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承軍

摘? ? 要:本文以地下管線規劃的問題為出發點,探索面向規劃管理的管線綜合規劃編制方法,以期提高地下管線精細化管理水平。
關鍵詞:管線綜合 技術路線
1? 前言
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城市的“生命線”。廣州市地下管線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同類管線重復建設,地下空間資源浪費嚴重,在地下空間如此擁擠不堪的情況下,搶奪地下空間資源,盲目鋪設管線、多占、擠占有限地下空間資源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相互之間甚至出現對立現象,導致新建的管線很難找到合適的路由,管線增設、改造與擴容瓶頸矛盾日益突出;同時,事故時有發生,城市安全隱患突出,以2015年為例,全市發生各類管線事故400多宗,其中燃氣管道事故60多宗,污水管道事故80多宗,電力管線事故200多宗。廣州市地下管線存在問題的成因與國內其它城市類似,在規劃管理、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及運維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均存在短板,但是規劃管理處于整個鏈條的頂層,只有規劃管理更加精細化才能更科學的約束下游各個環節。
2? 現行地下管線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地下管線專項規劃
廣州市已編制了市域全覆蓋、內容涵蓋各個專業的管線專項規劃,在空間上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量化擴張、缺乏空間約束。在已編制的各地下管線專項規劃中,設施布局以空間布點為主,未細化到具體紅線,以需求定設施容量及數量,未考慮城市空間的約束;管線以規劃道路為載體進行延生擴張,未考慮現狀道路地下空間的利用情況。整體上,各專項規劃在空間上具有排他性,呈現量化擴張的特點。
(2)缺乏地下管線普查數據的支撐。由于各管線專項規劃編制的時間不一、深度各異,普查數據涉及保密及共享機制不健全,且規劃的尺度較大,除中心城區排水控規利用了排水管線普查數據外,其它各專項規劃基本未利用地下管線普查數據。
(3)規劃協調不足。各管線專項規劃以城市規劃為底,以城市規劃建設規模定容,以路網定局,缺乏上層次規劃的動態反饋;同時各專項規劃之間缺乏協調,導致重大廊道設施落地空難。
2.2? 管線綜合規劃
在國務院辦公廳未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文)前,廣州市未編制管線綜合專項規劃,在控規及修規中有專門的管線綜合規劃內容章節。在控規編制中,各管線主要是落實專項規劃內容,管線綜合規劃以標準橫斷面為主要表達形式,由于編制時序參差不齊、系統性欠佳、技術手段落后及缺乏管線普查數據支撐等問題,使得已有控規編制的管線綜合規劃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實際規劃審批也缺乏指導意義。
3 技術路線(見圖1)
4? 研究方法
4.1? 現狀評價
依托于廣州市智慧地下管線GIS平臺對現狀管線進行系統梳理,根據主干管線的種類、數量及道路等級對現狀進行分級劃分。根據管線的現狀間距、建設年代、運行狀況等問題,進行基于GIS平臺的風險疊加分析,確定市政道路的風險等級及管線“新、改、擴”中的優先級,為后續規劃提供時序的依據。
4.2? 規劃協調
整合和協調已編制的各管線專項規劃,在規劃路網上分主干、次干逐層逐級地落實各專項規劃的管線需求。同時,在編制中充分與管線單位、地鐵、道路、人防等部門進行協調,落實各部門的需求,避免管線二次遷改。
4.3? 復核規模
根據最新編制的城市規劃成果(如片區控規、CBD規劃等),復核已編制的各專項規劃中管線控制的規模。
4.4? 主干管線規劃
在規劃階段管線容量及路由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所以在規劃管線的路由控制時,應先考慮主干管線,后考慮支干管線;同一條道路中存在多條主干管線,宜優先考慮燃氣和排水管線,同時為主干管線預留一定的彈性擴展空間。
4.5? 廊道模塊規劃
管線廊道是指控制專門用于布置各種管線設施的管廊帶。本規劃將在主干管線規劃的基礎上,對支線管道實施廊道模塊控制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整合分析地下管線的布局結構和功能要求后,根據道路斷面寬度和形式,結合管線規劃分層控制需求,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多個可供選擇和靈活應用的“菜單式”支線管道(接戶管)管廊標準化模塊,實現既確保主干,又預留支線的管線綜合規劃,體現規劃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用性,從而增強規劃實施過程的可操作性。
4.6? 分步實施
廣州行政面積較大,一次性規劃到位難度較大,故進行分期規劃。分期的依據主要是基于現狀評價中道路等級的劃分和風險等級的識別。優先對容納較多的主干管線且存在高風險的主干道進行規劃,以此類推,最后對容納支管且低風險的支路進行規劃。
5? ?結語
管線綜合規劃是市政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對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及地下管線的有序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吳三園.城市道路工程管線的綜合規劃設計與管理[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0(6):107~109.
[2] 張曉軍,趙虎,徐匆匆.城市地下管線規劃管理機制優化探討-—種基于規劃實施管理的視角[J].城市規劃,2015(39):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