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內主流媒體以職責和使命擔當,扮演著危機預警者、信息傳播者、輿論引導者和社會組織者的角色。基于對話范式下的“事實一價值”模型為主流媒體科學定位角色提供了更多可能:于事實之維促進真相還原,于價值之維重構信任與意義。
【關鍵詞】角色 公共危機 主流媒體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公共危機是那些由于內部或外部的高度不確定的變化因素,對社會共同利益和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的危險境況和緊急狀態。主流媒體一般指具備一定規模、體現并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觀、堅持并引導社會發展主流和前進方向的主要媒體。主流媒體作為社會守望者,對危機化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做好科學定位、勇于擔當,可以在危機預警和危機消解上起到積極效用。反之,如果主流媒體存在缺位或錯位的現象,則有可能放大危機并出現新的危機。在公共危機處理中,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價值是為了加強危機中多元主體間的互動與溝通,促使其實現對話協商乃至有效合作,形成社會有效的聯動治理機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胡百精從哲學認識論的層面上研究公共管理中的危機問題,將哲學領域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引入危機傳播研究中,提出“事實一價值”思路模型,為公共危機中主流媒體如何科學定位角色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文獻綜述
角色,原本是用來表示戲劇中人物形象特征的專用術語。以往對于媒體角色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概念界定、功能效用以及宏觀層面及微觀層面的意義等進行探討。從概念界定角度,學者吳慶棠認為:“傳播媒介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角色,不同的媒介代表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武漢大學的周榕老師則根據公共危機的不同發展時期將媒體角色劃分為危機前的預警者,危機中的溝通者、動員者、監督者以及危機后的形象塑造者和反思者。
在社會進入轉型期、多元化思潮涌動、人與自然頻繁出現共存共生矛盾的環境下,對公共危機中主流媒體角色進行探討,有助于主流媒體在危機出現時發揮更大作用,凝聚起全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危機。本文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將公共危機中主流媒體的角色分為四種:危機預警者、信息傳播者、輿論引導者和社會組織者。
二、疫情危機中主流媒體角色分析
(一)危機預警者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守望者,承擔著監測環境的責任。在有公共危機發生的預兆時,媒體針對可能的危機情況發布信息,起到預警和提醒作用。危機預警又稱事前管理,指危機管理者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危機誘因及征兆進行事實監測和價值評判,并據此做出危機警示的管理行為。主流媒體在危機出現前發布預警信息,有助于社會公眾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規避風險,降低危機損害。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期,2019年12月31日,上海東方傳媒集團《第一財經》記者即發布《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離,檢測結果將第一時間對外公布》一文,向武漢衛健委核實了“不明原因肺炎”的存在,引起了社會公眾和其他媒體的注意。此后,武漢的地方媒體轉載了多篇武漢衛健委對疫情情況的通報。
(二)信息傳播者
傳播信息,是新聞媒體的基礎功能,也是其生存的先決條件。危機情境下,社會上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信息傳播渠道的不暢通會對社會危機處理形成阻礙,同時也會造成流言傳播、民眾恐慌、社會不穩定等現象。作為信息傳播者,危機中的主流媒體既需要快速、準確、充分地傳播權威信息、提供有效建議,也需要當好溝通的橋梁,連接政府、社會、公眾,保障信息暢通并很好地進行溝通。在此次疫情期間,國內主流媒體堅持“快”字當頭。新華網第一時間推出交互數據新聞產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實時動態》,以H5頁面的形式對疫情動態進行可視化呈現;人民網創建的“人民好醫生”客戶端利用專家資源解讀疫情關鍵信息,并向公眾科普防疫知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1+1》節目直接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就疫情的防控進行對話。
