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句臺詞:“這個時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而鐘南山就代表著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在大眾心中,有這些就足夠完美。
鐘南山于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的醫學世家,父親鐘世藩是20世紀著名的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鐘南山的父母是20世紀醫學界的著名人物。
出生于這樣的醫學世家,鐘南山對醫學也產生了興趣,于是也從事了醫學方面的研究。之后他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科研、教學工作,成為當今世界上呼吸內科的領軍人物之一。中學時期,鐘南山在廣東省實驗中學讀書,成績優異,認真刻苦,1955年考入北京醫學院;他酷愛運動,1958年因體育成績突出被抽調到北京市集訓隊訓練,還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跨欄的全國紀錄。
1960年大學畢業后,鐘南山成功留在北京大學任教。他1979年4月到英國進修,在倫敦大學和愛丁堡大學都學習過一段時間。進修結束后,鐘南山沒有選擇留在英國,而是義不容辭回到祖國,為中國的醫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鐘院士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父親鐘世藩。父親早年留學美國,新中國成立后是中山醫科大學的一級教授。五十年代國家還很貧窮,科研條件更是有限,他為了研究乙型腦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資買來小白鼠做實驗,家里也成了他的實驗室。艱難時期鐘世藩還癡心于研究,總結自己行醫數十年的經驗,寫成了40萬字的專著《兒科診斷和鑒別診斷》。1987年他去世前還念念不忘研究,常與兒子探討病毒與磁場的關系。
鐘南山深受父親的影響,專注研究和醫療,正直真實,極其務實。父親臨終之際囑咐他,“千萬不要開追悼會,浪費別人的時間。”父親還告誡鐘南山,無論在何種境遇之下,都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對鐘南山影響至深,他的辦公室至今還掛著“敢醫敢言”四個大字。鐘世藩常對鐘南山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能夠在這世界上留下點東西,他就不算白活。”

家族的影響,一定也是鐘南山秉承良好家風成長的背景,鐘南山其實也深受廈門鼓浪嶼母親家庭環境的熏陶。
鐘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生在鼓浪嶼廖家。廖家是鼓浪嶼一個有名的家族,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鐘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鐘南山的表哥戴魁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回鼓浪嶼后成為原設于鼓浪嶼的廈門第二醫院內科主任,1957年首先在廈門發現福建省第一例鉤端螺旋體病。鐘南山的舅媽陳錦彩一輩子古道熱腸,鼓浪嶼當地人都稱她“廖醫生娘”,夫婦倆一直深受老鼓浪嶼人的稱道和感佩。
鐘南山的堂祖父爺爺是大名鼎鼎的林語堂先生,他的表舅林俊卿是著名聲樂家,也是醫學博士。有次記者問鐘院士舅媽陳錦彩老人為什么鼓浪嶼培養出來的人都發展特別全面,她這樣回答:“鼓浪嶼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擁有一種特質,在掌握自己專業的同時,還在音樂、體育、文學、外語等領域有所精通。”
鐘南山醫學成就很高,社會貢獻很大,同時他也是一個特別真實的人,他不諱言自己有過的教訓。他在1997年所寫的一篇自述中說:“1971年我(從北醫)調回到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當時是廣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起初,我很想當胸外科醫生。醫院的老醫生卻說:‘鐘南山已經35歲了,還搞什么外科。結果我被安排到了醫院急診室。因畢業后沒做過臨床,一次出診時將一名有結核病史的胃出血病人,誤診為‘結核性咯血,差點誤了事。此事對我刺激很大。從此我刻苦鉆研技術,廢寢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八個月時間內,我寫下了四大本醫療工作筆記,體重也掉了整整12公斤,但我很快勝任了臨床工作。”
非典初期,鐘南山堅持自己的看法,“一個是關于病原,到底是什么?一個是對這個病的認識,二三月份有人說控制了,我說沒有控制。第三是我提出國際大協作的思路,有人說大協作是錯的。”
他說他始終有一種信心,“主要是我們的國家,社會的風氣,現在比較講究實事求是,看事實,特別是群眾。因此我不覺得壓力很大,我也不覺得有多么可怕,我認為是可以過去的,我的動力比壓力要大得多。”
一個84歲的老人上前線,讓年輕人擔憂汗顏的同時,對他更加牽掛尊重。“我這么多年一直跟學術界很好相處,就是說我要按照事實來說話。有時候大家觀點不一樣,爭論得很厲害,一旦事實證明我錯了,他們就可以說服我,我可以糾正過來。在學術界,大家都很強,壓服是不行的,只能靠事實去說服。”
一個人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鐘南山院士的錚錚鐵骨和大無畏精神,是他的家庭給予他的精神滋養。
康海燕父母大學堂全國巡講專家。著有《媽媽養育心經》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