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琦
(天津科技大學 經管學院,天津 300222)
2001-12,美國安然公司申請破產并承認其會計造假,虛報盈利累計達六億美元[1]。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美國于2002 年頒布了SOX 法案,即《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和美國相同,一系列沖擊資本市場的財務丑聞或違規造假事件在中國上市公司相繼發生。因內部控制建設不完善,深圳原野、長城機電、紅光實業、藍田股份等公司出現了經營危機。另外,曾經作為肉類行業的龍頭企業雙匯集團也因此聲譽出現了斷崖式下降,乳制品行業巨頭三鹿集團也因此經營慘淡,最終破產消失。銀廣夏、中航油等公司財務舞弊、經營失效案例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企業利益相關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這些財務丑聞和違規事件的接連發生說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亟待完善,但是房地產上市公司總體披露情況卻不盡人意。在已經披露了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過于敷衍,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內容。
目前,中國房地產面臨著國際經濟形勢嚴峻、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不斷調整的壓力以及受行業規律的影響,企業也有了新的挑戰,需要通過外界強力監督,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行業性自律來取得健康發展,說明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在房地產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中扮演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內部控制”一詞于1992 年美國COSO(COSO 是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的簡稱,即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美國會計協會、國際財務經理協會、內部審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師協會共同發起設立的專門研究內部控制問題的委員會。)在《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其含義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員工實施的,旨在為營運的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作為財務報告披露的財務信息的一種補充,有利于增強管理高層內部控制意識,重視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
繼2011 年以后,2013 年和2015 年相繼出臺了要求明確責任主體的法規。表1 給出了2011—2015 年滬深兩市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責任主體的數量和比例,由表1 可知,自2011 年起滬深兩市房地產企業明確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責任主體的比例不斷上升。

表1 滬深兩市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責任主體統計表
表1 以在滬深交易所上市房地產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為了直觀生動地了解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體情況,現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構成要素進行具體分析與研究。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報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①第一部分內部控制評價范圍主要包括五項,為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符合美國頒布的薩班斯法案條例。②第二部分定性標準分為三種,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這三種情況在財務報告中經營收入和資產總額用0.5%、1%來加以區分,利潤總額用1.5%、3%來加以區分。其定性標準以公司的一般業務、重要業務是否缺乏制度控制,信息系統安全存在的隱患及缺陷是否得到整改三個方面進行認定。③第三部分具體評價結果主要由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來反映[8]。以萬科集團為例,內部環境一項包括企業文化,公司積極建設事業合伙人文化,倡導“共創、共擔、共享”的文化。公司積極進行風險評估,2016年公司對跟投制度進行了進一步修訂,增加了跟投人對公司的劣后責任,使制度更加透明。在控制活動方面,公司主要是采取職責分離、財產保護、授權審批、經營監控、績效考評等措施,在銷售、成本、資金、采購、重大投資等方面都進行了嚴格控制,從而對各種業務及事項實施有效控制,以此促進內部控制有效運行。在信息與溝通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保證公司信息資產安全,也建立起了較完整透明的溝通渠道,發揮了監督作用。內部監督方面也是建立了監督檢查體系,促進了內控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提出了“實質內控”的內控管理模式,以先進的管理模式減少內控缺陷的發生。
從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可以看出,內部控制信息公布多流于形式是目前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報告中缺乏具體環節分析,內容詳細度不夠,即使內部控制缺陷被公布,那也只表現在形式上,實質性的進展不大。房地產企業流于形式的內部控制信息公布使得投資者很難真正了解到內部控制具體的操作方法,相關制度實行可行性有待商榷。
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強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現階段,為了盡可能完成規定,企業公布信息時已經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一種形式,這種為了完成任務而敷衍了事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國房地產信息的公布和形勢的發展。截至目前,對于不當的行為,一直沒有做出確切的答復,對于懲處行為也沒有出臺詳細規范法則。因此,管理層在企業沒有按規定公布信息,或是公布虛假的信息時應負何種法律責任;當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企業內部控制的實際情況不相符時應負何種法律責任,對于這些情況中國都沒有明確的懲治規定。這些企業對于內部節制信息公布的法律法規不聞不問甚至毫不在意。國際上有報告以披露重大缺陷的企業為樣本,報告結果顯示這些公司雖己經建立了滿足相關規定地內控制度,但是仍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內控體系來保證盈余收益[9]。
第一,政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獎懲機制,對于未按照法規要求做出內部審核報告的企業進行處罰。證券監管部門應履行其責任與義務,與相關部門如審計署、銀監會相互配合,制訂統一的內部審核標準,完善并監督信息公布的準確性,這樣不僅能保證各公司內部信息有效的公布,而且可以提高公布信息的質量。
第二,企業自身在內部也應建立健全相關組織機構,樹立正確的理念,加強內部員工培訓,真正地對公司和信息使用者負責任,不能報喜不報憂,隱瞞對公司不利的信息,要客觀評價自己公司內部控制信息,否則相關信息使用者不能根據評價報告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強制性披露內部節制信息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企業內部節制信息,雖然可以增加企業的供給能力,但是由于其中和能力有限,所以強制性公布信息的效果并不佳;另一方面,信號傳遞在強制性公布內部節制信息時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只有在自愿公布時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所以有必要在強制性公布企業內部節制信息的同時也實行自主性原則,使企業可以自主公布公司內部信息。因此,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對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的相關保護政策,使其能夠與內部控制信息制度充分結合。
綜上分析,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還需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客觀真實地反映公司內部控制信息,同時,也應該加強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強制性。強制性和自主性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相結合,公司才能出具對相關信息使用者有價值的評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