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60歲了,丈夫在多年前去世,她獨自一人把孩子撫養成人。她的兒子非常爭氣,博士畢業后成為國外一所高校的教師。但自從兒子出國后,他們母子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他打電話,然而,母子間通話不到兩分鐘,兒子就會粗暴地打斷母親,稱自己還有一大攤子事情要做,母親只好掛斷了電話。
那天,她暈倒在家中,幸虧新請的保姆發現了。保姆把她送進醫院,隨后聯系她的兒子。面對母親暈倒住院的消息,這位海外游子卻沒有任何驚慌失措,只是委托保姆照顧好他的母親。保姆問他什么時候回國,但這位兒子冷冰冰地說:“我很忙,最近沒空回國。”接下來幾天,兒子都沒有打電話關心母親的身體情況,仿佛生病的不是他的親生母親,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陌生人。原來,這位母親在兒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只要兒子學習成績好,其他事情全然不要他操心。到頭來,兒子對待她如同陌生人。
造成這種狀況,需要從兩方面進行反思。首先是子女這一方,要學會體諒、理解父母的苦衷。父母是我們出生后最先面對的人,他們給予我們生命,把我們撫養成人,其中的艱辛,只有等到我們自己為人父母時才能體會到。工作忙、脫不開身,成為很多人疏遠父母的借口。當我們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時,自然也就找不到共同話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戀愛中發生的矛盾,我們都會找尋傾訴的對象。但這個傾訴對象,往往不是父母。兩代人的觀念有差異,子女不妨放下對父母的抱怨與成見,多想想他們為我們的付出。付出那么大,即便有那么一點點矛盾,又何足掛齒呢?
一個巴掌拍不響,作為父母,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很多父母都有這種錯誤的意識,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成附屬品。他們總是擔心孩子沒有社會經驗,容易吃虧,并以過來人的身份進行干涉。家長對子女的干涉,背后是極強的控制欲,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投射”,即將自己的想法強行置于別人身上。這種控制欲,會讓被投射的個體感到窒息。父母要破除高一等的想法,把子女當成平等的個體,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不要害怕他們吃苦受累,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磨難。正如唯有經歷苦寒,梅花才能香味四溢。
連接子女和父母的,是割不斷的親情,這個是雙向的。避免子女和父母的關系行同路人,需要兩方面一起努力。父母要破除錯誤的觀念,不要對子女進行過多的干涉;子女則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放下對父母的抱怨與成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