況下,大面積的農業開發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人為干旱”。討論湄公河流域的干旱問題不能忽視流域內不斷擴大的農業開發。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壓力下,水資源利用的競爭越發凸顯,流域各國應該科學認識水資源問題,高度重視合理利用與保護,在科學、平等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而不能靠嘩眾取寵的鼓噪和制造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