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紅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你能想象嗎?但這卻是事實——
倪歡家那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儼然成了一個環保教育基地,一年下來,接待觀光客超過4000人
2004年,倪歡報考劍橋大學的發展學碩士,獲得英國政府全額獎學金。她和老公在劍橋相識。2012年,夫婦二人回到國內,嘗試過起了綠色生活。
走進倪歡位于上海的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陽臺上那套黑色半透明的薄膜光伏發電站,這是中國首座民用CIGS(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薄膜發電站。倪歡介紹,光熱是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最常用的就是太陽能熱水器;而光伏則是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她家陽臺上有16塊太陽能板,每塊150瓦,裝機容量達2.4千瓦,家里用不完的電賣給國家電網,每年可賺2000多元。
有人好奇地問,倪歡怎么想起在家里搞這個東西呢?倪歡的丈夫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工作,她家毗鄰校區,位于一處時髦的公寓樓底層。夏天太熱,他們想在院子里建一個遮陽棚。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高級顧問、長期從事低碳環保行業政策研究、對低碳生活和環保政策十分了解的倪歡,就想著把遮陽棚換成光伏發電板。2014年5月,她和丈夫商量后花了3萬多元在家里建起了國內第一座太陽能民用電站。
在這個不起眼的矩形空間里,倪歡別出心裁建了一個魚菜共生系統,配有兩個20瓦空氣泵作為換氣裝置,由安裝在房屋上方的家用太陽能電池板為其供電。這套系統的神奇之處在于“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魚缸中的水通過空氣泵自動循環上來,帶動魚的糞便流到菜盆里施肥;菜盆相當于一個過濾器,不僅能夠凈化水體,根系也可以吸收水里的營養物質,這樣既可以保證青菜的品質,又可以減少魚病,一舉兩得。每到周末,倪歡家便門庭若市,社區里總會有很多小孩懷著好奇心,來她家參觀。孩子們能夠親手觸摸土地并學習種植技術,都很興奮,他們一邊玩泥巴,一邊聽倪歡解釋什么是有機農業,如何用食物殘渣做堆肥。對孩子來說,來倪歡家參觀更像是一次城市綠洲探險。這個新奇的知識“景點”,讓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和家長流連忘返。
為了更好地向孩子們普及環保知識,倪歡家中準備了一輛新能源汽車、一組廚余垃圾堆肥箱和一臺自制空氣凈化器。這個在家里誕生的生態項目,儼然成了一個環保教育基地。隨后,倪歡又開發了一系列“教育景點”:她家,上海交大的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等。一年下來,倪歡家這套10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接待觀光客超過4000人,其中包括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生態文明班”廳局級領導干部83人。在倪歡的倡議下,社區居委會開辟了一塊“小鬼菜園”,安裝雨水循環系統和太陽能裝置,讓孩子們體驗種植的全過程。暑假,由倪歡牽線,居委會組織的交大低碳親子游、環保燈、空氣凈化器DIY等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過足了癮,既學到了環保知識,又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低碳節能。
出于培養孩子環保意識和增長課外知識的考慮,社區里的媽媽們跟倪歡一起成立了一家民間公益組織——閔行區江川綠色光年環保服務中心
隨著倪歡家的環保項目越來越出名,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除了社區居民、學校學生外,還吸引了媒體及各地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甚至外國記者。有些人回到家后還主動學習建立和倪歡家中相似的環保系統。讓倪歡驚喜的是,2015年底已有25戶家庭安裝了家庭太陽能電站,數十戶人家購買了新能源汽車,更多的居民效仿她用廚余垃圾堆肥搞起了陽臺種植。
隨著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倪歡感到這種能讓公眾體驗、學習低碳環保知識的公共設施在生活中還很稀缺。她想,如果有個正規團隊能有序地提供給大家學習的場所和機會,一定會比單純的個人示范效應來得更好。很快,倪歡的想法得到了社區里幾位媽媽的認同,她們的孩子都是倪歡的“鐵桿粉絲”。出于培養孩子環保意識和增長課外知識的考慮,這些媽媽很愿意跟倪歡一起成立一家社會公益組織。于是,2016年3月,倪歡注冊成立了一家民間公益組織——閔行區江川綠色光年環保服務中心。
