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哲 米成糧 喬新建


摘 要: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在開展遺址調查中發現兩件外形奇異的石器,經多方翻閱資料,未發現相似的器物,黑龍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也認為這兩件石器極為罕見,將其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并暫時命名為“石鎬頭”。文章對這兩件石器的發現情況進行描述,并嘗試推測這兩件石器的用途。
關鍵詞:異型;石器;黑龍江流域博物館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珍藏著兩件外形奇異的石器(圖1、圖2),黑龍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也認為這兩件石器極為罕見,基于其稀有程度及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將其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并暫時命名為“石鎬頭”。
1 發現經過與地理概況
2015年6月,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在蘿北縣名山鎮沿江遺址進行一次文物調查活動。圖1石器就是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的,它出土于名山鎮江紅村南側的耕地中,向北距離江紅村約300米,距離黑龍江江邊約500米。地理坐標北緯N47°41′54.59″,東經E130°59′56.72″。
這是一片呈東西走向、地勢略高出北側農田的緩坡崗地。地理位置如圖3。在這片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范圍內的地表上,因長年耕作等原因,除發現這一件磨制石器外,還分布著大量的石核、石片、石葉等古代石器。石核種類較多,有圓柱形、楔形、鉛筆頭形等。石葉大小不等,有單脊、雙脊之分,外形都不規整,未見有二次加工痕跡,應屬于不能進一步制作石器的廢棄物。該區域內石制品較多,我們推測可能是石器的集中加工區。在這處遺址中,除發現這一件磨制石器外,其余均為打制品,在制作工藝和時代劃分上相差較遠,完全不屬于同一時期的器物,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并非同出于一處。至于它們是怎樣來到此地,也只能另作研究了。值得說明的是,該遺址石器分布區域內一直未發現陶片,而在距離該遺址約50米的樹林中,曾發現一件帶有鉆孔的陶罐碎片,從修復后的器形來看,年代可初定于漢魏時期。圖2器物于2012年夏季在江紅村東側沿江的耕地中被發現,同樣也采集于地表。此地除采集出這件石器外,也采集過石簇,但未見其他器物。因此,圖2石器所屬的時期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
2 器物描述
圖1石器通長16.6厘米,寬4.3厘米,厚3.8厘米,砂巖材質,在略靠近中心位置有橫向環繞器物一周的磨制凹槽,石材硬度并不高。經過仔細觀察石器的凹槽部分,發現其基本上采用精細磨制,手感溫潤細膩,手握非常舒適。該石器磨制水平較高,刃線較直,沒有左右彎曲錯位之處,凹槽的兩側邊緣處各有一圈環狀凸起,估計是用來加裝木柄捆綁的,以防止石器在使用過程中竄動,起到定位的作用,這足以體現古人的聰明智慧。筆者猜測這兩道凸環的形成應在磨制這件石器之前,預先規劃好凸環所處的位置,再將其余部分進行打磨,待石器成型后,再把預留的環狀凸起修整好。該器物兩端磨制得比較圓鈍,并且大小相當,沒有鋒利的尖。從外形上看,一側為弧狀的鈍刃,較窄;另一側為弧形刀背狀,較寬。從整體形態上看,又像一把石刀(匕首)。該器物的一端因埋藏環境或日曬雨淋等作用,導致一部分外皮脫落,呈現出斑駁坑洼的受侵蝕狀態。更為有趣的是,在刀背狀的一側,凹槽兩邊各有兩個對應的乳突狀物,四個小突起呈矩形分布。
圖2石器通長22厘米,最大寬度5厘米,從顯現的石質來看,類似于硅化木或矽化石,呈紫紅色。通體精細磨制,素面無紋。與圖1石器不同的是器物對應的兩側均磨制出了鈍刃,而較窄細一端的端頭磨制成了圓弧狀的鈍刃,較粗一端的端頭卻磨成了斜直的平面。在該器物距頭部三分之一處也有一圈橫向磨制的凹槽,在凹槽的兩側邊緣部位并沒有一圈環狀凸起及呈矩形分布的四個小突起,邊緣呈平直狀態。有可能是因石材太硬不易于加工的緣故。從這件石器的外觀上看,一端粗寬,一端窄薄,而且凹槽的安放部位并不像圖1石器那樣在整件器物近中心位置。另外,圖2石器的材質為硅化石,硬度較圖1石器略高,磨制難度相對較大,必然費工費時。它的凹槽部分有凹凸不平感,不如圖1石器光滑細膩,可能兼有敲打、琢磨等各種工藝制作而成。圖2石器握在手中時也感覺十分舒適,像握著一把匕首。
