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人們在端午節這天要通過吃粽子、掛艾草、賽龍舟和系香囊等多種方式祛病避邪、躲避五毒之害。但有些民俗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這背后有什么養生道理嗎?事實上,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往往潮熱難耐,人們食欲不佳。如果再加上學習、工作“壓力山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還容易煩躁憂郁、心悸胸悶,這時吃些粽子,不僅可以健脾養胃,還能清除浮火。
需要提醒的是,糯米類食物比較難消化,一次不宜多吃。我特別不建議拿粽子當夜宵,免得引起腸胃不適。菠蘿、草莓、楊梅、櫻桃是粽子的黃金搭檔,粽子不容易消化,但在吃粽子前如果吃這些開胃的水果,就不會覺得膩了。
民諺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采集艾葉、菖蒲掛在門楣和窗戶上的習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艾草就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具有特殊氣味,驅蟲的效果很好。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全草入藥,有溫經、祛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芳香通竅等作用。中醫常以艾葉或艾條來做艾灸或草熏,可通暢全身氣血,提高免疫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過敏體質人群要謹慎“跟風”,別因掛艾草引起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此外,若蚊蠅數量并不龐大,不一定要插艾草,采取關閉室內門窗或開紗窗通風等措施也可起到防蚊蠅、除病菌的效果。
端午節過后,氣溫開始升高,蚊蠅繁殖增多,疫病多發,少量飲用雄黃酒對健康有一定好處。過去的端午,老人家會用雄黃酒涂抹在孩子的眼皮、嘴唇、耳孔、鼻孔周圍,并在額頭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以驅蚊避蛇。實際上,雄黃的主要作用在于外用而非內服,喝雄黃酒并不太能讓毒蟲退散。不妨學習古人,把喝剩的雄黃酒灑在墻角,以此“告知”各種有毒、無毒的小動物盡快避開人的住處。
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在空氣中加熱到一定程度后會被氧化成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砒霜。雄黃酒則是摻了雄黃礦石粉末的黃酒或者白酒。如果大量服用加熱的雄黃酒,就有砒霜中毒的危險了,應小心飲用,謹防中毒。
端午掛香囊除了取民間祛晦辟邪的寓意外,也有保健養生的功效。關于隨身佩戴香囊,中醫有“衣冠療法”的術語,民間也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將優質中藥材配制成的香囊置于家里、辦公室、車中或帶在身上,不僅氣味芳香、辟穢驅蟲,還具有清熱解毒、散風驅寒、健胃理氣、化濕解毒、提神醒腦、舒緩壓力、預防感冒等諸多保健作用。
中藥香囊根據成分不同,有效期也不盡相同,但是有效期最長不會超過3個月。使用者可以根據氣味判斷香囊是否還有效。如果味道變淡,應根據具體情況更換。若直接接觸皮膚而出現紅疹、瘙癢等過敏反應,就不要佩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