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暢
摘 要:自2013年國務院發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 提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倡議以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主要活動場所,面臨著各種需要解決、適應的新問題、新挑戰。為了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事業的發展,如何轉變思想,迎接挑戰,如何解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成為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的新課題。文章對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旅行涉及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研學旅行;博物館;教育
1 研學旅行的含義與歷史
廣義研學旅行可理解為游學,是存在于世界各處、各個時代的一種普遍學習旅行形式。如孔子周游列國、日本遣唐使、莫扎特周游歐洲、達爾文環球旅行……游學有助于人們離開舒適區,在新的環境中實踐,是豐富閱歷和促進成長的重要學習形式。面向學生的研學旅行在各國有不同稱呼:日本稱之為“修學旅行”,源于1882年;美國稱之為“教育旅游”或“夏令營”,源于1861年;而英國研學旅行源于“大陸游學”,18世紀已有傳統。各國對研學旅行的定義亦有差別,如日本《大辭泉》給出的定義為:“(修學旅行)是兒童、學生到文化、產業等重要基地參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陶冶情操,由老師帶隊的旅行。”①英國普遍的定義為:“教育旅游、戶外教育、體驗學習。”②我國2016 年頒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定義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③
綜上,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目的應聚焦為兒童個體生命、思維的成長,方式是教育者引導下的世界體驗與文化參與。
2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2.1博物館對接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缺乏準備
隨著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理念的流行,研學旅行活動日益增加,這勢必對社會公共設施的接待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館是研學旅行的主要場所之一,博物館能否意識到研學旅行潮流的到來?是否做好了思想準備?如何應對這種即將成為博物館教育中日常的事項?這些問題是博物館需要思考的。為應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博物館應該做好以下幾點準備:
第一,思想準備。博物館應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已非普通的參觀者,而是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和感悟,重點在于培養中小學生的感性情感而非知識的灌輸。博物館從業者需覺察只有幫助人們建立與文物、非遺的感性鏈接、培養共情力,才是促進傳承保護的根本。博物館應摒棄以藏品中心的思想,理解“人物并重”④,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提升服務、引導意識。
第二,陳列環境。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勢必對博物館的室內陳列和周邊環境提出更高要求。陳列內容方面,博物館需意識到藏品的質量和數量與陳列水平無關。藏品陳列應考慮研學旅行教育的需要,根據這些需要調整布展內容。陳列方式方面,隨著研學旅行日常化,博物館可考慮開設專為中小學生服務的常設展。在空間方面需考慮研學活動的容納度。博物館周邊環境方面,也應為中小學生的成長和安全考慮,優化博物館周圍的自然、人文、交通環境,給學生留下好的回憶。
第三,活動內容。博物館應對研學旅行并不能依靠單純的引導參觀或灌輸式教育,研學旅行強調趣味性、知識性、探索性相結合。研學活動的內容要讓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有所收獲、樂在其中,引導學生們親身實踐、主動探索和積極思考。對于非遺,應建立學生與非遺傳承者的感性鏈接,達到切身認同。另外,博物館可以開展更多種類的活動,如觀察活動、博物學體驗、見學、職業體驗等。與學校溝通并制訂方案,完善評估體制,在實踐中擴充內容,提高質量。
第四,聯盟合作。聯盟合作包括博物館聯盟及與教育機構合作。研學旅行一般要游覽一座城市的數家博物館,而每家博物館有自己的特色。博物館之間應做好場館聯動工作①,合作設計研學活動內容,在發揚不同博物館優勢的同時避免活動內容重復。博物館也應優化與教育機構的溝通渠道,目前研學活動中經常出現學校不與博物館商榷報備就帶學生來館參觀的情況,使研學活動的質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容易造成糾紛和負面的社會輿論。博物館應優化與教育機構的聯系方式。例如,可以在官網上發布研學旅行信息報備表,方便教育機構與博物館的聯系。
第五,專業人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對教育者有特殊要求,普通博物館講解員無法勝任這項工作。博物館需爭取擴大人員編制,培養原有職員,加大與社會公益組織和學校的合作,吸引志愿者及專業教育人才。
以日本熱海MOA美術館為例,在環境方面,博物館依山面海,周圍自然環境優美,是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極佳目的地。博物館與交通部門合作,開通從熱海站直達博物館的巴士,并擁有停靠大型車輛的停車場,對學生安全有周全的保障。室內陳列方面,該館藏品稀少,但博物館化缺點為優勢,選擇極簡主義風格的陳列方式;館內空間極大,適合人數較多的中小學生群體;室內環境也與室外風景相得益彰,海景開闊,寧靜平和;設有音樂廳、劇場、咖啡廳、茶社、兒童游樂設施。在活動內容方面,博物館設置有專供中小學生游戲探索的活動室;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卡片,設置體驗學習小組;博物館還充分利用為數不多的藏品,發掘藏品價值,通過手工、美術引導學生們對藏品進行再創造,并陳列展示學生作品。在與教育機構的溝通方面,博物館官網有詳細的學校、社區團體申請博物館授課、參與博物館活動的流程說明,并附有“團體見學申請書”,方便教育團體下載。在專業人才方面,博物館擁有完善的學藝員資格授予制度,保障活動開展的質量。
2.2消極對待以及“重游輕學”
因研學旅行概念未得到廣泛普及,學生和家長對研學旅行多報以不理解或消極態度。如學生和家長往往把研學旅行機械地與玩樂等同,研學旅行缺乏探索成長意識,互動過程中缺乏目標性和自我管理力。教育者也常混淆領導和引導,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重游輕學,使研學旅行質量得不到保證。②
