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陳慶良,姜楠,趙豐
天津市胸科醫院心臟外科,天津300222
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Stanford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AAD)發病急驟、病死率高[1]。目前常規采取深低溫停循環(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下,行全弓置換+降主動脈支架植入術,中遠期療效確切[2]。近年隨著診斷和外科技術的進步,老年主動脈夾層患者逐年增多,但是高齡患者因體質較差、合并癥多,對DHCA耐受力下降,致使術后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倍增[3]。近年來,多中心采用中度低溫停循環(Moderate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MHCA)下手術治療AAD,減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4],但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尚無確切資料證實其安全性。該中心自2017年8月—2019年2月,行中度低溫停循環手術治療老年(年齡≥60歲)AAD患者4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全組老年AAD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32例(69.6%),年齡60~71歲,平均(64.53±3.84)歲;女性14例(30.4%),年齡60~70歲,平均(65.36±3.37)歲。該組患者皆為急性發病,并在3 d內行手術治療。其中合并高血壓38例,糖尿病2例,馬凡綜合征1例,心包填塞2例,腎病綜合征1例,陳舊性腦梗塞或腦出血史3例。所有患者均通過主動脈CT血管造影術(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心臟彩超心動圖明確診斷、病變范圍,以及是否累及冠脈。見表1。

表1患者基本資料Table 1 Basi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patients
1.2.1 手術方式 該組病例皆采用靜吸復合麻醉,前正中切口,肝素化,經股動脈及上下腔插管建立體外循環,置入左房管。32℃阻斷并切開主動脈,清理血栓,連續褥式縫合消滅近端假腔,置入人工血管,鼻咽溫降至28℃,阻斷頭臂血管,停循環。左頸總動脈和無名動脈順行腦灌注,術中覆膜內支架置入降主動脈,連續縫合四分支人工血管和降主動脈近端,四分支人工血管近心端和升主動脈人工血管吻合后復跳,人工血管分支分別與左鎖骨下、左頸總和頭臂干動脈進行吻合。升主動脈持續引流,待生命體征平穩,減流量至停止體外循環,完成手術。根據主動脈根部受累情況決定是否同期行其他手術。見表2。
1.2.2 研究終點及相關定義 該研究將術后院內死亡、暫時性神經系統損傷、術后腦卒中/腦出血、術后CRRT治療均納入終點事件。術后院內死亡定義是術后住院期間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暫時性神經系統損傷定義是術后發生的肢體活動障礙,CT結果示無明確腦實質病變,經對癥治療后肢體功能可逐步恢復。術后腦卒中/腦出血指CT顯示明確腦實質病變。術后CRRT治療指術后因為無尿、少尿、肌酐升高、高鉀血癥持續不能緩解或液體負荷量過多等原因導致的CRRT治療。

表2手術程序Table 2 Description of the surgical strategy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指標均用(±s)表示。術前和術中的單變量均被收集,進行術后終點事件發生率的單危險因素分析,P<0.1可納入多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Kaplan-Meier分析術后患者生存率。
該研究2例患者術后院內死亡,病死率為4.35%。其中1例術后心肺功能未改善,因急性心衰死亡;另1例患者術后持續低氧,心功能差,行ECMO治療,3 d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該組患者平均機械通氣時間為(103±136)h,ICU停留時間為(202±177)h,平均住院天數(15±9)d,見表3。隨訪期間患者生存情況Kaplan-Meier分析,見圖1。

圖1患者生存情況Kaplan-Meier分析Fig.1 Kaplan-Meier analysis of patients'survival
術后出現并發癥共15例 (32.61%),治 愈13例(28.26%)。術后行CRRT患者6例(13.04%),其中術后無尿但未達到急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患者5例,術后肌酐持續升高達到急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患者1例,6例患者經治療后腎功能逐漸好轉并恢復,見表3。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谷 草 轉 氨 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多在術后1 d升高,術后2 d達到峰值,后逐漸下降;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在術后1 d達到峰值后下降,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肝功能指標在術后1周恢復正常。見圖2。
暫時性神經系統損傷患者7例(15.22%),大部分患者表現為單側肢體肌無力,CT結果示無明確腦實質病變,后經腦脊液引流、肢體康復等對癥治療,逐漸恢復肢體功能并出院;術后意識障礙患者3例(6.52%),經頭部CT掃描診斷為腦梗塞2例,腦出血1例,后經脫水、營養腦神經、改善腦供血等治療恢復意識并出院患者2例,1例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見表3。
經改善腦供血等治療恢復意識并出院患者2例,1例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見表3。

表3患者術后一般情況Table 3 Postoperative results of patients
由于該研究樣本量較少,因此將術后院內死亡、暫時性神經系統損傷、術后腦卒中/腦出血、術后CRRT治療均納入終點事件,進行邏輯回歸分析,發現CPB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停循環時間對術后終點事件均無影響,而術中停循環溫度是終點事件的保護性因素。見表4。

