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然 葉常青
【摘要】近期美國不斷打壓以華為為首的我國高科技企業,對我國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獨立學院在此時代背景下也需要承擔培養青年科研人才的重任。本文淺析了我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相關教學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以及實踐意義。針對該模式的系統化建設與研究有助于獨立學院培養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獨立學院? 科研創新? 培養模式? 教研教改
1、研究背景
2020年6月5日,美國商務部將33家中國相關機構和個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企圖通過這種禁令打壓中國,阻礙一部分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正常發展。類似事件的不斷發生,已經表明只要我們仍然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落后于人,就永遠會受到他人的鉗制。青年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而高校正是達成這一任務的主戰場。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基本職責。然而,目前獨立學院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仍不夠系統化與規范化,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研究。
2、獨立學院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系統化建設的重要性
目前的本科教育雖然已經能夠讓學生涉及一定的科研內容,但大多僅限于課堂教學的前沿進展介紹或者專業課程配套的實驗課程,缺乏深度和實踐性;學生深度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情況雖然存在,但基本都是學生和教師個人意愿和行為,缺少引導與管理。這使得這類活動的開展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都存在問題:
(1)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積極性難以長久保持
對于學生來說,參與教師科研的初衷主要是出于對科研的興趣或者是為未來積累科研經歷。首先,這類理由不具有普遍性,難以保障多數學生的參與;其次,沒有制度化的管理模式監督,學生依靠自覺性很難長期堅持;最后,一旦學生在科研中遭遇困難,或者發現現實中的科研與想象中的預期不符,就會失去興趣而退出。
(2)課題過難或教師不注重過程中的指導,導致學生收獲不大
教師方面則存在課題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問題。由于本科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動手能力等諸多方面都不及研究生,所以教師在課題的設計以及實驗操作方面應該在難度上進行一定的調整。然而,由于這類活動通常不是正式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很少主動為本科生設計專門的課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真正的合理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應該將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之中,對其進行管理、評價甚至激勵。比如將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活動規范化、系統化,納入培養方案中,成為正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入學分激勵;教師則需要將科研與教學結合,專門設計適合本科生的子課題,加大指導力度,讓學生真正做到“明其意”;并且加強日常管理,保證學生參與科研的各個環節,讓學生真正做到“用心想、動手做、張嘴講、動筆寫”,全方位實現科研能力的提升。有了這樣系統的訓練之后,能夠對學生后續各個與科研相關的環節形成助力。以畢業論文環節為例,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普遍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對學生的科研培養不夠系統化。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之前甚少有機會進行科研方面的訓練,不僅僅是做實驗,還包括資料文獻的查找閱讀、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以及科學論文的規范撰寫等等。沒有在大學前三年提供針對性系統訓練,而一味地要求學生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是不合理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形成規范系統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問題。
4、獨立學院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方法
針對目前獨立學院學生科研能力不足的現狀,探索類似研究生培養中“課題組”的培養模式,由學生選擇導師組建團隊,導師統一指導與管理學生團隊日常的科研訓練,并圍繞團隊課題進展對后續的科研實踐環節實現助力。具體教改措施如下:
(1)針對大一年級開展專業導論課程,并對專業老師的科研方向進行介紹,引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組織學生申報課題,參與教師科研。
(2)將申報同一教師課題的學生組成團隊,教師根據團隊學生情況設計合適于本科學生開展研究的子課題。
(3)每周固定時間進行科研訓練,包括文獻資料查閱、實驗儀器操作、數據處理分析以及科研報告或論文的寫作等。
(4)學生團隊在課題上取得一定進展后,可進一步申報學生科研項目、參加學科競賽等科研活動;最終在大四階段總結課題成果,形成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
5、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以畢業論文為例,探索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的系統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1810年,洪堡創立了對德國高等教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柏林大學,他就曾提倡“通過研究進行教學”與“教學與研究結合”的做法。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因為具備一定的研究性質,也是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最佳的實踐課堂,高校老師能夠將論文研究收獲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科研與教學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也能夠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有很好的體現。當前,很多高校老師都同時承負著教學和科研兩大工作,“科研促進教學”有利于老師更為妥善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學生課題均來自于團隊教師的科學研究,這種“科研-教學模式”使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得到了順利并且高質量的完成。
面對國家提出的實現自主創新的要求,當下高校教育面臨著更大的責任與挑戰,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針對目前獨立學院學生科研能力不足這一現狀,必須形成更加系統化的培養模式。只有形成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幫助專業教師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才能幫助獨立學院培養出能夠為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的專業人才,這也是從源頭上解決科教興國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莊軍,鄧宏兵,蔡靖方.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5):11-13+16.
[2]覃永暉,吳曉,王晶.地方本科院校“SRTP計劃”的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2):163-165.
基金項目: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2018TJGB-05)。
作者簡介:陳碩然(198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蘇州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有機光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