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劉建華,陳愛輝
梅州市人民醫院胸腹放療科,廣東梅州514031
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類型之一,乳腺癌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患者早期接受規范治療則最終絕大多數患者的生存時間可達5年以上?,F如今,乳腺癌的根治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屬于唯一根治方法,傳統手術方式主要為乳腺癌切除術,雖然具備一定治療效果,但手術創傷較大,對女性外在美觀性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給患者心理造成了嚴重負擔。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保乳術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隨著微創外科相關技術在保乳術中的應用,則進一步提升了保乳術的治療效果,最為常見的微創技術為乳腔鏡,顯著減輕了手術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害,同時可實現與傳統根治術相同的治療效果[1]。然而,在實施保乳術治療后,往往需輔助應用放療,調強放療屬于保乳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標準方法,能夠降低局部腫瘤的復發,且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2]。該文于2016年11月—2018年12月期間從該院選取乳腺癌患者共計60例作為研究樣本,分析X線調強放療對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和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研究資料共選擇乳腺癌患者共計60例作為研究樣本,入組患者年齡在29~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10)歲;所有患者腫塊均為單發腫塊,且腫塊邊緣距離乳暈>2 cm,手術方法均為保乳根治手術。入組患者中腫塊位于左乳者27例,右乳者33例。AJCC第7版分期:I期35例,IIA期17例,IIB期5例,III期3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所有入組患者均行X線調強放療:平臥位,運用鉛絲標記后模擬掃描乳腺瘢痕和乳腺邊界,此后將圖像通過局域網進行上傳至Pinnacle工作站,從而獲知靶區與危及器官,采用6MVX線實施全乳腺照射,劑量與瘤床補量分別為50 Gy/25次和10 Gy/25次。實施放射治療后激素受體為陽性的患者均實施內分泌治療。
以治療效果和免疫功能為組間評價指標。治療效果評價包含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靶區及相關器官放射線受量差。其中皮膚放射反應這一不良反應以SOMA標準作為評價參考,可分為Ⅰ級、Ⅱ級以及Ⅲ級,肺損傷這一不良反應以RTOG標準作為評價參考,可分為Ⅰ級、Ⅱ級以及Ⅲ級。靶區及相關器官放射線受量差異運用PTV劑量體積和劑量分布圖展開評估,處方劑量為50 Gy,IMRT的靶區劑量95%、105%、110%以上的相應劑量線包圍的體積百分比分別以V95%、V105%、V110%進行表示[3]。
免疫功能評價指標包含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
數據錄入Excel,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相應的治療措施后,有24例(40%)患者出現皮膚反應,包含21例Ⅰ級與3例Ⅱ級,有6例(10%)患者出現肺損傷,均為Ⅰ級。
靶區V95%劑量線均值為(97.7±1.7)%,V105%劑量線均值為(12.8±4.3)%,V110%劑量線均值為(3.3±2.8)%。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60例入組患者中性粒細胞、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數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放療前后免疫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比較[(±s),×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various indexes of 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radiotherapy[(±s),×109/L]

表1放療前后免疫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比較[(±s),×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various indexes of 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radiotherapy[(±s),×109/L]
階段 中性粒細胞 白細胞 淋巴細胞放療前(n=60)放療后(n=60)t值P值6.04±2.74 4.43±1.87 3.759<0.05 3.82±2.55 3.09±1.77 2.002<0.05 1.54±0.54 0.74±0.26 10.339<0.05
在世界范圍內,乳腺癌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常見多發惡性腫瘤類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且對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4]。在我國,受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與經濟快速導致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影響,乳腺癌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F如今,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且屬于根治乳腺癌的唯一方法,傳統手術方式因為需完全切除乳房,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均給患者造成嚴重負擔,而隨著微創手術方式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乳腺癌根治術中運用微創技術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以乳腺保乳術最為常見,其優點主要可體現為影響女性身體外觀程度較小,患者心理上易承受[5]。在實施保乳手術后,往往需輔助放療以降低病情復發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6]。
該次研究將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數作為觀察指標,此類能夠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做出有效反映,一般情況下,乳腺癌患者經放療后,骨髓增生功能會受到抑制,致使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減少,降低機體抵抗力,該次研究結果亦顯示,與放療前比較,放療后60例入組患者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數均明顯降低(P<0.05)。另外該次研究還發現,與放療前比較,放療后60例入組患者淋巴細胞數均明顯降低(P<0.05)。淋巴細胞可分為為CD8+、CD4+細胞,在抑制腫瘤發展、抗感染等反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放療過程中在對腫瘤細胞進行滅殺的同時,同時也會導致正常組織細胞受到殺傷,尤其是生長發育較為旺盛的淋巴組織與血液組織細胞,所以在放療后會導致淋巴細胞的下降。此外該文研究發現,經X線調強放療后,60例入組患者共發生皮膚損傷與肺損傷30例,其中肺損傷6例,占比10%,皮膚損傷24例,占比40%,靶區V95%劑量線均值為(97.7±1.7)%,V105%劑量線均值為(12.8±4.3)%,V110%劑量線均值為(3.3±2.8)%,均符合學者推薦標準。梁嬋[1]在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用于乳腺癌保乳術后效果比較一文中顯示,通過比較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在乳腺癌保乳術后的效果中得出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該文數據相似,觀察組的皮膚反應發生率50.0%、肺損傷率9.4%,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84.4%、34.4%。X線強調放療治療效果顯著,但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分析結果可知:X線強調放療具有以下優勢:屬于一種在傳統放療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放療措施,不僅具備較高的覆蓋率,而且可有效提升靶區劑量均勻程度,減少了危及器官照射劑量與照射體積,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7-8]。換言之,X線強調放療具有較高的放療精確度,其靶區性狀與三維方向和射野形狀相統一,不僅能夠調控靶區中的強度,而且可促使靶區中的劑量均勻分布,有效應對了傳統放療所存在設野困難、劑量分布不均等問題,尤其在病灶部位較深、形狀不規則以及與周圍重要組織器官存在緊密聯系的患者中較為適用[9-10]。
綜上所述,于保乳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實施X線調強放療的臨床效果顯著,雖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但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具備臨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