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民法具有維護政治秩序、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是國際上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進程中,編纂統一的民法典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是黨依法執政的體現,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 民法? 法典編纂
民法典的通過,引起了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歡迎。認識民法典的自身功能價值,對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民法是近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民法在大陸法系國家被稱為市民法(civil law),即適用于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律。在西方社會語境中,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對立,強調個人平等和意思自治。市民社會其實就是馬克思所稱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近現代民法的誕生與興起就是伴隨著歐洲資產階級的上升并取得統治地位的產物。1804年《法國民法典》“克服了舊王朝的四分五裂, 并首次在一個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內建立了一個統一和平等的生活秩序”。其后,面對社會組織在資本主義民事生活中的經濟作用越來越強大的現實背景,《德國民法典》明確將社會組織納入了法律治理范疇,為社會組織開展民事活動賦予了其活動的人格,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二戰后,歐洲各國為適應經濟復興和保護人權的需要,各國紛紛健全法治,民法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律保障。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就民法上的監護、離婚、夫妻財產以及子女收養等規定做了修改。進入2000年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法國民法典先后就將擔保法、信托法納入法典,并對債法進行了修訂,法國政府于2016年2月通過了《關于合同法、債法一般規則與證明的改革法令》,對法國民法典中屬于債法內容部分的債法總則、債的淵源部分等成功地作出了修訂。新修訂過的法典,無疑將大大緩解其在社會適用性上的不足,同樣,它也將大大縮小與其他法典在法文化影響上的差距,提高法國法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德國也于2001年開始了債法現代化運動,并將消費者保護法納入民法體系,規范了電子商務、上門交易、遠程交易等規則,有效地協調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可見,民法法典化已成為近現代國家實行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民法自身的功能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體現
從民法自身來看,其功能本身就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體現。
(一)民法具有維護執政統治的政治功能。國家治理首要是維護執政的本階級的政治統治。民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自然應當首要發揮其政治功能。它體現和維護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著我國的經濟基礎。它維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體現著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它讓憲法的政治功能加以細化,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民法具有保障經濟、改善民生的社會功能。國家治理還體現為必須保障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求人們具有明確完善的產權制度,要求在財產流轉時遵守契約,公平競爭。同時,民法在改善民生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通過設定人們之間的各種經濟合同規則來讓人們的經濟目的達到最大的實現。
(三)民法具有加強意識形態的功能。國家治理需要體現和宣傳意識形態。法的意識形態功能不僅僅在于體現維護執政的政治秩序,還具有把思想理念通過法律規則內化成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從而為人們提供思想判斷和行為準則。民法的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提倡平等、自由、契約精神等價值理念,對于構建現代社會關系發揮著很好的作用。二是通過誠信、公平正義等原則在民法中的確立,讓道德與法律相互支撐,指導人們誠信相處、和諧共贏。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完備成熟的民法典做支撐
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編纂民法典并使之發揮出重要作用。
(一)編纂民法典是黨依法執政的客觀需要。黨的依法執政,要求必須善于通過民法這一途徑使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生活規范化。而在民法典出臺之前,我國以單行民事法律為特征的民法體系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因此,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加以有序規范,已成為人民重要的渴求和期盼,這就要求黨必須順應人民群眾期待,領導人民編纂統一的民法典。
(二)編纂民法典是發展和治理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為人民群眾奠定了豐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市場經濟在運行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還未得到充分體現,有些地方和行業,隨意毀約、逃避責任、產權不明、強迫交易、地方部門保護傾向嚴重等深受人民群眾所詬病,需要國家通過強有力的手段來治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的民法典理所應當地不能缺位。
(三)編纂民法典是全面深化改革應有之義。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來看,改革每深入一步,作為其保障措施的民事立法就跟進一步。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為提出了新的任務,決定了要發揮好法律對改革的的先導作用。編纂民法典就是為了實現民事領域的重大改革的目標。這就要求“民法典編纂應當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反映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及其帶來的社會變化。”
(四)編纂民法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國家立足國情、順應人們價值倫理要求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也是對現代文明成果的重要吸納,還是針對當前社會領域中存在的價值觀偏差的糾正。我國的民法典明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使得民法的精神理念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民族特性。民法典能夠讓人們把握民法的服務目標和對象,感受社會主義民法與資本主義民法的在本質和價值導向上存在的不同,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認同。
總之,我國的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典,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富平.民法法典化的歷史回顧.《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2):22.
[2]耿林.論法國民法典的演變與發展.《比較法學》.2016(4):190.
[3]蘇號朋.民法典編纂與消費者保護——以德國債法改革為參照.《法學雜志》.2015(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