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麗,江玉平,安妮
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廣東深圳518112
小兒哮喘多是由呼吸道感染或過敏引起的一種兒科常見慢性呼吸道炎癥疾病,包括呼吸道上皮細胞、中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2],疾病會對患兒的正常生活及成長發育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糖皮質激素是長期以來小兒哮喘的常用治療手段,部分患兒的臨床癥狀可被抑制,但依舊有部分患兒無法取得突破性的治療效果。為探尋小兒哮喘更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將以2016年12月—2018年9月科室治療的80例患兒進行分組研究,探討糖皮質激素和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整體作用,現報道如下。
將科室治療的80例小兒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訂的小兒哮喘的診斷標準;以對比研究為基礎根據治療方法將對象分為觀察組(n=40)男24例、女16例,年齡4~11歲,平均年齡(7.1±2.2)歲;對照組(n=40)男23例、女17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6±2.4)歲。兩組患兒無糖皮質激素或β2受體激動劑禁忌證。統計學軟件比較兩組患兒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且所選病例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家屬均知情同意。
兩組患兒就診后若發現細菌感染,則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觀察組行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方法:使用糖皮質激素聯合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該治療方法2次/d,以持續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患兒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方法:使用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該治療方法2次/d,以持續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
1.3.1 療效評價標準 患兒臨床療效分為3個級別: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偶然發作,且疾病發作時患兒不須借助藥物癥狀便能緩解;②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但哮喘發作時患兒仍須借助藥物;③無效,不符合上述兩項標準之一。
1.3.2 肺功能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PEFR(用力呼氣流量)。
1.3.3 癥狀評分 ①日間癥狀評分,患兒日間無哮喘發生記0分,間歇性輕微不適應記1分,中度哮喘癥狀且頻繁發作記2分,持續發作且影響生活記3分;②夜間癥狀評分,夜間未發生哮喘記0分,早醒癥狀或由于呼吸困難導致睡眠中斷記1分,夜間頻繁憋喘且睡眠間斷記2分,癥狀頻發無法睡眠記3分。
1.3.4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數據分析以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對應方法治療,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00%(38/40),高于對照組77.50%(31/4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治療后,FVC、FEV1、PEFR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后的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表2兩組治療后的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組別 FVC(L) FEV1(L) PEFR(L/s)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2.17±0.60 1.79±0.44 3.230 0.001 1.85±0.51 1.45±0.42 3.829 0.000 3.33±1.33 2.62±1.41 4.316 0.023
兩組治療后日間/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改善,組間比較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組別日間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夜間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76±0.51 1.79±0.62 0.236 0.813 0.76±0.33 1.23±0.49 5.031 0.000 1.52±0.49 1.53±0.56 0.084 0.932 0.69±0.21 1.17±0.35 7.437 0.000
觀察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分別出現咳嗽2例、發熱1例、胃腸道不適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4/40);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分別出現咳嗽1例、發熱1例、胃腸道不適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7.50%(3/40);觀察組不良反應率高于對照組,但兩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91,P=0.531)。
哮喘是兒科中高發的一類呼吸道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考慮與免疫、神經內分泌或遺傳因素等有關[3-4];疾病會對患者的肺功能及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破壞。目前臨床上針對小兒哮喘的治療主要有緩解性和控制性兩種藥物;當疾病進入急性發作期時,緩解性藥物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患兒的氣道痙攣,進而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控制性藥物主要是降低哮喘發作頻率減輕患兒的臨床癥狀[5]。糖皮質激素是臨床上使用率最高的控制哮喘藥物,對炎癥細胞的集聚和炎癥介質的生成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屬氣道抗炎藥物,可與哮喘患者細胞中的受體結合,從基因角度降低炎性因子的表達[6-7]。
但從臨床應用的情況來看,糖皮質激素對一系列物質的代謝和合成進行調節時,潛在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隨著哮喘治療進程的推進及藥物劑量的積累,哮喘患兒出現肌無力、低血鉀、浮腫和糖尿病的潛在風險較高,因此臨床多以吸入治療方法替代口服用藥[8]。研究中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糖皮質激素單獨用藥帶來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患兒在糖皮質激素的基礎上加入了β2受體激動劑;現代藥理研究顯示:β2受體激動劑可激活支氣管上皮細胞中的β2腎上腺素受體,進而激活腺苷酸環化酶達到穩定嗜酸性粒細胞的作用[9];相對于糖皮質激素單獨治療而言,加入β2受體激動劑解痙和抗炎效果進一步提升,兩種藥物的協同作用則體現在:β2受體激動劑的應用可有效提高平滑肌細胞β2受體反應性增強,進而保證糖皮質激素能夠更徹底進入患兒氣道,提高對炎性介質分泌的抑制作用,在解除平滑肌痙攣的同時緩解哮喘患兒的臨床癥狀。
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日間/夜間哮喘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FVC、FEV1、PEFR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00%(38/40),高于對照組77.50%(31/40)(P<0.05),這與吳玉麗等[10]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接受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的患兒,其治療有效率達96.94%,明顯優于單一糖皮質激素治療的臨床有效率80.10%,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提示糖皮質激素與β2受體激動劑聯合治療小兒哮喘可取得單一用藥更為顯著的臨床效果;另一方面,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文獻資料記載糖皮質激素與β2受體激動劑聯合于單獨使用糖皮質激素能夠更加徹底地抑制哮喘患兒的不良反應,經考慮或與研究選取的樣本數量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糖皮質激素與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治療小兒哮喘效果確切且安全性良好,可作為優先治療方案,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