3 年代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們能夠查閱到的資料中并未發現有可比性及類比性的器物。換言之,也就是說在年代學問題的研究上沒有相似的器形作為參照物。但這并不意味著無路可走,我們可以根據器物材質、發現環境及制作工藝來推測它們大致所處的年代范圍。這兩件石器從制作手法上看均屬磨制制成,而且屬于精細磨制。假設以石器的刃部為切割線,其兩側基本對稱,高超的工藝水平令人贊嘆。從發現這件石器遺址上的其他器物來看,圖1石器出土遺址上發現的都是石器,沒有陶片。圖2石器出土遺址也同樣都是石器。從石器工業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來看,它們應歸屬于新石器時代或偏晚。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的起始時間大致相同,但由于地域性、族屬等問題,使文明及生產技術發展進程出現了不平衡性。根據考古材料,我們發現古代的黑龍江流域由于金屬材料欠缺,石器使用的時間跨度較大,延續時間較長。我們推測這兩件石器所處的年代范圍應大致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遼金時期,距今5000年至1000年。
4 稱謂與用途
對于它們的名稱及用途,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呢?推測一是異型石斧。從這兩件石器的外形來看與常見的石斧存在很大的差別,石斧有柱狀石斧、板狀石斧等,并且刃部多寬于尾部。而這兩件石器的刃部都在器物縱向的一側或兩側,不同于常見石斧在橫向一側。推測二是實用工具。黑龍江省境內生存著一支以捕魚為生的古老民族—赫哲族,也被稱為“魚皮部”。自古以來,他們能以魚皮為原料做成精美的魚皮服裝來解決穿衣問題。時至今日,他們仍使用類似于圖2石器的木刀來揭取魚皮,木刀的刃部與圖2一樣,三面有刃,呈鈍刃狀,在使用中不會將魚皮劃破。推測三是杖首。杖首也被稱為杖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石質磨制的齒輪形杖頭,有的文章稱為棍棒頭。到了遼金時期盛行一種用銀、銅、鐵、瓷、石等不同材質制作的骨朵,也稱杖首。它的作用較多,既是體現某種等級、權力觀念的象征物,也是隨身攜帶的防護性武器。因此,這兩件石器也可能是作為杖首使用。推測四是薩滿巫師的用具。薩滿巫師是生活在東北亞地區的契丹人及女真人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也是巫醫的一種結合體。圖1、圖2石器的制作工藝較為精湛,反映出當時制作者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或許同時有虔誠的心理狀態。在內蒙古境內的紅山文化中,早在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用C型玉豬龍來作為人與神之間溝通的法器。筆者推測它們或許是法器或禮器的一種。推測五是石質戈形器,或稱石戈。戈始于新石器時代,盛行于商周、先秦。周緯先生所著《中國兵器史稿》一書中提道:“新石器時代之石兵……石矛頭、石戈、石鏃……”可以確定早在新石器時期石戈已經出現。這兩件石器的外形確實與戈有些相似,可能是因本地區金屬原材料不易獲得,故而采用石質材料來仿制青銅兵器,這種現象也表現在黑龍江省內曾發現的一件磨制石矛上。推測六是證明權力和身份的一種信物。以當時的生產和工藝條件,磨制出這樣兩件形制規整的石器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如果只是單純作為生產和耕種工具,就沒有必要花費這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完全可以隨手得到任何一種形狀相似的工具來替代使用。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兩件石器有可能是部落首領們所使用的代表權力和身份的信物。推測七是石匕首。這兩件石器從縱向看,靠近首部一端較短,鈍形;而另一端較長,有刃,靠上部有凹槽,手握都比較舒適,器形與現代匕首有些相似,可能是用作防身的武器。推測八是石鎬。這兩件器物都有一圈磨制凹槽,古代人們在捕獵和耕作中,經常將加工過的石器綁在木柄上作為武器和農具使用,而凹槽的工藝更適宜用繩索固定在木柄上。
5 結語
從目前我們能找到的資料中,還沒發現有證據直接證明它們是石戈、石匕或其他某種石器。上述這些推測僅是階段性的總結和認識,并非最終結論。古人對石器的審美要求、用途等均受到當時所處的環境、原料的提供、對材料的認知度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對古人在一些器物上所體現出的設計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制作工藝仍有許多難解之處,我們對文物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仍有一定的限制,還應該加大對文物的研究力度,集思廣益,進一步豐富資料和知識積累。我們所提出的種種推測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這兩件石器的年代與用途,只希望借此拋磚引玉,能引起各位專家及文物考古愛好者們的關注,通過我們的共同研究,從而獲取正確的答案。
“石鎬頭”的稱謂我們不持否定態度,在沒能得到準確的名稱之前,各種合理的稱呼都要作為參考,或許真正的名稱就在其中,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周緯.中國兵器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