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菲
探訪過那么多的河流,最讓我震動的,是新墻河。
岳州有兩大河:汨羅江和新墻河。這是兩條光耀千秋的河——汨羅江是一條詩歌河,而新墻河,卻是一條英雄河。
在尚未見到這條河流前,我已經(jīng)聽說過它的英名,熟知它的事跡。
1938年11月,岳陽淪陷,日軍占領(lǐng)了新墻河以北地區(qū)。日軍為打通華中與華南通道,妄圖從南北方向會師長沙。從岳陽方向進攻長沙,中間須跨越四條河流:新墻河、汨羅江、撈刀河和瀏陽河。
新墻河成為阻擋日軍南下第一道屏障,中日在此都投入重兵攻防。1939年9月至1944年5月,日軍一次次強渡新墻河,發(fā)動對長沙的進攻。無數(shù)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在新墻河畔鑄就了侵略者無法攻破的防線。
新墻河三戰(zhàn)三捷,是偉大的勝利,更是慷慨悲壯的英雄贊歌。多少好兒郎在這片熱土灑下了他們的熱血!多少家庭失去了他們的父親、丈夫和愛子!然而,“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我湖湘兒女,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血戰(zhàn)到底。
我懷著肅穆和敬仰的心情走向這條河。我沒有想到,它這樣消瘦,這樣憔悴。水只有那么淺淺的一握,水面不見船只,河岸少見樹木。在河畔遇到當?shù)氐睦先耍钠疬@條河,老人告訴我,新墻河最寬處不過100米,最深處大約7米,到了冬天,有的地方只有1米深。老人說:“姑娘啊,河是有腳的,新墻河呀,快要走到地面來了。”望著眼前的新墻河和老人滄桑的臉,我唯有惆悵。
老人說,到了新墻河,就應(yīng)該去看看王公嶺。他將我領(lǐng)到新墻河南岸附近的一座小山。這里的“王公”非“王公貴族”之“王公”,而是指一位名為王超奎的營長。1941年12月,日軍發(fā)動第三次湘北會戰(zhàn),阿南惟幾指揮著12萬日寇強渡新墻河。王超奎率部在新墻河畔相公嶺堅守陣地,誓死不轉(zhuǎn)移。激戰(zhàn)三晝夜,全營500余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所以,“相公嶺”變成了“王公嶺”。

我后來在網(wǎng)上搜索“王超奎”,找到一張他的照片,這個戰(zhàn)死時只有34歲的年輕人,一身戎裝,清瘦而挺拔。在那場戰(zhàn)爭中,多少這樣的年輕人慷慨赴死!多少年歲月滄桑,如今的王公嶺已經(jīng)長滿了草,青草間近一人高的戰(zhàn)壕清晰可辨。我俯下身去,恍惚聞到草木上還有血的氣息。
遺憾的是沒能見到一位叫何愛均的老人。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過采訪這位老人的報道。這位80多歲的老人是岳陽縣新墻鎮(zhèn)的村民。1941年日軍在新墻河北岸駐扎時,他還只有七八歲,和小伙伴王東輝在河堤上巡邏,聽到河對岸有叮叮咚咚的聲音,原來是日軍在打木樁,搭浮橋!他們飛快地跑回去報信,一場激戰(zhàn)很快打響了。我在河岸行走,想象著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兩個孩子深夜巡邏放哨,與世界上最兇殘的侵略者只隔著一條河,不禁熱淚盈眶。
天上白云蒼狗,眼前的新墻河緩緩流淌,似乎硝煙和戰(zhàn)火都已經(jīng)走遠。但不管時光如何流逝,英雄不會被遺忘,歷史終將被銘記,中華兒女的熱血,不會冷卻,湖湘子弟的英魂,永遠不朽。岳陽縣博物館新墻河抗戰(zhàn)史實陳列館中,抗戰(zhàn)遺物、抗戰(zhàn)遺址圖片、收集了100多個抗戰(zhàn)故事的《新墻河抗戰(zhàn)民間見證》,就銘記著那一段血與火的歷史。
清光緒《巴陵縣志》載:“新墻河、南津港能行千石巨艦。”“能行千石巨艦”在今天或許是奢望了,祈愿新墻河綠水長流,永遠浸潤和慰藉著這片英魂安息的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