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拉·依不拉音 白英



阿不拉·依不拉音
1979年生,加依村人,2013年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創辦有“嘉音加依樂器合作社”。
加依村樂器制作的秘密
我叫阿不拉·依不拉音,是一名樂器工匠。我從小生長在加依村,現在這里是個旅游村,村里有自建的景區叫“天籟加依”,這名字放到我們村可是太合適了。不管推開哪戶人家的大門,都能看到院里聚集著制作樂器的人們。涼棚上、屋子里到處都是各式各樣制作精美的樂器。工匠們一高興,就要擺弄手中的樂器,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村屬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離縣城也就是十來里路,交通很方便。在古代我們這一帶是交通要道,是天山中段,古代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古詩里經常出現的“龜茲”說的就是這一帶。
“龜茲熱舞”在唐代就傳入了中原地區,挺有名的,“龜茲文化熱”也帶動了民族樂器制作的繁榮,所以世代都有制作維吾爾族樂器的手藝人。近幾年村里發展旅游,建設新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這一公里多的街道是近年新整修的,房屋外墻都采用黃土手工涂抹而成。游客來到我們村,能體驗到地道的新疆民族文化。
近些年,我們村“新疆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名號越來越響亮,這是有原因的。首要條件是水土好,適合生長桑樹。這桑樹也很神奇,比別的地方所產木料的木質更加堅實,還有好看的年輪紋理,非常適合做樂器,做成的樂器聲音悠揚渾厚,傳得很遠。
再一個,我們村做樂器是有歷史的,樂器工匠不僅數量多,手藝還都是祖傳下來的。過去我們當地人稱呼樂器匠人為“薩孜其”。聽老輩人說,大概在300年前,村里來了精通樂器制作的匠人兄弟倆,叫阿比孜·卡里和熱希,他們發現加依村的桑木質地特別優異,就開始用來制作樂器。沒想到由此聲名遠播,村里的人都跟著開始學習制作樂器,這兄弟倆就成了我們村“薩孜其”的祖師爺。
過去的“薩孜其”大多不識字,甚至也不懂樂理、不識樂譜。他們對樂器制作工藝的了解掌握多為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我們村何時開始制作樂器的確切時間,已無可考證了。但這手藝確實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現在的加依村大約有三百戶人家,從事樂器制作的就有一百多戶,時間最長的樂器人家已傳承至六七代人。村人多以此為生,出產的樂器又多又好,加依村就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制作中心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村里重視產業發展,全方位打造品牌。2008年,我們的樂器制作技藝被列入了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對口援建的浙江麗水市的支持下,還建成了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歷史文化與樂舞藝術展示、休閑度假、旅游購物于一體的特色民俗旅游區,就是“天籟加依”。
你看我們院門上,有“樂器制作專業戶”“旅游指定家訪點”“手工樂器制作銷售專業合作社”好些塊牌子。村里現在綜合發展樂器產業,有1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叫艾依提依明,還有包括我在內的5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們這幾戶都是主要家訪戶。
游客參觀完“天籟加依”景區,可以來村里家訪“樂器制作專業戶”,看我們怎么制作樂器,可以近距離體驗樂器的美妙,還可以購買樂器,吃飯消費,想聽樂器演奏也沒問題,我隨手就能彈起來。游客來了,不僅能感受新疆風情,還能傳播文化,帶動村里的經濟發展,真想不到如今這老手藝也能創造價值。
村民們農忙時在地里干農活,農閑時在家里制作樂器,每戶靠制作樂器大概平均年收入有5萬多元。
不僅是樂器,還是一件傳世的藝術品
我們加依的樂器制作可不簡單。一把普通的樂器也許3天就能做好,但是要做成一把精美的樂器則需要花費1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我主要是做都塔爾,都塔爾有“維吾爾族樂器之母”的稱譽,最為民間藝人喜愛,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把,需求量很大。
