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熠瑋
(晉煤大學,山西 晉城 048006)
晉煤大學實訓中心位于晉煤集團鳳凰山礦,總建筑面積4 928.5 m2,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部分。校外實習基地10 個。校內實訓設立煤礦十大工種特種作業8 個實訓室、非煤特種作業6 個實訓室、特種設備4 個實訓室和金工實訓室2 個,設備設施儀器總量1 200 臺(套),總價值1 100余萬元,高級實習指導教師5 人,高級技師8 人,實習基地和實訓中心是實習實訓教學過程實施的技能訓練、實操考試和技能鑒定考試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實習實訓教學和職業素質指導、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的任務,并逐步發展成為培養高等技術人才的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基地。實訓基地如圖1 所示。實訓中心確立了“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的發展方向,引入實訓中心文化、實訓中心管理,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教學。把校內外實訓基地作為一個系統來建設,將實訓室與教室、仿真裝置與實際裝置、理論與實踐相集合,將打造成產教研為一體的產業化教育培訓實體。

圖1 實訓基地
2.1.1 教學實施模式
晉煤大學實訓中心“師帶徒教學模式”是根據實訓課題的具體內容和階段進行選擇和實施的,這里將介紹三種不同的實現組織。井下電氣實訓車間如圖2 所示。

圖2 井下電氣實訓車間
一師多徒模式:適用于理論教學和簡單的實操訓練。理論部分由教師集中講授,實操部分由培訓中心的師傅講解,學生分組學習,教師和師傅巡回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中的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協作,相互控制,相互競爭,共同進步。例如,“電氣安裝實訓”課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分成幾人一組。就同一實訓課題分配不同的任務,分步完成任務,最后共同檢查完成。教師巡回指導其間出現的工具使用不規范、安全文明生產、儀表器具的選用等問題,學生自主討論,出現問題可及時請教教師解答。
一徒多師模式:適用于多個崗位均有一定需求的綜合性技能教學。學生在每個環節后輪換,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完整的工作流程。在學徒制的后期、學徒制的成熟期,多采用“一徒多師”的形式。例如培養一位合格的礦井維修電工,包括電工基礎課程、鉗工基礎知識、焊工基礎知識、電氣安裝知識等實訓課程,使學生能對礦用設備各個部分進行安裝和檢修。
新型學徒制模式:這種形式適合于企業新招收員工,應國家和企業的共同要求為員工(徒弟)配備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在幾年內共同培養出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中級技術工人,取得相應資格證書,通過校企合作打破傳統“師帶徒模式”,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模式共同培養學徒,促進企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2.1.2 師徒匹配組合安排
師傅與徒弟的合理配置對于保證“師帶徒”人才培養機制的有效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晉煤大學聘任實習指導師傅時,除了要考慮師傅們是否滿足學歷和其他資歷外,還要考慮師傅和徒弟之間的匹配意愿。師徒雙方只有在協商同意后才能參加并簽署師徒協議。當事人不同意時,不得強制簽訂協議。否則,就會對帶徒效果產生影響,并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個性一致、價值觀和認知標準相似的師徒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盡可能了解學生,將性格相似、價值觀相似、認知標準相似的師徒結合起來,在輔導過程中將促進學習和互動。但在現實中學徒與師傅相互間不了解,無法做到一步到位。鑒于這種現狀,會給師徒彼此一個緩沖期,一般為兩周。先隨機分配,兩周以后班主任利用微信、電話等手段私信師徒雙方進行有效溝通。如有需要變動再給予調整,這樣一來避免師徒雙方帶情緒工作和學習。
2.1.3 創建電工實踐平臺與組織機構
充分利用培訓中心現有的培訓資源規劃培訓場地,主要用于特種作業、設備維修作業場地等,為學生教師培訓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一個由師生組成的組織,對組織進行培訓,加強組織管理。晉煤大學實訓中心的培訓體系由培訓實施部門、實習實訓部門和能力評價部門監督,相關人員的業務內容和職責在體系文件中進行了說明。培訓實施部負責師傅、學徒工選拔、培訓合同簽訂及相關評級機構的工作。實習實訓部負責提供培訓地點和業務培訓指導。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及時應對日常學習的挑戰,解決問題。在學習期間,學生學員將定期階段性的組織考核,針對課題掌握情況進行客觀評估。
為了使“師帶徒”人才培養機制在運行過程中能夠更加規范有效地運行,制定一套完整的師帶徒運行制度對開展師帶徒的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建立健全的師帶徒運行制度,不單單可以為指導師傅提供工作準則,使其了解自身工作的主要職責,而且也可以讓“師帶徒”工作在運作過程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具體評價過程如下:①師傅和徒弟將根據電工培訓中心的培訓情況,每月度編寫一份工作總結提交給培訓實施部門。②培訓實施部要定期組織師徒代表就階段性學習表現進行座談會。③在培訓過程中,根據師傅的實際授課情況,徒弟對師傅進行滿意度測評。同時,師傅們也會同教學組準備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車間和其他部門將安裝適當的工作測試設備并進行調試,以確保所有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根據以上全部結果匯總成冊,培訓實施部門進行數據分析,觀測徒弟階段性學習的效果,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徒弟能達到階段性的學習目標,達到1+1>2 的效果。
對師徒進行定期考核,將每次的考核結果作為“師帶徒”階段性的效果評價以及對師傅實施激勵的參考依據。實習實訓指導“師傅”這一職責有專職有兼職,所以,對于兼任師傅的員工都應給予額外的津貼。而對于考核合格的師傅,可享受特殊津貼,如果所帶徒弟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相應工種技能要求水平的,也可給予相應的獎勵。與此同時,定期評選出優秀的師帶徒組合,對其進行宣傳,樹立典范,讓更多的師徒從中受到啟發。通過使用這些激勵措施,進一步強化師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徒弟學習技術、增長技能的積極性,從而不斷完善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的激勵機制。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重要的無形資產,是增強學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礎,先進校園文化的形成可以為學校制度的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
晉煤大學“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校園文化理念與“尊師重道”的師帶徒精神結合,使每一位學校的學生學員都能充分的利用學校的平臺,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技能,尊師重道,做到知行合一。師帶徒教學模式是學校將積極推廣的一種全方位教學新模式,將大力進行宣傳。例如通過晉煤大學的網絡平臺,定期刊登部分學生與教師的優秀學習模范光榮事跡。與此同時,培訓中心的場地里還擺放著優秀學生和師傅的照片,讓每個人都能了解他們,向他們學習。激發師傅與師傅、徒弟與徒弟之間的競爭競賽熱情。達到“人人想學、人人會學、人人能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師帶徒”的優勢,以傳統文化“尊師重道”的形式進行傳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對晉煤大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傳統的手工作坊時代,師傅們不愿意將一生所積累的經驗技術全部傳授給徒弟們。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現代企業里,師傅們因為自身擁有的技術或絕活,在企業里特定專業享有權威及被人尊重的地位,因而實訓中心在師帶徒培訓活動中要注意做好思想教育和宣傳引導工作,對于師傅給予物質與精神激勵,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通過比徒弟來比師傅,提高其傳授技藝的積極性,確保師帶徒培訓模式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