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鄒華 劉明香
摘? ? 要: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規劃是引領項目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其設計的合理性、針對性、科學性直接影響項目實施成效。本文從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常見問題出發,就規劃設計針對性、工程布局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土地整治從業人員提供工作借鑒。
關鍵詞: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工程布局
1? 前言
我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土地整治形式多樣,從西周的井田制,到近現代的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至目前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歷時3000余年,其工程內容及外延逐步擴大,重要性也逐步提升[1-2]。當前,土地綜合整治已被作為實現鄉村振興[3],籌措鄉村產業發展建設基金、提高區域資源綜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成效良莠不齊、部分反響較差,這與項目規劃設計針對性不強、指導不到位有關。本文從規劃文本的撰寫、項目工程布局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求為同行及業主管理提供工作借鑒。
2? 規劃文本撰寫
文本是對整個項目從工程內容到施工工藝的安排。現有項目中,項目建設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及工程布局的相關性往往表述不足,導致項目設計無針對性,工程內容如空中樓閣,無法落地。因此,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建設背景:從水土資源、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等方面闡述項目建設的背景;綜合整治項目要簡單介紹項目區居民點建設情況。
建設目的:銜接背景提出問題,通過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工程、拆舊建新等解決什么問題。
地形地貌:說明項目區內微地貌類型和地形情況,根據實地地形描述項目區坡度級別、微地形單元、地形變化趨勢等。
水文地質:說明項目區水資源的種類,并分別闡述各自的特性。如地下水必須包含地下水埋深、礦化度、富水性、地下水巖性等指標,機井動水位、靜水位;地表水大的主要引水渠道以及相關河流,月配水量、徑流量等。
土壤植被:說明項目區土壤的類型、結構和養分含量等。尤其要針要平整或者開發的土地,目前的土壤質地情況。有條件附項目區不同土壤剖面圖。
基礎設施:列出項目中已有溝渠道路規格、尺寸、材質、利用狀況等,為規劃設計提供數據支撐。
土地利用:從土地利用率、墾殖率,道路、水利設施占用耕地情況,以及現有農村居民點建設情況等方面分析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的影響,要與前面立項背景相呼應。
3? 項目工程布局
3.1? 農用地布局
抓住主要矛盾,針對農用地限制性因素提出解決方案;合理設置新增耕地區域,新增耕地要符合當地耕種習慣,能利用、好利用;綜合統籌,發揮已有基礎設施優勢,提升和補充完善現有道路、溝渠、灌排等生產生活相關設施條件;注重實效,統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關系,綜合平衡,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優化格局;要注重規劃引領,重視國土空間格局塑造,完善和提升區域生產、生態能力。
3.2? 土地平整布局
因地制宜,合理選擇平整方式。若項目區是地勢較平坦,整體高差不大且土層較厚,則可采用全部平整;若項目區高差較大,土層較薄,則采用局部平整方式。土地平整總的原則是盡量減少平整過程中的土方開挖和運輸土石方的工程量。
4? 灌排工程布局
4.1? 水源工程布置
水源工程要以自流灌溉為主,盡量減少抽水灌溉;水源布置盡量位于項目區較高較近的地方;要考慮水質是否符合灌溉用水標準,廢水及污水則需考慮處理措施,處理后要能達到灌溉用水標準后再利用;要盡量利用地表徑流,慎用地下水;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水庫、溪溝等水源的利用,減少地下水的開采,合理利用自己和保護生態環境;要充分利用項目區水文地質資料及試驗數據,減少因打井不出水帶來的風險,降低成本。
4.2? 灌排工程布局
灌排工程布局時,要充分利用已有基礎設施,要考慮灌排渠設施及渠系建筑物的布置、要考慮排水溝渠及已有容瀉區的關系,要盡量避免溝渠之間的交叉和功能重疊,要合理設置渠系建筑物與道路、擋墻等工程的交叉問題,做到經濟合理。
丘陵地區要考慮灌排分離,灌溉總體設置以自流灌排為主;渠系設置要短平直,合理采用防滲措施,減少滲漏量與水頭損失;渠系建筑物設置要合理,減少與道路、擋墻等農田基礎設施的交叉,確保流態相對穩定,水流相對通暢;提水灌溉時,則充分考慮水源的穩定性、取水權、提水距離等問題,要保證水源穩定、經濟和合理;灌排渠系布置應不妨礙機械化耕種和農業生產運輸。地勢平坦地區的干渠應沿等高線布置,支渠大多垂直等高線布置;地形起伏較大區域干渠沿灌渠上部邊緣布置,與等高線基本平行,支渠沿兩溪間的分水嶺布置。
5? 道路工程布局
道路設置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合理設置路面寬度,充分利用已有工程,節約集約用地。
地勢平坦區域,道路設置路線應置于高處,線路應短順平直,減少低洼區域和軟基處理區域。在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區域,道路設置應隨形就勢,減緩縱向坡度,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道路布局應與山、田、湖、林、村、渠等布局相協調,要方便生產和生活。原有道路可利用的,應盡量維修利用,維修后的道路應達到相應的設計標準。田間道路布設應成網狀,道路通達度及占地率等應符合設計標準,減少斷頭路和不實用道路的出現。要充分考慮項目區內外基礎設施的銜接,田間道路、生活道路、主干道路等按需設定;要考慮道路與水土防治的關系,靠近田塊的田間道,田間道與田塊之間沒有溝渠相隔的,應設置路溝,丘陵地區道路一側,應開挖足夠寬度和深度的截流溝。
6? 結論與討論
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可通過分析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項目區詳細基礎設施狀況、限制性因素等方面來增強項目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而工程設計方式的選擇及全面的設計思路可提升項目的實效和項目區群眾的獲得感。但目前我國已由原有的土地整理、土地開發、土地復墾邁向了全域、全要素、全方位的土地綜合治理,土地整治的內容、整治區域、整治手段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項目設計的全地域性、系統性和集成性、空間管控性增強,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析新時代中國特殊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和方式。
參考文獻:
[1] 魏洪斌,羅明,鞠正山,王軍,吳克寧.中國土地整治“十二五”研究重點評述與“十三五”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7(2):371~377.
[2] 王軍,鐘莉娜.中國土地整治文獻分析與研究進展[J].中國土地科學,2016(4):88+97.
[3] 焦思穎.實施全域整治賦能鄉村振興——《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解讀[J].資源導刊,202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