(三)輿論引導者
危機處理中的輿論導向,其實不僅僅是輿論方向指引,還包括四方面內容:制止流言、穩定公眾隋緒、輿論引導、輿論監督。疫情期間,主流媒體憑借社會地位和采訪優勢深入疫區一線,及時向社會傳播真實信息,可以在第一時間消除流言產生的溫床。主流媒體通過實時發布政府機關的應急決策、推出宣傳鼓勁產品、上線心理咨詢平臺,實現了對公眾焦躁、恐懼、緊張情緒的安撫。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主流媒體通過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發揮媒體專業優勢,履行發布新聞信息、抨擊錯誤言論、澄清虛假謠言、科普防疫知識的職責,實現對輿論的糾偏和對社會的引導。主流媒體利用新聞、評論對各種社會行為進行監督、曝光,矯正不恰當行為和錯誤認識。如新華網針對云南大理截留疫情防控地區口罩的行為,發布《新華銳評:大理,你“欠理”了》的評論,及時制止了一些地方的錯誤做法。主流媒體良好的輿論引導有助于凝聚社會共識,發揮社會動員作用,這在危機情境下尤為重要。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主流媒體通過圖文、視頻播客(Vlog)、音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呈現了一線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到抗疫防疫之中。
(四)社會組織者
公共危機中主流媒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進行人道主義救助、危機社會反思以及增益公共精神。主流媒體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先進的傳播技術,主流媒體通過發聲可以放大待救者的聲量,還可以發動用戶征集線索、建議,加快社會救治速度。如《人民日報》在疫情期間利用其平臺資源搭建新冠肺炎求助通道,積極實施人道主義救助,體現了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作為社會組織者,主流媒體同樣需要對危機起因、責任歸屬和公共安全危害等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刻分析和反思。在危機情境下,組織的言說和行動在滿足自救需求和維護自身與直接利益相關者共同體價值的同時,亦應不悖、守護和增益公共精神。如“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推出的“我的同鄉英雄”系列海報,有助于升華社會公眾的團結意識、奉獻精神和公共理性,促成新時期公共精神的革新與增益。
三、媒體角色建設中易出現的漏洞
公共危機中,群眾心理往往處于恐慌狀態,此時人們急需了解事件真相,渴望獲得充足的信息。@作為信息傳播者,主流媒體擁有得天獨厚的信源優勢和傳播渠道優勢,在對掌握的原始信息進行篩選與甄別之后,應及時向社會發布真實信息、制止謠言、穩定民心。信息海量,群眾選擇困難,主流媒體可以利用信源渠道優勢、人員專業優勢、媒體公信力優勢,把握準確權威原則,把群眾應知須知的信息送達受眾。有人認為,現在社交媒體、自媒體平臺眾多,以發布迅速、在地優勢,常常占據信息傳播的先機。筆者認為,這些社交媒體、自媒體的傳播不能算是完整傳播,因為受眾雖接收到信息,但對其信息的真實性始終存疑,不會對其傳遞的信息完全相信,從而采取果斷反應,常常還要等待進一步消息。此時,主流媒體的權威作用凸顯,只要把握好時度效,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主流媒體傳播就可以占有優勢。疫情期間,廣播電視渠道收視收聽數據大幅回升,就很好地說明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作用。主流媒體一定要在“快”和“準”之間做出正確選擇,增強政治定力、大局意識,永遠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事實核查、新聞把關,防止出現虛假新聞、煽情新聞。在這次疫情報道中出現的“雙黃連事件”就是某些媒體缺少定力、傳播環節出現疏漏的例子。1月31日晚間,一家主流媒體的記者在沒有經過權威機構核實的情況下,即發布《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報道,引發多地民眾連夜排隊搶購,后多家媒體緊急糾正,提出“尚無證據雙黃連可防新冠肺炎病毒”。這些引起社會爭議的新聞折射出一些主流媒體記者也存在著專業素養和職業責任欠缺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是小事,主流媒體的報道如果出現差錯會比社交媒體、自媒體造成的影響嚴重得多,是對受眾依賴的直接辜負。主流媒體應加強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職責使命的教育,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責,以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要。如果出現媒體角色缺失,就會給危機處理帶來麻煩和隱患。
