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描述手工藝與孩子間的關系,你會想到哪些詞語?
玩樂、體驗、低齡、文化傳承、親子陪伴……教育,也許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詞。
若再深入探究手工藝與兒童教育的聯系,似乎它更常出現于愛心公益項目之中。手工藝之于教育的功效,其實被嚴重低估了。
教育,便意味著系統性學習。有家長提出疑問:“學習手工藝是讓孩子未來成為手藝人嗎?”那么現在學習編程,是否希望孩子未來成為程序員?
美國教育學家維克多·羅恩菲爾德說:“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最終目標。”我想手工藝教育的本質,是開啟與發揮創造力。它不同于短暫型的手工藝體驗項目,也并非是單一的工藝技法學習,而是通過知識性與系統性的引導和實踐,以心手相應的方式養成一種創造型思維模式。
STEAM,是當下十分流行并受追捧的西方教育理念,是科學? ? ? ? ? ? ?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相結合的跨學科教育,注重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的聯系與配合,認為這能培養孩子所需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觀我們的手工藝項目,以上哪一項優勢不具備?以常見的竹編為例,對自然界的認識是科學、材料處理方法是科技、結構搭建與剖析是工程、審美表達是藝術、數量與形式變化是教學……人們通過眼、腦、手的協調,鍛煉解決問題的細心與耐心,并對材料形狀與色彩進行搭配與布局,逐步提高審美認識。這既是一種協作實踐,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發散,讓人們把零散的知識變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
但從歷史上看,手工藝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幾乎被動手實踐所物化的精湛技藝掩蓋了,以致人們可能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中的文化功能,但忽略了它所具備的創造性思維功能。歸根結底,手工藝屬于藝術門類的一種,而藝術生產的本質是精神生產。
如何將手工藝教育進行具象轉化呢?我們常見的表現形式是DIY材料包和與之相關的DIY體驗項目。手工藝體驗,是一項充滿趣味的活動,在工業機械生產的大背景下,親自動手感受、緩慢勞作的手工制作形式便顯得尤為珍貴。因此幾乎絕大多數的手工藝企業,在常規生產產品之外,也開設或嘗試了DIY體驗項目,甚至逐步發展成企業經營的支撐項目。
劉氏竹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項目的持有者,從兩三年前研發的一款竹編茶盤開始,如今已有幾十種DIY產品類型,2019年開展了200多場次竹編DIY活動,成為家居日用品生產之外的另一種項目經營模式。盡管手工藝體驗具有文化性、新鮮感、動手性等特點,但有多家從事手工藝體驗項目經營的企業反饋,體驗最大的瓶頸是復購率低。
顯然,這與我們當下的手工藝兒童類DIY產品設置較為簡單、內容不夠系統、知識性較為單一有關。要解決產品內容簡單的問題,并不是要盲目地提升技藝的難度,而是需要考慮如何創造性地發揮項目的多種可能性,給出開放型的創作思維模式,而非陷入單一的工藝技術學習中。
其實,手工藝介入教育的可能性遠不止DIY產品與體驗本身。法國巴黎市郊有一家叫拉·維萊特的公園,它不同于博物館與科技館,是一個倡導藝術教育的公共服務項目,為孩子設置了2-7歲和5-12歲兩個主題區域,以兒童工坊的形式從體驗創作和交流協作兩種方式進行藝術教育引導,深受市民喜愛。這樣的形式,也許能為我們時下各地普遍存在的大型機械游樂場做文化藝術的補充。
誠然,與教育有關的項目常與學校有關,而家庭教育是被忽略的一部分。手工藝能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在家庭的親子陪伴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場選取13組美術專業背景家庭的“寸草春暉”活動,倡導通過在生活、娛樂的方式下,讓兒童進行主動性的藝術創作,父母們并不追求所謂的考級與應試教育,更多是引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感受藝術、學會創造。都說兒童是人類最真實的樣子,也許兒童手工藝所激發的潛能,就是手工藝所具備的最本質的力量。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手工藝的“稱謂”和認識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從勞動到手工,再到如今的創客,可見手工藝之于兒童,也從小肌肉與精細動作發展,擴展到社會文化與探知科學技術的外延。
今年中央美術學院招生考試方向有了些許變動,弱化了對素描等繪畫基本功的要求,開始側重設計能力,足見創造力的重要性。其實在西方國家的藝術發展歷程中,單純的繪畫一直在消退,早在19世紀就逐步轉向了裝置藝術、復合媒材等藝術形式。動手制作,慢慢代替了單一的繪畫技能。那么手工藝教育,能否有朝一日與英語、奧數,或是繪畫、舞蹈比肩,占有兒童教育領域的一席之地呢?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