表4術后終點事件發生率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postoperative outcome events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和高血壓發生率的普遍增高,老年主動脈夾層患者逐年增加。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發病兇險,致死率高,急診手術是其治療的主要方法,但是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癥較多,各器官機能衰退,對深低溫停循環的耐受性降低[5]。在早期的對老年夾層患者手術治療的多數相關臨床試驗結論發現,手術治療AAD的院內病死率大多在40%~80%[6],因此得出結論,80歲以上老年AAD患者不宜行手術治療[7]。但是近年來,手術的成功率越來越高,術后病死率也越來越低,以年齡作為獨立危險因素預測AAD患者術后病死率也受到質疑[8]。這主要得益于DHCA聯合uSACP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效保護,并減少術后臟器缺血再灌注損傷[3]。
該中心選取60歲以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院內病死率為4.35%,與文獻報道的結論相似。目前大部分文獻報道的院內病死率下降,很大程度依賴于手術術式的簡化,手術大多采取升主動脈置換,涉及弓部病例僅行半弓或部分弓置換,鮮有全弓置換。但是近年研究發現,僅行半弓置換患者,隨著時間推移,其遠端主動脈擴張甚至形成動脈瘤,仍需要再次手術。10年內再次手術率為15%~60%,且二次手術難度更大[9]。因此目前該中心采取更為積極的手術策略,對于破口位于弓部合并累及降主動脈遠端的A型夾層,或破口位于升主動脈,但弓部和頭臂血管嚴重受累患者,目前多采用升主動脈置換+全弓置換+降主動脈支架植入術。手術創傷大,時間相對延長,老年患者肺功能儲備較差,術后低氧血癥發生率較一般患者高,因此呼吸機應用時間和住院時間相對延長。

圖2患者術后肝功能變化情況Fig.2 Postoperative changes of patients'hepatic function
同時,隨著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在合理的uSACP流量和壓力下,DHCA的必要性逐漸受到質疑。Tian等總結1 783例AAD手術,發現MHCA組術后腦卒中發生率顯著低于DHCA組[10];Kamiya等[11]研究發現,MHCA組炎癥反應較DHCA組顯著減輕,Qing等[12]以家豬為動物模型,通過血清和組織學分別檢測MHCA組和DHCA組炎癥反應,也得到類似結論。目前國內外研究結果,MHCA術后TND發生率從1.5%~23%不等,多集中在4%~10%[13-15]。該研究選擇停循環溫度在(27.6±2.8)℃,腦灌注時間為(36±17)min,術后TND發生率為15.21%,較一般水平略高,考慮老年患者對腦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減退[16],恢復較慢,術后易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因此,對于老年患者MHCA下適合的腦灌注流量確定還需進一步研究。大量研究也發現,DHCA是術后出血并二次開胸的獨立危險因素[17]。主要是由于DHCA復溫時間過長,導致CPB時間延長,不僅加重全身炎癥反應,更使血液成分嚴重破壞,加重出凝血機制紊亂,進一步增加病死率[18]。該研究應用MHCA有效縮短了CPB時間,減少術后出血,患者平均術后引流量為(1 883±1 143)mL,不但少于應用DHCA相關研究報道的結果,也少于同類MHCA相關研究結果;同時,術中輸紅細胞(1.8±3.1)個單位、血小板(2.2±4.6)個單位、血漿(538±482)mL,術中使用血制品的標準差均大于或接近均數。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是該中心近年A型夾層手術中引進了富血小板血漿技術。于術前抽取患者靜脈血,并分離得到富血小板血漿約600~800 mL于術中回輸,結合術中自體血回收技術,補充血容量,并起到止血效果,較先前手術相比,有效減少術中用血,目前手術基本可以做到術中不用任何血制品,同時術后出血也進一步減少。
然而也有研究認為,中低溫停循環并不能對內臟器官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Khaladj等[19]研究發現停循環60 min以上,深低溫(20℃)較中低溫(30℃)更能有效保護內臟器官;另一項實驗性研究也發現,主動脈阻斷時間大于90 min,28℃的中心溫度不能有效保護內臟器官[20]。老年人術前多有合并癥,內臟器官功能儲備較差,術后易出現腹腔臟器急性衰竭。但是該研究發現,溫度并非是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相反,通過邏輯回歸分析發現溫度是患者術后終點事件的保護因素,隨著溫度提高,終點事件發生率下降。在MHCA條件下,即使老年患者,術后需行CRRT治療發生率也僅為13.04%,肝功能各項指標無論是達峰時間、峰值,還是恢復時間與同類文獻報道結果相近,因此MHCA應用于老年患者,可以對內臟器官起到保護作用。
該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該研究為單中心試驗,手術年份、手術醫師的技術水平、手術方式的改善和經驗對手術預后影響很大。其次,老年A型夾層患者樣本量小,無法避免二型錯誤可能導致的偏倚,應進一步擴大回顧研究的樣本量,減小此類偏倚。第三,該研究未將術后的生存質量和功能恢復指標納入研究,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此類指標對手術效果的影響較大,還應進一步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老年A型夾層患者行全弓置換過程中應用MHCA是安全有效的。該方法不會增加術后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還可以避免DHCA造成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