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章
汶上縣人民醫院胸外科,山東汶上272501
從解剖學位置角度展開分析,食管是連接人體咽部和胃部的消化管組織結構[1]。最近若干年間,伴隨著我國民眾基本生活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日常飲食行為習慣的持續變化,食管癌發病率正在呈現出持續提升變化趨勢,且有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30萬例食管癌患者發生臨床死亡,且不同國家民眾在食管癌發病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2]。外科手術切除是臨床中針對食管癌患者展開治療的基本方法,合理選擇實際運用的手術治療操作方式,能支持患者在臨床中取得良好治療結果[3]。該文以該院2018年4月—2019年9月期間收治的104例食管癌患者為對象,針對部分患者開展了胸腔鏡食管癌切除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104例食管癌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52例。參照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齡介于41~67歲,平均(58.42±6.11)歲。研究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齡介于40~66歲,平均(58.75±5.94)歲。研究組與參照組在性別以及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入選患者均滿足食管癌的臨床診斷標準,自愿參與調查,完整調查方案已經通過該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兩組的手術持續時間指標、術中出血量指標、淋巴結清掃數量指標、術后引流量指標以及住院持續時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dexes of duration of operation,indexes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ndexes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indexes of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and indexes of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s)

表1兩組的手術持續時間指標、術中出血量指標、淋巴結清掃數量指標、術后引流量指標以及住院持續時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dexes of duration of operation,indexes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ndexes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indexes of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and indexes of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s)
組別研究組(n=52)參照組(n=52)t值P值手術持續時間指標(min)145.37±11.25 162.70±10.10 8.266<0.05術中出血量指標(mL)150.60±10.39 190.31±9.60 20.243<0.05淋巴結清掃數量指標(個)11.94±0.45 12.02±0.40 5.958<0.05術后引流量指標(mL)260.44±532.10 781.63±723.25 4.186<0.05住院持續時間指標(d)13.21±1.53 17.67±2.60 10.661<0.05
表2兩組接受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兩組接受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研究組(n=52)參照組(n=52)t值P值肺活量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96.43±10.27 96.45±10.33 0.010>0.05 84.31±8.36 68.71±7.92 9.769<0.05用力肺活量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96.84±9.62 96.89±9.67 1.248>0.05 79.35±7.71 62.14±5.73 12.919<0.05第1秒用力呼氣量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91.76±15.61 91.81±15.70 0.016>0.05 75.39±12.62 64.39±11.47 4.651<0.05每分鐘最大通氣量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87.76±10.43 87.80±10.49 0.019>0.05 69.92±7.49 56.54±6.81 9.531<0.05
為參照組行開放式食管癌切除手術,針對研究組實施胸腔鏡食管癌切除手術,要嚴格遵照臨床規程完成患者的手術治療干預過程。
對比兩組的手術持續時間指標、術中出血量指標、淋巴結清掃數量指標、術后引流量指標、住院持續時間指標,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肺活量指標、用力肺活量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量指標,以及每分鐘最大通氣量指標)。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手術持續時間指標、術中出血量指標、淋巴結清掃數量指標、術后引流量指標,以及住院持續時間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研究組的肺活量指標、用力肺活量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量指標,以及每分鐘最大通氣量指標均與參照組大致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肺活量指標、用力肺活量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量指標,以及每分鐘最大通氣量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最近幾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食管癌疾病在我國民眾中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現出快速提升變化趨勢,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和破壞[4]。
食管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吸煙因素、飲酒因素,以及不良飲食行為習慣因素與食管癌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5]。
在中國食管癌患者群體中,絕大多數為鱗癌,患者在病程早期階段通常會感受到食物吞咽過程異物感,且食物吞咽不順,而在患者出現進行性食物吞咽困難癥狀條件下,患者大多已經到達臨床病程發展的中晚期階段[6]。
臨床研究文獻顯示[7],選擇運用開放式手術技術為食管癌患者展開治療,患者通常會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生較為嚴重的身體創傷問題,且術后較難恢復良好狀態,由于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胸廓組織被切開,患者的呼吸道組織并發癥發生率長期處在較高水平,誘導患者的5年生存率測算值僅達到31.20%。
而選擇運用胸腔鏡食管癌切除手術技術,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圍術期疼痛癥狀劇烈程度,加速患者的術后治療恢復過程,降低患者發生各類術后并發癥的可能性。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的手術持續時間指標(145.37±11.25)min低于參照組(162.70±10.10)min(P<0.05),上述數據測算結果,與我國學者肖計文等人[8]報告的研究數據高度近似,具備充足臨床參考與推廣價值。
該項調查中獲取的結果顯示,為食管癌患者開展胸腔鏡食管癌切除手術治療,能獲取較好效果,優化改良患者的各項基礎臨床指標,值得引起廣泛關注并加以推廣運用。
在腫瘤科臨床實踐過程中,針對食管癌患者實施胸腔鏡食管癌切除手術,與為其實施開放式食管癌切除手術相對照,能獲取較好效果,優化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值得臨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