四、“事實—價值”模型下的主流媒體角色思考
無論從某一次具體危機事件看,還是從人類文明所經歷的整體性危機看,所謂危機傳播管理就是通過對話召喚人的主體性以轉危為安、化危為機的過程。基于此,胡百精教授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提出了“事實—價值”思路模型。其核心主張是多元主體通過對話于事實之維還原真相和補救利益,于價值之維恢復信任和重構意義。“事實一價值”模型為公共危機中主流媒體迅速找準角色定位提供了依據。
(一)于事實之維促進真相還原
胡百精提出了兩種“真相觀”,一種是將“真相”的查證視為危機管理主體的責任,另一種是將“真相”視為一個開放性的系統,發現“真相”的過程也即社會成員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的過程。對真相負責,意味著有講真話的勇氣、原則和方法;謀求真相的“共識態”,意味著多元主體在對話中共同尋找、靠近、確認真相。調查顯示,此次疫情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級主流媒體在群眾中的信任度最高,有近九成網民表示“非常信任或完全信任”。由此可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在危機處理期間在群眾中仍然是信任的主體力量。
在事實之維的角色承擔,需要主流媒體在議題管理、關系管理和話語權重構方面有所建樹。在議題管理方面,危機傳播中的主流媒體應積極主動、真實及時地發布最新信息,并盡可能地提供全面充分的信息。真實信息是消除恐慌、制止流言、促成危機解決的基礎。主流媒體可以通過與社會各方面的對話,積極參與社會熱點議題的討論,基于客觀事實駁斥偏頗、錯誤的言論。在話語權重構方面,主流媒體通過歷時性關聯喚醒集體記憶、消弭心理落差以恢復既有的對話秩序;或是通過共時性互文將社會成員引導至有助于危機化解的建設性話語上來,實現話語轉換。此次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積極發聲,構建了積極的防疫抗疫社會輿論場,凝聚了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1+1》節目廣泛對話抗疫各方面人士,成為疫情期間最受關注的節目之一。
(二)于價值之維重構信任與共識
“事實一價值”思路模型價值之維的核心主張是恢復信任和重構意義。古往今來,信任一直是人與人進行交往、社會協作得以開展的先決條件。危機情境中的信任價值更為重要,它是對話得以發生、持續并產生結果的前提,是一種社會資本和互惠機制——“我們彼此信任”在危機狀態下的一種協作機制,它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的分歧、誤解和憤怒。公共危機一般事發突然,加之信息的不對稱、不全面以及伴隨信息傳播技術進步帶來的“噪音”,社會成員往往會陷入不信任中。這種不信任表現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組織、組織對組織的不信任。失去信任這個大前提,對話與合作就會成為一紙空文,更遑論危機的加快解決。
此次疫情期間,主流媒體通過扮演平衡民眾情緒的“黏合劑”與化解社會矛盾的“減壓閥”來實現對社會共識的凝聚與社會信任的重構。疫情的暴發打亂了社會民眾的生活節奏,對疫情的認識不是更是讓民眾手足無措。在這種結構性壓力的影響之下,社會公眾陷入恐懼、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中,極有可能引發謠言散布、集合行為等非常態化傳播活動,甚至導致社會信任體系遭到解構。面對復雜的輿論場,主流媒體應時而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中臨時增加節目《愛是橋梁》,通過主持人白巖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等的深情演繹平衡民眾情緒,釋放民眾壓力,引發民眾共鳴,促成民眾對防疫抗疫達成一致認同,從而凝聚共識。信息公開是建構社會信任的基石,面對自媒體、社交媒體上的紛亂如麻、讓人無所適從的信息流,主流媒體堅持信息透明化,傳遞權威聲音,給民眾以“定心丸”。如《人民日報》聯合丁香園網站發布的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通過與專業媒體合作實時更新疫情數據,保證信息公開透明。
五、結語
學者貝克(Ulrich Beck)曾指出,現代社會不得不面對自身所造成的種種無法預期的、不可控制的和不可計算的巨大的威脅,整個社會開始由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轉變。危機頻發成為風險社會最顯著的特征。在這種背景之下,主流媒體不僅需要科學定位自身角色,而且需要勇于擔當角色,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主流媒體天然具有維護公共利益的使命,危機情境中的主流媒體科學地進行角色建設就是維護公共利益,角色建設得當有助于保證多元危機主體之間的信息渠道暢通,從而避免引發次生危機,更有助于凝心聚力,提高社會協作效率,加快危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