為解決以上問題,首先須明確研學旅行的宗旨和目的,并在社會普及研學旅行的理念。在日本,修學旅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的感性情感,通過對歷史人文的切身體驗增強學生發自內心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此外,研學旅行注重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建立,學生通過參與修學旅行提升人際交往、溝通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日本的修學旅行普及率非常高,也有廣泛的社會認同,它也是日本國民共同的美好青春回憶。據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調查,修學旅行后學生反饋“因為那些遠遠超過想象的豁達和優美而感動;因為親身看到、體驗到書本上學到的東西而感動;因接觸當地人而欣喜”③。可見,日本修學旅行更注重人文關懷,要求“保持生活世界對兒童生命發展的全面孕育,擴展個體生命發展的可能性”④。其哲學內涵是聚焦情景中的人而非結構中的人,這正是日本修學旅行獲得社會認同的原因和最大魅力所在。
其次,研學旅行教育活動對管理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運作體系來應對這種活動。美國設有夏令營協會(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負責對研學項目認證、管理、宣傳,涵蓋300多項實施細則的認證體系體現了該組織的專業性⑤;為保證活動質量,法律要求老師獲得專業認證,對于帶隊老師有一套嚴格的篩選流程,美國紅十字會也對夏令營帶隊者進行考核監督;此外,螢火組織等夏令營協會,《野營》等夏令營雜志、展會和配套的軟件系統都為美國研學旅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⑥在日本,民間成立有專門的公益組織—日本全國修學旅行研究協會(Educational Tour Institute),各地還成立有中小學修學旅行委員會。專門的機構為修學旅行提供服務,整理信息,定制計劃,優化環境,保障安全;日本研修會還建立了“博物館游”網站,方便社會對修學旅行信息的獲取。①日本地方教委依據《修學旅行實施基準》對活動規劃進行審核。專業的機構支持使日本修學旅行活動的開展更加規范和便利。
最后,適合且可落實的評估機制也是研學旅行更好開展的必要措施,由第三方對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予以調研評價、監督質量。例如,日本修學旅行委員會負有對修學旅行活動跟蹤調研的責任。有效的評估可為下次研學活動的策劃提供參考。此外,研學活動結束后,也應尊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重視反饋。學生的反饋有助于活動組織者吸取經驗,保證活動的自我更新力。
2.3 監督管理與輿論支持
研學旅行活動中依然存在追逐利益和形式主義現象,如一些學校、培訓機構為完成研學任務,一般把研學旅行交給旅行社等社會機構有償承辦,有的學校和旅行社互相勾結,推出高價研學旅行項目,學校和旅行社分成。缺乏監管的利益交換市場形成。為了追逐利益,一些社會機構將研學旅行的內容形式化,而為了降低成本,學生的餐飲、住宿、安全得不到保障,學生只是部分學校和社會機構謀取利益的工具。
資金、監管、政策、法律的不到位是引發這些現象的原因。在日本,中央、地方政府對教育非常重視,教學大綱規定小學生要在本市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國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高中生每年要在世界范圍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②;政府對修學旅行活動實行監管,并對公立義務學校的修學旅行予以資金支持,規定價格標準,杜絕亂收費,使普通家庭也有能力參加修學旅行;修學旅行對城市的經濟帶動作用是政府為修學旅行提供財政支持的動力,日本實行的國際友好城市互訪類的修學旅行提升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不僅提升城市軟實力還促進世界范圍內的友好交流,吸引游客,帶動觀光,使地方政府對修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十分支持;完善、細分的法規和國民的法制意識也使非正規的培訓機構、旅行社無法生存。在法國,政府對研學旅行活動派專人巡視檢查已是常態。③在美國,嚴苛的注冊標準、篩選機制和法律規定使行業有法可依。在我國,國家旅游局雖于2016年頒布了《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教育部于2016年頒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但我國還未形成強制性、針對性的法律條文,政府對研學旅行的支持和監管也不到位,在風險應對、安全責任承擔方面的規定不明確,學校也不敢貿然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日益被社會重視,完善的法律建設、市場監管、監督體系、各部門合作是保障研學旅行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研學旅行規范化任重道遠。
要使研學旅行順利進行,還需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為了提高社會輿論的支持度,除了要解決以上提出的有關安全責任、教學質量、資金保障等問題外,還應面向社會,轉換對研學旅行的宣傳方式。在日本,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修學旅行活動情節和現實場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民意識,激發國民對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向往。
3 結語
研學旅行不僅有利于豐富中小學生知識儲備,還能幫助他們構建對世界的認知。不僅培養了他們感性情感、集體意識、創造力、交流力和探索欲,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對于博物館和城市,研學旅行有利于博物館和城市的宣傳,是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軟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積極策略。在研學活動中,博物館應轉變思想,走出傳統灌輸式教育的誤區;借助研學機會,培養學生對藏品、非遺傳承人的感性連接,培養學生的共情力;擔起促進學生人格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使命。為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除了自我探索外,也需從國外借鑒經驗,把研學旅行活動規劃好、組織好,最終形成符合我國社會長遠發展需求的中國式研學旅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