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在《論自然》中指出:“每一種自然的過程都是一篇道德箴言。道德法則存在于大自然的核心之中,它向外輻射,照耀四周。它是一切物質、一切聯系、一切過程的精髓部分。我們日常接觸的事物,無不向我們默默地宣講道義。”
為人父母的我們自孩子出生起即陪伴其左右,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引導其學習語言、進食、社交等行為。在這些自然而然的過程當中,家庭美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孩子幼年不能完全依靠語言與成人進行交流的階段更是如此。
豐子愷先生曾有言:“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孩子原初的心性表達,往往蘊含著鮮活的視角與創(chuàng)想。在朝夕相處中,家長和孩子在與其他日常事務的接觸中如何保持這種鮮活的感受,并進一步形成對事物的藝術認知,也是家庭美育的核心所在。
通過家庭美育的不斷引導,也為孩子打開了認知世界的一扇大門。父母樂于通過繪畫、雕塑、手工藝術等行為,與孩子共同收獲成長的樂趣。但我們應該如何為孩子提供一個美育范本?作為專業(yè)藝術家庭出身的父母是如何引導孩子的?
“寸草春暉”家庭美育活動募集了13組父母均為美術專業(yè)的家庭,對2歲到7歲的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持續(xù)性主題引導,并在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拓展出回饋互動、主題創(chuàng)意、線上展覽、線上課程等系列活動。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去感知專業(yè)背景家庭的美育方式。
這些父母既是社會大眾眼中的藝術從業(yè)者,也是孩子眼中親密無間的爸媽。從“寸草春暉”活動的行進軌跡當中,我們可以覓得作為美術專業(yè)背景的家庭是如何通過日常事務中的浸潤與引導,來教授孩子快速地捕捉對世界的認知和表達。
一群人、一個場景、一段節(jié)奏、一串數字,以藝術的線條、色彩、塊面向外輸出。除了對孩子思維與技能的引導外,最終“寸草春暉”美育活動也將會以展覽形式,體現出整個環(huán)節(jié)的專業(yè)素質。讓孩子認識到藝術的本質不僅是自己的思想表達,而更是從思考到表達,再從表達到展示的系列過程。
這項活動最終指向藝術工作者理應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即通過關注中國家庭,用專業(yè)的角度去記錄美育過程并分享,進而用溫暖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家庭進行美育。13組專業(yè)家庭構成了一份美育社會樣本,“寸草春暉”通過記錄這些家庭中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共享開放的藝術課堂,最終將這些資源向外輻射輸出。
生命美育是一種精神教育
目前,“寸草春暉”當代中國家庭美育已完成第1階段——日常化創(chuàng)作。其中包括家人寫生、自然寫生、繪本分享與繪本創(chuàng)作,并將其作為公益活動向社會進行推廣分享。在這一系列主題創(chuàng)作活動中,孩子們有的在大自然,有的在爸媽的工作室,有的在家里的客廳,有的則是和小伙伴玩耍過程中通過信手涂鴉來完成作品。
區(qū)別于專門課堂的形式化教學,這項活動無論從場所、時間上都體現出對孩子最大的耐心與包容。沒有限定的上課時間,沒有固定的地點,沒有題材與內容的約束,僅僅需要與不同的小主題產生聯系。有的孩子甚至在剛烘焙完的蛋糕盤子中即刻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抑或徜徉在大自然的微風當中,伴著音樂,完成了一場與繪畫的追逐,在看似稚嫩的筆法中表達了對世間美好事物的贊嘆。
其實這不僅僅是孩子,也是為人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通過這種看似松散的活動,在專業(yè)父母進行隨時隨地陪伴與引導而產生的作品之中,我們捕捉到孩子無時不在的無意識化情感向藝術的介入方式。他們通過自由表達,使專業(yè)的父母們再次溫習了所謂“生命美育是一種情趣高尚、情理合一的生命情感涵養(yǎng)和生命精神教育”。
反思當下,這看似平凡的表達卻已被程式化的形式分割得支離破碎。為追求升學或兒童美術考級所推出的美術教育,更多的是把兒童美術看作產品而進行利益追逐。在這種畸形的氛圍當中,孩子對美術的認識同樣難免畸形。這將制約或者泯滅孩子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統一規(guī)劃為可以預見的作品完成樣板。
“寸草春暉”家庭美育中即刻的體驗與適度的表達,無疑激發(fā)了孩子對生命的好奇,這也是活動全體參與者的初衷,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而欣喜。在聯覺與主題表達中,通過與繪畫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們想象在聽覺、視覺、觸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孩子們在聆聽音樂作品的同時,以天真質樸的感受與直接的生命體驗進行畫面表達,并在這一過程中記錄孩子與作品對話的童言童語。這些都讓成人意識到:一個散發(fā)光彩的孩子表達自我是如此的多樣!
這種源自感受與生命本真的表達里,透露出更多看似未開蒙的直接。沒有現成樣本,沒有刻板地描摹,直接地表達更具備藝術的張力。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寸草春暉”當代家庭美育將進入第2階段。邀請嘉賓進行相關藝術內容的知識分享,以及借助13組家庭的不同藝術背景,開展互通式的家庭藝術主題課。未來還將繼續(xù)拓展,除以展覽的形式向社會匯報成果外,還要將這些資源作為一種家庭美育文化資源向社會輻射。
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來自生活的小感受,是生活給予他們的眷顧和寵愛。作為家長,尤其是具有美術專業(yè)背景的家長,我們很愿意做孩子的陪伴者與領路人,陪他們經歷獨特且紛呈的一生。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點。讓他們學會在尊重他人評價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樹立起自信,反過來進行自我評價,同時自己做的決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如果說成人生活中的“屏障”更多來自于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接納程度,那么在孩子的幼年階段,我們更要通過家庭美育讓他們樹立起客觀認知與自我感受,最終獲得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