樂器制作室這半面墻上懸掛著的就是還沒裝弦的都塔爾,屋中間堆的零件是都塔爾的共鳴箱和琴頸,我叫它為都塔爾的“肚子”和“脖子”。都塔爾外形像個長柄的大水瓢,由共鳴箱、琴頸、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這“大水瓢”一樣的“肚子”是共鳴箱,是樂器制作中難度最大和最關鍵的部位,需要用十幾塊兩端窄、中間寬的木板條拼接而成。
最好的都塔爾“肚子”要用桑木。因為桑木的柔韌性比較好,在彎曲過程中不容易斷,而且用桑木做的都塔爾聲音也最好。做都塔爾的桑木條,首先要用水泡,然后再用火烤,慢慢彎成所需要的弧度。這樣制作出的共鳴箱不會變形、不會裂縫、不會炸漆、不會走音,存放時間越久,音色越渾厚。
要讓樂器的品質好,每一個部位都要下到功夫,精雕細刻。鋸琴桿、銼琴柱、琴柄鉆孔、黏結面板、安裝護板,哪一點都不能馬虎。這把都塔爾花了我半年時間才做成,鑲嵌裝飾物就用了2個多月。好馬配好鞍,心血都在手藝里。
裝飾琴身這個活兒枯燥乏味,太熬人了。先要在都塔爾的琴身上根據設計好的圖案刻出相應的小凹槽,再將事先加工好的骨頭或牛角用小刀切成一塊塊細至1毫米、2毫米的貼片,然后用黑白貼片依著圖案鑲到凹槽中拼接成各種圖案,再用銼子將突出的部分銼平,最后用砂紙打磨才能出來效果。只有這樣,花紋才流暢。
沒想到樂器村連上了互聯網
由于制作樂器出了名,我的家變了樣,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現在這兩百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不同于老一輩手藝人生活在封閉的環境里,我有了更多的想法。
過去,我雖然有樂器制作的技術,但在加依村打造旅游文化村之前,只是偶爾帶個把徒弟,利用農閑時做幾把樂器,一方面娛樂自己,另一方面也為家庭增加一點收入。以前每年的樂器銷售額不會超過十萬元,純利潤也不過一萬多元。但自從加依村成為旅游景區,游客逐年增多,加依村樂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后,我制作的樂器不夠賣了。
于是,我就想到了把村里手藝人組織起來,一方面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手藝人的行列。最初的工作并不好開展,大家從來沒有這么做過,疑問很多:投了資,掙不到錢怎么辦?辛苦地做好樂器了,賣不出去怎么辦?于是我自己帶頭拿出了全部積蓄投資,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做生產車間,與5個常年合作的手藝人共同出資15萬元,在2014年成立了“嘉音加依樂器合作社”。我把合作社的日常生產分了幾個層次:關鍵部件的制作,由自己帶領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樂師在合作社制作;而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序,就由村民們帶回家去,做好了再送到合作社組裝。如今合作社訂單絡繹不絕,收入相當可觀,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保護和傳承了樂器制作技藝。我還了舉辦樂器制作培訓班,村民們既找到了精神寄托,又找到了謀生手段,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加依村組建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件新鮮事,而后來發生的事更讓村民不敢想象和刮目相看,我也成了全村人心目中的“大能人”。原因是我為“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帶來了“網絡銷售”的新鮮事。
加依村每年能制作數千件民族樂器,可是由于傳統的銷售渠道所限,仍有不少樂器“找”不到一雙能彈會拉的手,寂靜地掛在墻上成為擺設。我就想在網上賣樂器。2015年,我聘請了幾個精通電子商務的大學生,注冊了“天籟嘉音民族手工樂器合作社”電商平臺,沒想到效果還真不錯,訂單比平時多了不少。村民們一開始看見我每天包裝樂器、填單、托運忙個不停,十分好奇和不解。當得知這是在做生意后,大家爭先恐后地把自家制作的樂器送到這里委托我銷售。
樂器的性能、價格都在網頁上有具體的介紹,不管身處何地的購買者都能看到,選擇起來既節省時間,又節省費用,所以很受大家歡迎。我看著日益增長的銷量,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想不到我們這古老的手藝,也能連上互聯網,真是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