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年秋,為實現報效祖國理想的郁達夫從日本回國,參加北洋政府組織的外交官考試。
9月的北京,秋高氣爽。郁達夫全力以赴投入到緊張的備考迎戰中。9月26日,他參加了選拔外交官的考試,然而,精通多國語言的郁達夫竟然榜上無名。本來躊躇滿志的他有些失落,在日記中憤慨地寫道:“庸人之碌碌者反登臺省;品學兼優者被黜而亡!世事如斯,余亦安能得志乎!余聞此次之失敗因試前無人為之關說之故。夫考試而必欲人之關說,是無人關說之應試者無可為力矣!取士之謂何?”當時北洋政府的腐敗可見一斑。
在哥哥郁曼陀的鼓勵下,郁達夫決心再備戰10月份的文官高等考試。21日這一天,他心情異常激動,在日記中寫道:“今日為高等文官考試之第一日,余起床時,剛三點半,微月一痕,濃霜滿地,進東華門時口占一絕云。”對于這次機會,郁達夫志在必得。在考場上,他文思泉涌,思路敏捷,把所學知識都傾注在試卷上。他滿懷信心地交了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這一次他又名落孫山。
這一結果,讓郁達夫瞠目結舌。據知情人透露,在考試之前,那些有權有勢的考生早已給主考官送去重禮,疏通好了“關節”,榜上有名者都是早已內定好的,所謂的“考試”,只不過是走走過場,掩人耳目而已。接著,這一丑聞就見諸京城報端。(摘自《團結報》,文/鄭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