“我們培訓了很多社區的小朋友當講解員,讓他們體驗低碳科技,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并帶動孩子的家長一起參與。”倪歡說,“綠色光年”成立的初衷就是想滿足社區層面的家庭、孩子,以及學校老師對低碳環保設施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好奇心與學習的求知欲,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平常的工作很忙,日常運轉還得依托積極分子。”倪歡說,在這個環保組織里,她只能算是兼職。兩位媽媽楊潔和柔荑,辭去本職工作,全職肩負起了“綠色光年”的秘書長和項目發展總監的重任。在媽媽們成為倪歡得力干將的同時,社區孩子們也收獲頗豐,他們通過在活動中擔任小志愿者的機會,鍛煉了自己的口才,收獲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2016年夏天,倪歡家隔壁單元的一個男孩將自己做志愿者的經歷寫進文章,獲得了“韜奮杯”全國青少年創意作文大賽二等獎。
“綠色光年”致力于通過社區、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開展體驗式、互動式的系列活動,讓老百姓的低碳環保生活“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會傳播”。從2017年開始,倪歡全職到“綠色光年”擔任總監及總干事,希望能把這份公益事業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多社區和家庭,讓這條綠色環保之路走得更順暢。2019年3月20日,由“綠色光年”牽頭舉辦的“說說環保那些事兒”公益活動,在上海黃浦區人民公園如期開展,吸引了大批觀眾。面對如潮的人流,倪歡興奮地表示,活動最主要的特色是強調參與性,她想讓更多市民參與進來,親身感受公益、環保的魅力。
“外國媒體對我做的事最感興趣的地方在于,了解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導力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百姓的生活。”
“綠色光年”成立前,倪歡就嘗試著利用周邊學校和企業的一些資源做了不少低碳環保科普活動。“綠色光年”注冊后,她進一步拓展公益服務內容,把社區周圍的低碳環保元素系統地打造成一個產品來呈現,而且是可以體驗的。眼下,“綠色光年”針對社區居民制定了5條低碳環保游覽路線:除了參觀倪歡家的環保生活設施外,小區車主專用新能源汽車集中式充電停車場、交大“日上江村”光熱和光伏系統、“小紅車”新能源汽車體驗、英特爾公司智能“屋頂菜園”等低碳環保主題親子游覽活動,成為不少家庭周末“遛娃”的首選地。目前,“綠色光年”已正式成為上海市民低碳行動的合作機構。
為使低碳環保宣傳更接地氣,倪歡和她的團隊通過微信平臺,發動了不少居民和高校學生來參與她們的活動。“綠色光年”每次活動都需要志愿者,她們就與上海交大和華師大相關學院互動交流,從中招募了50名學生志愿者。2016年暑期,倪歡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也探索開展了一些高大上的環保體驗活動,比如組織社區學生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沙漠夏令營,與“上海超導”聯合組織“超導之夜”科普體驗,跟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合作每月舉辦四堂周末親子環保課。每次,他們的活動招募帖一發出,報名都異常火爆。
作為一家源于社區的“草根”組織,難免面臨經費短缺、人手不齊等困難,但這對于倪歡來說都不是問題。她表示,在“綠色光年”運營到第十個月的時候,就實現了收支平衡。當然,這也與她第一年在“綠色光年”零工資有關。在“綠色光年”運營的第二年,倪歡和同事就帶領5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為多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提供了環保主題的“員工家庭日”“志愿者日”活動策劃,將十多項接地氣的環保主題DIY課程帶進中小學校園和各個社區,每周活動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如今,倪歡還把“綠色光年”活動延伸到了蘇州工業園區,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綠色光年”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采訪與探研。出乎倪歡意料的是,這些環保實踐,竟然還吸引了英國、西班牙、日本、挪威、法國、德國、美國、荷蘭等多國記者及聯合國官員爭相采訪。“外國媒體對我做的事最感興趣的地方在于,了解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導力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倪歡對此評價道,“我們很樂意成為中國政府氣候變化政策的一個實踐案例。”2018年5月,由全球綠色經濟論壇發起的“GGEF亞洲創新生態杰出女性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四位杰出女性獲此殊榮,倪歡名列其中。另外,因為對環保理念普及的突出貢獻,她還獲得第八屆“母親河獎”綠色衛士獎,并入選2019魅力中國·公益影響力人物。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