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巖春
他曾隱姓埋名30年,帶領中國核潛艇研發團隊,嘔心瀝血鑄造國之重器,畢生為中國核潛艇研發事業默默奉獻。2020年1月10日,黃旭華,這位共和國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而在2017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黃旭華搬座位的畫面曾感動無數人。

“共和國勛章”“全國道德模范”……功勛卓著的光環之下,黃旭華百感交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自己干出來的。”
黃旭華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一樣,雖然無聲,卻有著無窮的力量。
1924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海豐一個醫者家庭,從醫是他幼時的夢想。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苦難,面對當時落后貧窮的祖國,少年黃旭華開始重新思考:“我不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將來造飛機保衛祖國藍天;制造軍艦抵御海上侵略。”于是,在海邊出生長大的黃旭華,1949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后,開啟了與核潛艇一生的緣分。
1954年,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首次試航。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種新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當時有一種說法這樣描述核潛艇的續航能力: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鈾塊燃料可以讓潛艇航行6萬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則需近百節火車皮的柴油。對于大國而言,核潛艇是至關重要的國防利器。
1958年,出于國防安全形勢需要,中國也啟動研制導彈核潛艇。8月的一天,34歲的黃旭華疾走在首都北京街頭。此時,黃旭華是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產品設計一室潛艇科科長,接通知說北京有工作任務,請他跑一趟。報到那一刻,黃旭華才知道,要參與新中國核潛艇研制。
美國、蘇聯先后有核潛艇下水,為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中央決定組建造船技術研究室。黃旭華有過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因此被選中。因為核潛艇的研制在任何國家都是高度機密,所以領導提出要求,嚴守國家機密,甘當無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單位和任務;準備干一輩子,就算犯錯誤了,也只能留在單位打掃衛生。
為了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富強而奉獻!黃旭華熱血沸騰,立即決定留在北京。彼時,29人組成的造船技術研究室,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就此,黃旭華跟大家一起隱姓埋名,開始與妻女長達4年的分居生活。
研究開始不久,蘇聯宣布撤回援華專家。毛澤東主席下令:“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在位于武漢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辦公大樓里,毛澤東主席的誓言刻于墻壁之上。正是這句話,堅定了黃旭華的人生走向。“那個地方一年刮兩次七級大風,一次刮半年。”黃旭華回憶說。惡劣的自然條件還不算,沒人、沒錢、沒資料、沒技術,最大的困難是大家不知道核潛艇的樣子。他和同事們只能“大海撈針”——從國外報刊中搜羅有關核潛艇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一個核潛艇的輪廓。
恰好,有研究人員從國外帶回了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兒童模型玩具。大家把玩具反復拆裝,發現這些密密麻麻的設備,和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象構思出的圖紙基本一樣。“我當時就想,核潛艇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嘛!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創新出來的,并不神秘。”黃旭華說。
創新建設市場管理模式。確定了5家工程建設領域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建設試點單位。委屬72家市場主體在全國水利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建立了信用檔案。完成了黃河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標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工作。
資料難找,數據計算也是難題——他們只能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核潛艇上的大量數據。那些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部件配重,他們只能靠一臺磅秤一個個零件稱。為保證計算準確,科研人員分為兩三組分別計算,結果不同就重來,直到得出一致數據。
反復進行了各種試驗后,終于建造了一艘25米長的模型小艇,只容一人進去操縱。模型艇在北海走了一段時間,大家普遍認為,“這條艇比常規艇好操作。”這讓黃旭華信心大增,他毅然敲定核動力水滴型潛艇。“這就像部隊行軍,已經有偵察兵探出一條準確道路,再沒有必要去走彎路。”
1961年11月,黃旭華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總工程師。1962年底,妻子李世英調到北京,一家人終于團聚。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斗序列。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我們的核潛艇沒有一件設備、儀表、原料來自國外,艇體的每一部分都是國產。”黃旭華自豪地說。
1988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首次進行深潛試驗,那是中國核潛艇發展歷程上的“史詩級時刻”——由于北方水淺,中國核潛艇在問世18年后,才到南海開始這項試驗。有了第一次深潛,中國核潛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過程。
當時,美國“長尾鯊”深潛試驗的失敗引起了乘試人員的情緒波動。對參試人員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心理考驗。黃旭華為了穩定人心,增強參試人員信心、減小壓力,這位64歲的總設計師做出驚人決定:親自隨核潛艇下潛,親自參與這次重要而危險的試驗。黃旭華說:“我不是充英雄好漢,要跟大家一起去犧牲,而是確保人、艇安全。”
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核潛艇不斷向極限深度下潛。海水擠壓著艇體,艙內不時發出“咔嗒、咔嗒”的巨大聲響,直往參試人員的耳朵里鉆。


時任深潛隊隊長的尤慶文回憶當時情景,“每一秒都驚心動魄”。尤慶文抱著錄音機錄下艙室發出的聲音和下潛指令。黃旭華全神貫注地記錄和測量著各種數據。
同年,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報復力量的國家。
從1957年到1987年,黃旭華與老家親人神秘“失聯”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鄉親人多次寫信詢問,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親去世,他沒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沒有回家。
與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妻子李世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漫長歲月里,李世英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用成全來守候。
300多斤的煤球送到樓下了,李世英和大女兒黃燕妮,一簸箕、一簸箕,往三樓搬。二女兒出生了,島上生活困難,李世英忍痛將孩子送到上海外婆家。地震來了,李世英抱著剛出生的三女兒黃峻,拉著大女兒往外面跑……勞累,沮喪,無數次沖擊李世英心頭。她從不埋怨,從未落淚。
1987年,在老家的黃母收到了一本黃旭華寄來的上海《文匯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長篇報告文學,詳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黃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文章并未提及具體名字,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黃母這才恍然大悟。
這位93歲高齡的老人沒想到,30年沒回家、被兄弟姐妹們埋怨“不孝”的兒子,原來在為國家做大事。她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訴他們:“三哥(黃旭華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黃旭華在遠方得知后哭著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繼續核潛艇事業的動力。”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順道探視老母,母親與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30年后再相見,64歲的黃旭華已雙鬢斑白。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發,依舊鐵馬冰河。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這是2014年在央視一檔節目中,詞作家閻肅為黃旭華寫的詞。黃旭華從不諱言“愛”字:“我愛我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我很愛她們。”他頓了頓說,“但我更愛核潛艇,更愛國家。黨把研制核潛艇的任務交給我,讓我有機會實現夢想,兌現入黨時的誓言,我就要為黨和國家流盡最后一滴血!”
如今的黃旭華已96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氣宇軒昂。仍然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為年輕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勁,還經常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到校園、科研院所做講座,為了國家和地方的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奔走操勞,發揮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