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日常規及集體教學中,我們結合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引發他們的積極探索及與同伴的有效互動,在區域游戲中開展“好玩的皮影”主題互動、在美工區進行“水墨坊”等活動,讓孩子們運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并與他人相互配合。
例如在利用墨水作為材料進行繪畫的活動中,分別利用流淌的墨、爆破的墨、潑出的墨、水墨分離等,引導幼兒進行水墨畫想象創作,以此為他們搭建一個藝術表達的平臺。通過實踐探索,我們發現學習水墨畫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學習工具的擺放、調和墨色、學會傾聽等,在探索墨色的變化中也能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學會獨立思考、大方表達,培養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在作畫過程中,釋放了心靈,孩子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還可以感受水墨之美。
學期初,通過調研問卷的形式,我們深入了解家長需求,并進行了“三好”情景劇編排,通過情景劇調動家長的主動性,在討論主題、創設劇本、征集演員的過程中,老師、家長、幼兒深刻體會到“三好”的意義及重要性。家長在交流中表示,在互動中看到了孩子的轉變,從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慢慢轉變為尊敬長輩、懂得感恩、熱心、愛幫助他人的孩子。
與此同時,為了發揮祖輩家長的作用和積極性,我們通過“家長游戲坊”的活動,使孩子了解祖輩的游戲和玩具,和家長一同進行民間體育游戲,在游戲中促進祖孫三代的親子關系,并激發幼兒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家長在生活中看到了孩子的變化,在與幼兒、與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中,感受到了關愛的溫暖。
好教師的真諦就是一個“愛”字,我們把它理解為教師的“溫度”。好教師是有“溫度”的,是帶著溫情育人的;這份溫度也是師者對學生強烈的責任感,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靈;這份溫度還是可感的,它有著強大的感染力,會一代一代傳播與繼承。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尋找秋之趣”的活動中,親子自制自然服飾、花車游園、游園打卡等環節,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體性,老師通過交談、溝通,了解孩子對活動的需求,讓他們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時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在體驗親子活動的快樂中學會了合作、觀察和思考。看著孩子們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我們的欣慰和驚喜溢于言表。孩子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親昵的話語都是對老師的肯定與喜愛,是他們的愛讓我們變得更加有溫度,是家長的認可使得我們體會到了這種愛與被愛的溫度。
深入生活,使幼兒全面綻放。要將“三好”更加生活化,使幼兒真正做到擁有好思想、養成好習慣、培養好品行。幼年是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家長的引導下養成好習慣,就能在這張白紙上慢慢展現出美妙的圖畫。
等孩子長大后,有些孩子每次考試前就像一團亂麻到處“抓瞎”,做作業時三心二意,早晨起床上學常常找不到襪子……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不妨讓孩子在睡前梳理好第二天的日程,可以將要辦的事宜抄在便利貼上方便執行。養成這個好習慣,孩子一定會終身受益。
每個人都愿意面對一張微笑的臉。微笑待人的人,總是真誠友善、寬容大度,走到哪里都會是受歡迎的人。父母應當教會孩子講禮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常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在請求他人幫忙時多用“麻煩你幫我……好嗎?”的句式,日積月累,孩子會收獲到比禮貌更有意義的人生財富。
還有很多家長擔心把事情交給孩子做,會被孩子搞砸,可是誰第一次做事不是迷迷糊糊的呢?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機會,慢慢就會發現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特別在孩子進入小學后,起床、疊被子、整理房間、收拾書包等這些事情就不要再為孩子包辦了。家長還可以為孩子舉辦一個“小儀式”慶祝孩子的長大,然后提醒他們:“你現在走進幼兒園,已經是小大人了,以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
家校同行,家園同心。我們在活動中加強了對幼兒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聯系實際生活,讓德育真正落地生根,這就需要在在家園共育方面開展一些工作。比如利用各種節日、歷史人物紀念日等特殊日子,和幼兒一起開展相應的活動,并將活動進行延伸,以園帶家、家與家之間相互影響、家與社區的影響、家與社會相互影響等。通過這種方式,使“三好”的溫度一直延續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好”的溫度。
(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大一班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