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拉·伊美
研究恃強欺弱達20多年的心理學家丹恩·奧爾韋尤斯表示:每年大約有300萬小學生和初中生蒙受肉體上的折磨、虐待或者精神上的侮辱、攻擊。加利福尼亞州國家學校安全中心主任羅納德·D·斯蒂芬斯表示,“恃強欺弱,可能是我們現在的學校里持續時間最長,嚴重性最受低估的問題之一。”
很多孩子即使被逼到絕望的地步,也不會告發恃強欺弱的學生。恃強欺弱的行為導致的心理上的后果是嚴重的,受到虐待或凌辱的孩子會感到沮喪,甚至有時會喪失自尊和自信。
紐約市一個10歲男孩的母親對兒子抱怨其他男孩辱罵自己一事置若罔聞,直到孩子的成績下降、并開始用過量飲食的方式來補償自己受傷的心靈時,這位母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的孩子目睹校友被欺侮,卻沒有人站出來鳴不平,于是這類孩子會萌發一種害怕心理,認為這樣的厄運有一天也可能落到自己身上。“除非家長、老師、學校行政部門參與干涉,否則這種情況還將繼續下去。”斯蒂芬斯告誡道。

在紐約市一所學校的大廳里,一些大孩子長時間地圍著一個6年級學生邁克爾,奚落他的體重。“他回到家時心情壞極了。”邁克爾的母親說,“我對他說,你這樣的表現正是那些愛欺侮人的學生所需要的。”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G·佩里說:“許多受到辱罵和欺侮的孩子往往用眼淚作反應,這在客觀上是對恃強欺弱者的獎勵。”的確,一被欺侮就哭的孩子,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會受到變本加厲的欺侮。
在母親和學校校長的幫助下,邁克爾能夠在暴力面前保持鎮靜了,經過恃強欺弱者面前時也沒有了消極反應。因此,嘲笑、辱罵都停止了。“孩子知道我們在做他的后盾時,情況就有了很大改觀。”邁克爾的母親說。
對恃強欺弱的學生不予理睬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有時會對你窮追不舍,沒完沒了地糾纏。很多孩子不回擊這些調皮學生,更不知道如何來保護自己。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公立小學里,有3個二年級學生合伙欺負一個靦腆的一年級學生。這時,夏令營管理指導蒂普·弗蘭克就教育這個被欺負的孩子變堅強些。“我們挺身而立,和凌辱者展開面對面的斗爭,義正詞嚴地喝令他們停止挑釁。并讓這個孩子記住三條簡單的聲明:不要這樣做!我不喜歡這樣做!如果你再這樣做,我就告發你!說完以后再走開。”那個一年級學生驚奇地發現這樣做還真的很有效果。
來自洛杉磯一家咨詢學院的心理學家理查德.米爾斯認為:“正視尋釁鬧事者,向他們說明你不喜歡他們的言行,不喜歡這種言行給你帶來的感受,這一點很重要。”
對于芝加哥郊區的一個七年級學生埃里克來說,上體育課是種折磨,一個男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的衣服扔到地上、并撕破他的內衣,用手抓他,有一次抓得很兇,以至于在埃里克的胳膊上留下好幾道手抓的血印子。“最后我們想了個辦法。”埃里克的母親回憶道。當這個欺負人的男孩再一次靠近埃里克時,埃里克突然大聲地、義憤填膺地說:“不準用你的臟手碰我。”這個惹是生非的孩男驚呆了,因為每一個孩子都轉過身來看著他。埃里克這一出其不意的舉動只重復了兩次就制止了針對他的挑釁行為。
“培養這種斷然的行為對于建立孩子自衛的信心是很重要的。”紐約市南部韋斯特切斯特縣合作教育委員會的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弗洛伊德說。假定一個場景,有一個十分令人討厭的學生總是一味地欺負你的孩子,比如讓你的孩子把排隊打飯的位置讓給他之類的。然后家長和孩子一起回憶,說過哪些話可以震懾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學生,比如,“住嘴!不管你說什么,我都不會動。”然后家長和孩子輪流扮演凌辱者和被凌辱者,反復進行練習。當你的孩子再被那些壞學生欺負的時候,他可以自然地說出這些有震懾作用的話,就可以阻止一場挑釁。
北卡羅來納州一個三年級學生的父親勸自己的孩子“在感到身邊有挑釁的跡象時,要和伙伴擰成一股繩。”他的兒子邀請了5個朋友來支持自己。“這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對凌辱人的男孩說,“你辱罵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對的。”于是這個凌辱者就離開了。
“即使一個孩子屬于被欺侮一方的也可能反敗為勝,成為對欺侮一方的威懾。”哈佛大學和教育發展中心的心理學家羅納德·斯萊拜說。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恩斯建議:性格靦腆、不善于交際的青少年的父母,應該幫助他們的孩子,通過放學后邀請同班同學一起玩的方式來交朋結友。并可以鼓勵孩子在運動、音樂或其他能夠發現朋友的社交場合發展他自己的友誼。

當紐約市的一個一年級學生格雷斯戴上眼鏡時,一個5年級的男孩開始叫她“四眼”。她嘗試了所有別人介紹的方式:開始,她不理睬他的挑釁,后來,她用一種冷靜的,但柔中帶剛的語氣對他說:“你數錯了,我只有兩只眼睛。”但這些都無濟于事。
一個星期后,她將這件事告訴了供應快餐的小飯館里的老師,這個老師把那個男孩送交給了校長。這個男孩最后不得不向格蕾斯賠禮道歉,這一挑釁事件就這樣結束了。“我勸告受欺侮的孩子應盡早地向校方反映,”格雷斯說,“這樣他們就不至于對你有過分的傷害。”
無論孩子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怎樣做,他們都是為了促成一種,通過明確而不含糊的學校規章制度和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來阻止恃強欺弱事件的環境。有些學校定期開展研討會,使教師保持對這一問題的警覺性,幫助他們和這一事件進行斗爭。
大多數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吃過恃強欺弱學生的苦頭,有一些學生甚至成了長期受欺者。父母能夠提供保護子女的最好辦法就是培養子女的信心和獨立性,在必要的時候采取斷然行動。用這個辦法,就能使你的孩子免受折磨和凌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