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盧文珊,謝遜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深圳518103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其在臨床多個領域中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腹橫肌平面阻滯是目前一種新穎的區域麻醉技術,是進行體表標注定位,然后于腹內斜肌、腹橫肌之間的神經血管層將局麻藥物注入,從而獲得阻滯神經作用的一種方式[1-2]。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提高,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在腹部手術后多用于鎮痛,且效果理想[3]。為進一步研究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對應激反應以及鎮痛效果的影響,該文選取2018年1—12月,就到該院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84例患者開展分析,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84例患者以隨機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2例。參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 齡25~72歲,平均 年 齡(32.36±3.16)歲。實驗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32.38±3.17)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對該次研究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且所選病例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②不存在精神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在納入研究之前,使用過會影響神經功能的藥物者。
麻醉方式:在進入手術室之前將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20031037)0.06 mg/kg肌注,進入手術室之后開放外周靜脈并建立靜脈通道,并對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完成去氮給氧之后,靜注芬太尼(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2076)2μg/kg、丙泊酚 (國藥準字H200 40079)2 mg/kg、順苯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0.15 mg/kg誘導,術中以丙泊酚以4~8 mg/(kg·h)微量泵持續輸注,瑞芬太尼以0.1~0.2μg/(kg·min)微量泵持續輸注,根據麻醉情況調整泵入劑量。
鎮痛方法:麻醉后手術開始前實驗組保持仰臥位,并于胸前位置放置雙手,使用便攜式超聲儀對側腹壁進行掃描,完成局部消毒鋪巾之后幫助定位,在靠近腹中線一側位置處平面內進針,進入到神經血管層,然后注入0.4%羅哌卡因,左右兩側各20 mL。參照組則是在關閉手術切口之前將0.25%的羅哌卡因每個切口注入2 mL,行浸潤麻醉。
術后均行靜脈自控鎮痛干預,配方:0.4 mg芬太尼、400 mg曲馬多、2.5 mg氟哌利多與生理鹽水混合稀釋成100 mL混合液并以2 mL/h的輸注速率進行輸注。
觀察統計術后應激反應以及鎮痛效果,并予以對比分析。
術后應激反應:CRP(C反應蛋白)、皮質醇。
鎮痛效果:選擇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判定,分值范圍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
術前,組間對比CRP、皮質醇指標水平(P>0.05);術后12 h時,實驗組CRP、皮質醇指標水平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兩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wo groups(±s)
組別CRP(mg/L)術前 術后12 h皮質醇(nmol/L)術前 術后12 h實驗組(n=42)參照組(n=42)t值P值5.32±1.65 5.35±1.67 0.083 0.934 24.43±10.23 43.23±10.09 8.479 0.000 286.23±55.03 286.25±55.05 0.002 0.999 385.23±46.23 459.33±47.02 7.283 0.000
術后0 h,組間對比VAS評分(P>0.05),術后4 h、術后8 h時,組間對比VAS評分結果顯示實驗組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鎮痛效果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nalgesic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s[(±s),points]

表2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鎮痛效果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nalgesic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s[(±s),points]
組別 術后0 h 術后4 h 術后8 h實驗組(n=42)參照組(n=42)t值P值1.89±0.59 1.91±0.58 0.157 0.876 1.87±0.58 3.22±1.01 7.512 0.000 1.98±0.68 3.11±1.04 5.894 0.000
隨著近年來醫學多方面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在麻醉方面也更加注重如何降低對機體等造成的損傷以及不良反應等[4]。如果手術所帶來的傷害性刺激較大,很可能會導致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并影響預后[5]。所以,如何有效抑制圍術期應激反應是麻醉的重點。對于機體而言,疼痛是遇到傷害性刺激而出現的一種應激反應,切口疼痛會對正常呼吸產生影響,并影響活動情況,從而不利于恢復[6-7]。
闌尾手術切口是導致疼痛的主要來源,腹橫肌平面阻滯屬于局部麻醉技術,其將神經阻滯技術、影像科學技術進行了有效結合,首先進行定位,便于將麻醉藥物更加準確地于腹橫肌、腹內斜肌之間注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所帶來的腹部切口疼痛感較輕微,神經阻滯效果理想[8]。該研究結果顯示,術后4 h、術后8 h時,組間對比VAS評分分別為(1.87±0.58)分、(1.98±0.68)分,結果顯示實驗組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這與高瑞等學者[9]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干預后,組間對比VAS評分在術后4 h和8 h的評分分別為(1.79±0.62)分、(2.01±0.55)分,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提示對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干預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干預時,其優點是能進行準確定位,避免出現穿刺深度把握不準確現象,如過淺會出現阻滯失敗,過深會出現誤傷現象等[10-14]。因此,對此類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干預能夠獲得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干預的效果理想,能夠有效鎮痛,并降低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