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已經開展了一年活動的班級,我們班積累了一些方法。比如為了激發幼兒、家長們的參與熱情,我們給孩子們蓋獎章、發獎狀,引導他們打卡等,鼓勵家長周末外出積攢照片,把孩子在生活中的好行為通過發朋友圈記錄等。我認為好的活動應該就是經過時間的沉淀仍然能在家長們中間保持做下去的、可以讓他們始終抱有積極的態度去參與的活動。
上學期妞妞媽媽的一條朋友圈給我帶來了靈感,也使得我們班的“三好時刻”手冊應運而生。文中的題目是“一杯水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幼兒園組織開親子運動會,家長們都來了。活動結束后,小家伙們都盼著下午回家,有一些個別家長還在等孩子們吃完午飯。這個時候孫老師怕我們渴,特意拿杯子倒水給我們喝,只有嘟嚕媽媽喝完一杯又接了一杯,一直端在手里,直到接上孩子找到姥爺,把水遞給了姥爺。嘟嚕媽媽關心地說:“爸,渴了吧,喝口水。”姥爺一飲而盡。愛,就是這樣傳遞的……
我將這條感人的“三好”點滴,發到了班級群中,想以此激發家長們發圈記錄的熱情,及時抓住生活中的“三好”。經過一個學期的沉淀,我們把這些“三好時刻”匯集成冊,放在班級家園欄供家長翻閱、相互學習。家長們看到后紛紛感嘆“生活即教育”,參與活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班級打卡。升入中班的幼兒開始使用筷子吃飯,因為使用得還不熟練,盤子和碗里經常會剩下許多細碎且不容易夾上來的飯菜,為此我們在活動區投放了有關使用筷子的自制玩教具“夾豆”等,用來鍛煉幼兒的手部肌肉。此外,我們還在班級內組織幼兒開展了“光盤行動21天好習慣培養”打卡活動,幼兒在園的三餐都可以參加,只要盤子、碗吃得夠干凈就可以到班級好習慣墻上進行打卡,幼兒自選貼貼畫或蓋小獎章的形式進行記錄。21天后,我們為參與打卡的每一位幼兒頒發了獎狀,大多數幼兒剩飯的現象明顯好轉。
班級微信群打卡。我們發現午睡時幼兒脫衣服還有等待老師的現象,經過和家長們溝通得知,很多孩子在家穿脫衣服的時候仍然是老人包辦代替。改變家長的觀念,請家長在家引導配合練習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我們結合前期的打卡經驗,把打卡活動開展到了班級微信群中,這樣既能帶動家長們轉變觀念,也能督促幼兒在家練習穿脫衣服。
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從家長們的參與熱情上還是從幼兒的成長上都能看到大幅的提高,設置打卡活動也符合當代人使用手機的習慣。我想這些都是在實踐“三好”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也是我們可以延續開展的活動內容。

“三好”活動實施以來,家長們的轉變巨大,把對幼兒的盲目培養聚焦到了“三好”的各級目標中來。在和家長們溝通的時候,我時常能夠聽到家長們談論自己的孩子喜歡看國外的動畫片和繪本故事,雖然國外也不乏優秀的電影和動畫,但孩子們對自己家鄉的文化從何了解?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怎么培養?怎樣才能讓幼兒有歸屬感,能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己文化?
結合家長的困惑和指導手冊,我們開展了“中國好大一個家”主題活動,家園協同培養幼兒獲得歸屬感從而激發愛國情懷。活動前我們引導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了解自己的家鄉以及父母的家鄉,要了解家鄉的文化、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活動中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家鄉,引導他們說出對家鄉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并在班級里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
我們還請幼兒回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關家鄉的圖片,來自貴州的悅悅帶來的圖片是“老干媽”,來自北京的多多帶來的圖片是月季,來自成都的泉泉帶來的圖片是大熊貓培育基地等等。我們再把這些圖片和幼兒的頭像一起與地圖中的家鄉進行連接,展現在主題墻上,幫助孩子們直觀地看到自己來自哪里,家鄉都有哪些物產、景觀,并結合班級重點區域——照相館開展了名為“我為家鄉拍張照”的活動,活動中幼兒拿起照相機以兒童視角捕捉自己家鄉的美和變化。
通過踐行“三好”,不但給家長們以專業的指導,也給老師們在開展家園共育工作中提供抓手,讓德育教育在實踐中落地,變得可行可做。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探索兒童可感、可知、可體驗、促成長的學前德育實踐模式。
(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中三班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