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懷


【摘要】目的:分析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的影響。方法: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選擇入住本院產科病房進行分娩的高齡產婦共120例作為觀察對象,依據平均分配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研究組,對實驗組的孕婦采取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則選用助產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的產程時間和分娩方式。結果:研究組采取的助產護理干預手段從分娩方式、產程時間的數值上來看,均優于實驗組的常規護理模式,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對高齡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時間的對比,助產護理干預手段更有利于產婦的自然分娩,從而減短產程時間,可以更廣泛地應用到臨床,更值得提倡。
【關鍵詞】高齡產婦;常規護理;產程時間;自然分娩;助產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256-01
高齡產婦是指年齡在35歲以上的產婦,或受孕時34歲以上的產婦,一般來講,高齡產婦容易發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和早產[1]。伴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晚婚晚育的人數越來越多,高齡產婦也逐漸增加,因此,婦產科的護理服務質量需要逐步提升,從而使高齡產婦感受到更加舒心和輕松的住院環境。本文對高齡產婦分娩方式和產程中應用助產護理干預措施展開了調查,具體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入住本院產科病房并進行分娩的高齡產婦共120例,按照平均分配法分成實驗組和研究組,每組60人,實驗組產婦年齡在35-40歲之間,平均年齡(37.5±4.1)歲,孕周在37-41周之間,平均孕周(38.5±5.0)周;研究組產婦年齡在36-42歲之間,平均年齡(38.2±1.2)歲,孕周在36-42周之間,平均孕周(39.21±2.12)周。納入標準:(1)自愿加入到本次研究的產婦(2)年齡在35歲以上的產婦(3)產前檢查一切正常。排除標準:(1)未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的(2)患有其他合并并發癥(3)患有其他精神系統疾病的產婦。
1.2?研究方法
實驗組產婦主要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
研究組產婦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運用個性化的助產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包含(1)產前護理:在產婦分娩前,護理人員應該向患者和家屬傳播關于分娩的健康教育理論,密切觀察產婦的心理情緒狀態的變化,加強與產婦的溝通和交流,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便可以積極配合接下來的分娩工作。(2)產中護理:產婦的分娩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般在第一階段產婦會因為疼痛流失過多體力,護理人員需要對產婦實行全面監測以確保產婦的安全。第二階段需要對產婦進行指導以幫助產婦順利分娩出胎兒。第三階段,在確認產婦及胎兒一切正常的情況之下,做好對產婦產后24小時出血量的記錄和胎兒的護理[2]。(3)產后護理:護理人員對產婦及家屬宣傳有關哺乳的健康教育,做好產后恢復鍛煉及飲食上的營養均衡。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觀察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即自然分娩、陰道助產及剖宮產的對比指標,自然分娩的數值越高、助產及剖宮產數值越少則說明對高齡產婦護理干預的效果越好;對比兩組的產程時間,產程時間越少說明助產護理干預措施對產婦的影響越顯著。
1.4?數據處理
將數據復制到excel表格中,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來檢驗,計量單位用(x±s)來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驗組和研究組的分娩方式對比情況
研究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實驗組,陰道助產及剖宮產數值小于實驗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可見下表。
2.2?將實驗組和研究組的產程時間進行比較
研究組產婦的三個階段產程時間均短于實驗組,研究組采取的有針對性地助產護理干預措施對高齡產婦的效果更好,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可見下表。
3?討論
由于高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危險性因素,因此適用于高齡產婦的分娩方式相對來說比較被動,不利于產婦的生命安全,對產婦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擾,所以對高齡產婦的護理工作至關重要[3]。護理人員要在實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進行有針對性地助產護理干預措施,這樣既可以滿足產婦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為產婦帶來舒適感,提高分娩過程中的配合度,保證產婦的人身安全。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兩組產婦的各項指標,研究組明顯優于實驗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研究組的助產護理干預措施能夠被更有效地應用于臨床,更適用于高齡產婦,值得被醫護人員大量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翠娟.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分娩過程及滿意度的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2):154.
[2]?許楠,劉添華.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產程和分娩的影響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7):156+158.
[3]?許楠,劉添華.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產程和分娩的影響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7):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