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瑩

跳皮筋、捉迷藏、翻繩、跑跳……說起過去玩的游戲,我們腦海中可以浮現出很多很多,想起那時候天天都不著家,在院子里玩,腿上磕得青一塊紫一塊,還是照樣跟著大孩子屁股后頭跑;為了跳好皮筋,在家里用兩個小板凳不睡覺地練習……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好像有點可憐,人人都在上興趣班,幾個小伙伴想一起玩得提前一個月約,孩子們幾乎沒時間游戲了,這是童年的失落么?孩子的游戲是越來越少了嗎?
一位澳大利亞作家曾滿懷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童年的游戲:
“我最早對創造性游戲的回憶可以追溯到小學時,學校里有一條小溪從附近的樹林流出來,流經整個校園,下雨之后,溪水更是充滿了生機和吸引力,我們總是脫掉鞋子,卷起褲管,蹚水建泥壩以攔住更多的水;而另一組人馬在我們的興奮情緒的感召下,也在河的上游建立一個壩,他們最后會突然放出壩里的水,我們的泥巴都在上游洪水的沖刷下被毀掉了。
于是我們想出了一個瘋狂的活動和合作性的計劃,要用巖石或樹枝筑一座不會被對手沖毀的大壩,我們甚至還挑選了一個足智多謀的三年級學生作為行動的指揮,通過反復的試誤,我們發現了密度的價值,即重材料可以抗壓,并且可以利用泄洪道把水從我們的建筑杰作旁引開?!?/p>
這是一場典型的兒童自發的游戲,整個過程是孩子主導的,遇到問題時是孩子與同伴合作自己解決的。在游戲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合作,研究了材料,做了精細的搭建,玩得興致勃勃且卓有成效。
這是最自然的游戲,最“孩子”的游戲,也是我們想起兒童游戲這一概念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們覺得“正在失落”的兒童游戲。
與自發游戲相對應的,是成人支持的游戲,這些游戲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事實上,最早將游戲與教育意義聯系起來的,是大名鼎鼎的“幼兒園之父”——福祿貝爾,他創建了最早的幼兒園kinderga rten,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兒童的花園”,并推動幼兒園遍地開花。
他認為善的、有思想的人是教育創造出來的,因此要設計相應的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他創造了現在仍廣為熟知的很多幼兒園游戲,比如積木游戲、球類游戲、手指游戲等,他發明、制造了很多教具,就是現在孩子們玩的益智玩具的雛形。
可以說,他承認孩子需要游戲,即游戲中自發的部分,但同時增加了教育設計的部分,讓游戲成為實現教育目的的載體和工具。
游戲是什么?游戲是孩子的活動,它有天性的、自然的部分,也受社會的、文化的影響,它的教育屬性一直在增強。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孩子游戲的變化。

當下的現實是:孩子自發的游戲越來越少,成人支持的游戲越來越多。這是因為自發游戲雖然是孩子自由生發的,但需要閑暇的時間、合適的空間、穩定的玩伴,這些條件越來越難獲取了。
時間:家長對教育活動越來越重視,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上興趣班、讀書、寫作業,空閑時間客觀上減少了。
空間:我們對危險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不可能再讓小孩子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脖子上掛著鑰匙就跟小伙伴跑街上玩了;適合孩子自由探索的游戲場地也越來越少,不管是去游樂場還是去公園,都需要大人的“保駕護航”。
玩伴:我們正在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區,安排小朋友一起玩需要家長去結交和協調,還得多方配合,在樓下喊一嗓子就能約到好多小伙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此外,可以一個人進行的活動越來越多了,好看的動畫片看不過來,好玩的玩具也玩不過來,雖然不至于替代小伙伴,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跟伙伴一起玩的需求。
可以說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我們看到的現狀:
孩子不跳皮筋,不玩翻繩,而是玩玩具,看ipad,去興趣班,去游樂場:
他們玩更少的自發游戲,玩更多的成人支持的游戲:
游戲的時間不一定減少,所帶來的樂趣也不一定消亡,但游戲的類型,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緬懷過去自由玩耍的美好時光,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背后隱藏是對自發游戲價值的本能認可,比如快樂、投入、關系,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礙于時間、空間、玩伴的限制,指望孩子自發地發起或獲取已經是越來越難。
自發游戲的最大價值,在于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在環境中探索、嘗試,在最小的毛果壓力之下去了解不同行為帶來的影響。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言,游戲是使行動后果最小化的途徑,是學習的最安全途徑。
現在,想要獲取自發游戲中的本來就存在的元素,比如孩子的主導,同伴的合作,真實的情境,豐富的體驗,反而需要更多成人的支持。自發游戲與成人支持的游戲的界限,需要重新界定。
現代社會與媒介批評家尼爾-波茨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里表達了對“童年”這一概念即將消失的深刻擔憂,認為兒童社會與成人文化的界限已不在,媒體、電視讓童年受到侵蝕。尼爾·波茨曼還總結道,兒童自身是保存兒童的一股力量,他們不僅懂得與成人不同的價值所在,還關心和需要這個界限。
對于自己的童年,孩子不想隨便被定義,對于他們的游戲,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學前班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對于游戲的看法,發現他們覺得一個活動是不是游戲,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分要素——這個活動是不是強制的。人必須學習,必須工作,但可以游戲。在游戲中,可以隨時喊停,隨時退出,孩子有著明顯的主導性。
哪些是真的游戲,哪些是打著“游戲”旗號的學習,他們分得很清楚。本著尊重和自省的原則,我們可以在孩子的自發游戲和成人支持的游戲之間找到平衡。事實上,在當下的環境中,想要發揮游戲對兒童自身發展的最大價值,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只是永遠要記住,我們只是支持力量,孩子的游戲,孩子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