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晶
摘 要:文物是我國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是自古以來勞動者智慧的精華所在。保護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物是我國博物館的研究重點之一。從小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文物的利用重新創造了文物的價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重點研究如何發掘、利用博物館文物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教育價值
1 博物館教育的發展
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做出貢獻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一般向公眾開放。博物館收集、保護、研究和傳播人類及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代表性實物,以供人們研究、教育和欣賞。在現代教育中,博物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為它不限制人們的學習領域和學習方式,教育途徑相對靈活,可以向人們傳授藝術、人文科學等多領域的內容和知識。博物館最早出現于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博物館不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因此只有少數人可以進入博物館進行研究和欣賞,普通民眾無法進入博物館,博物館作為教育和文化機構的功能無法得到體現。直到1793年,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供普通民眾參觀、欣賞和研究。自此,博物館教育開始發展。近年來,博物館發展迅速,博物館教育繼續普及,成為除了學校之外的另一個學習的重要場所。
2 博物館文物的教育價值
2.1 歷史與人文精神的教育價值
文物的教育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歷史知識和人文精神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物藏品是其歷史和文化的代表。因此,博物館文物的教育價值體現在歷史知識的教育上。例如,在文字方面的教育中,可以挖掘古老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字,當然還有代代相傳的簡體和繁體漢字。博物館需要結合觀眾的年齡選擇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內容,充分提升觀眾的學習興趣,最大化發揮博物館文物的教育價值。
博物館內許多文物都是歷史和人文精神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歷史與人文精神教育價值,博物館可以通過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承載的人文精神對觀眾進行教育。例如,博物館內的革命紀念文物承載了我國近代以來不斷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通過革命紀念文物的展覽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文物的人文精神教育價值。革命紀念文物是青少年了解歷史、認識國情、學習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一些革命紀念文物承載了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人生態度,能夠充分對青少年進行良好的德育素質培養。博物館在展出文物的同時,可以結合歷史電影介紹文物的背景故事,還原歷史背景,充分發揮博物館文物的歷史與人文精神的教育價值。
2.2 激發創新精神的教育價值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國家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的動力。當代年輕人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是未來社會現代化的主要人才。在他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展創造力很重要。學校教育認識到培育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其改革旨在制訂對策,以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并在各個方面追求發展。博物館文物教育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教育方式,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優質人才,督促年輕人積極參加博物館文物的學習活動,實現個人創新能力的提升。年輕人必須正確理解文物所體現精神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強對博物館中文物的研究,在未來實現真正的全面發展,為建設社會做出貢獻。
2.3 培養愛國主義的教育價值
文物可以傳播國家發展的歷史,并準確記錄社會發展過程中文明的演變過程。每一件文物都能夠幫助人們感受歷史風貌,體會歷史文化的魅力。可以看出,博物館中的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可以對觀眾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來看,博物館中的文物可以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承擔特定的愛國主義教育職能。愛國主義是年輕人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必須始終觀察和探索的思想及感情的內容。只有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他們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為建設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愛國文化,我們應加強對博物館參觀和研究,感受博物館文物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并被其感染,成為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3 博物館文物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文物陳列方式較為單一
博物館文物陳列最早出現于19世紀中葉,用于博物館展示社會的發展和自然歷史的進程。觀眾欣賞文物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博物館文物陳列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觀眾體驗的質量好壞。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陳列方式也需要不斷更新演變。我國博物館的建設起步較晚,博物館的陳列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新。我國博物館文物陳列形式主要是靜態的,缺乏動態展示某一文物代表的社會發展或自然歷史的演變形式,不能較好地通過陳列的方式展示博物館文物的教育價值。
3.2 博物館人員培養建設落后
除了在博物館展示文物外,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是觀眾了解文物及其背后含義的另一重要方式。為了提升觀眾參觀博物館的總體質量,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相關服務,如帶領觀眾對博物館文物進行講解、秩序的維護、保證文物安全及與觀眾的溝通交流等,直接影響人們的參觀體驗。一支優秀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團隊可以促進博物館文物教育職能的發揮,為觀眾提供高效而愉悅的博物館文物教育體驗。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起步較晚,對博物館人員的培養建設也滯后,并且對博物館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缺乏重視。
3.3 博物館文物的教育主體定位不準確
隨著博物館文物教育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已經從最初只供少部分人學習研究的地方轉變為普通公眾都可以來學習研究的地方,并成為普通市民共享的文化和休閑場所。現代博物館充分發揮其共享性,國家也推行了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有關政策,使人們更容易通過博物館獲取知識、受到教育。但總的來說,博物館尚未成為一般的教育場所,因為博物館文物的教育主體定位不明確。博物館文物的教育主體應該是公眾,但是公眾往往是被動地接受博物館教育內容,被動地檢索博物館提供的信息以及自主選擇要參觀的對象和活動。博物館的文物教育未能反映人們的文化和教育需求,未對博物館文物的教育主體進行明確的定位。
3.4 缺乏合作教育聯系
以學校為例,博物館文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學校的教育,不能為學校教育提供補充作用。出現此現象有兩個原因:首先,學校缺乏與博物館的互動。許多學校老師僅關注學生補課、聽講座等課下學習方式,而忽略了博物館文物教育的作用;學校不能第一時間鼓勵學生去博物館參加實踐活動,忽略了博物館文物教育帶給學生的課外實踐教學作用。其次,博物館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博物館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正在使博物館的文物教育從學校教育中脫離。某些博物館的服務意識差,缺乏基本的文物介紹和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并且未能組織文物教育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觀。
4 增加博物館文物教育價值的建議
出色的博物館文物的展示方式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欣賞文物,增加他們對文物教育的積極性。在展示文物的內容上,博物館根據國家發展狀態,強調反映時代聲音并結合我國國情來進行文物展示,始終創新文物展示的形式,并不斷更新文物講解材料,使其具有新穎性。
博物館里有很多文物,對于一些復雜的歷史和人文知識,觀眾很難自己理解,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文物教育講解。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文物的講解和描述是實現博物館文物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其質量與觀眾的學習成果直接相關,并影響博物館的公眾印象。因此,需要重視博物館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和高素質講解隊伍的培養,為觀眾提供正確指導,并做好博物館文物教育的講解工作。
參考文獻
[1]趙艷玲.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現狀與完善方法分析[J].絲綢之路,2015(4):79-80.
[2]蔡亞霞.從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看博物館藏品賬冊的規范管理[J].大眾文藝,2011(12):222-223.
[3]吳麗花.從可移動文物普查看地方博物館文物藏品檔案管理[J].卷宗,201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