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揚 黃向陽 王玉婷 陳 娟 樊揚名 楊冬妹
Ⅱ孔型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其發病率占全部先天性心臟病的10%~30%,且女性多見,自然愈合的概率很小,早診斷、早治療可使患者盡早受益[1]。以往的治療方法,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的傷害。目前,新興的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單純超聲引導的經皮ASD封堵術,是一項結合了內外科優勢的新方法[2]。本研究旨在討論實時三維經食管超聲心動圖(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3D-TEE)在無DSA下保證該手術順利實施的應用優勢。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外科接受經皮ASD封堵的患者1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16~70歲,平均(43.20±15.79)歲。ASD均為中央型。納入標準:①年齡≥16周歲的患者,且不合并其他需手術矯治的畸形;②缺損直徑<26 mm;③主動脈側可無殘緣,部分上腔靜脈側殘緣較短(但均≥5 mm),其余周邊均有殘緣,且≥5 mm;④缺損大小加上14 mm后小于房間隔總長;⑤不合并艾森曼格綜合征。所有患者均無經食管檢查禁忌證。
1.2 設備 超聲儀器采用西門子ACUSON SC20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備Z6Ms實時三維經食管容積成像探頭,以及Philips Epic 7c超聲診斷儀,配備X7-2t實時三維經食管探頭。封堵器采用Amplazter封堵器。
1.3 方法 患者手術前完善各項檢查,根據納入標準初步篩查出有封堵條件的患者,排除手術禁忌證。全麻后患者仰臥位行經食管超聲檢查,首先應用2D-TEE測量缺損大小及上、下腔靜脈側及主動脈側殘緣長度;隨后使用RT-3D-TEE的真容積模式及3D ZOOM模式獲得實時三維圖像,實時分析三維數據,測量缺損大小及上、下腔靜脈側及主動脈側殘緣長度。
手術開始后從術者建立輸送軌道開始,先使用2D模式觀察導絲入右房內的情況,注意掃查各個切面,再啟用實時三維真容積模式以及3D ZOOM模式,繼續監測導絲經過ASD入左房側的過程,確認導絲在左房內,沿導絲送入輸送鞘管至左房側后撤出導絲,再送入封堵器至鞘管內,指導術者釋放左側傘盤直至完全打開,回拉封堵器至其緊貼房間隔左房側,固定后釋放右房側傘盤直至完全打開。此過程中分別使用2D-TEE及RT-3D-TEE模式監測,留存圖像記錄導絲、鞘管的顯示情況,以及2種方法在釋放封堵器后,對封堵器形態的顯示情況。

所有患者術前均使用2D-TEE及RT-3D-TEE測量ASD大小及各殘緣的長度,兩者測量的ASD大小、下腔靜脈殘緣長度及主動脈側殘緣長度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RT-3D-TEE測量的上腔靜脈側殘緣長度結果較2D-TEE測量結果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全部患者均在RT-3D-TEE引導下行封堵術,RT-3D-TEE能實時立體的顯示導絲、輸送鞘管和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態,準確判斷其是否穿過房間隔到達左房側,同時清晰顯示封堵器在左房側的正面視圖,而應用2D-TEE則不能很好顯示,見圖1。術中超聲發現有3例患者的ASD靠近上腔靜脈側,殘緣<10 mm,而下腔靜脈側殘緣>20 mm,左側傘盤釋放后與房間隔角度垂直,回拉過程中其與房間隔貼合過程較難,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另外12例患者的手術時間。其中2例左房側傘盤始終無法順利貼合房間隔,改行經胸小切口ASD封堵術,手術順利。術后即刻分別應用2D-TEE及RT-3D-TEE顯示封堵器形態,2D-TEE僅能顯示單平面的封堵器形態,RT-3D-TEE能顯示封堵器完全展開后的正面視圖,見圖2。所有患者術后均無殘余分流。

表1 2D-TEE與RT-3D-TEE方法測量各殘緣數據比較

圖1 2D-TEE與RT-3D-TEE對鞘管及封堵器位置的顯示比較

圖2 RT-3D-TEE對封堵器完全展開后的正面視圖
Ⅱ孔型ASD患者中女性多見,且自然愈合的概率很小,部分患者直到成年才會出現相應的癥狀,30%未治療的成年患者可出現肺動脈高壓。傳統治療方式包括,DSA監護下經皮導管介入ASD封堵術、體外循環下開胸或胸腔鏡下ASD修補術[3]以及經胸小切口ASD封堵術,但這些方式均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的創傷。如何安全達到最佳療效,最大限度減少傷害,是臨床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新興的無DSA下單純超聲引導的經皮 ASD 封堵術,結合了內外科的優勢,具有微創傷、無切口的優點,沒有X線輻射的傷害,操作安全、快捷[4],能明顯改善患者心臟結構及血流動力學[5],且其操作是在外科手術室內實施,若遇封堵失敗或封堵器脫落,可立刻轉為經胸封堵或開胸體外循環下修補,手術安全性高。
對于該手術來說,如何在無DSA情況下,應用超聲實時準確的確定缺損及殘緣的情況,以及術中準確的監測導絲、鞘管和封堵器的釋放過程,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經皮ASD封堵術只適用于單純Ⅱ孔中央型ASD,而原發孔型、上腔型、下腔型及混合型ASD為手術禁忌[6]。也就是說,缺損周圍要有一定的房間隔組織,對于殘邊短小或直徑較大的缺損,封堵器難以固定,封堵較為困難[7]。本研究比較了RT-3D-TEE與2D-TEE測量的ASD大小、各殘緣長度,結果顯示2種方法測量的ASD大小、下腔靜脈側及主動脈側殘緣長度結果沒有差異。因此,在術前篩選患者時,2種方法都是可行的。本研究選擇的病例缺損直徑均<26 mm,且周邊殘緣(除主動脈側以外)均≥5 mm,保證下腔靜脈側有足夠的殘緣,而主動脈側殘緣對封堵手術的影響不大,這與以往的研究[8]是一致的。但RT-3D-TEE能夠獲得ASD和重要周圍結構的正面視圖,在單個實時3D視圖中提供缺損的類型、形狀、方向、數量和位置,并對ASD邊緣和周圍重要結構形態進行分析[9],RT-3D-TEE較2D-TEE能更好的獲得ASD的形態特征[10],為封堵手術順利實施提供更確切的信息。同時,RT-3D-TEE較2D-TEE更能清晰的監測輸送系統及封堵器位置和形態,能很好的顯示導絲通過房間隔及封堵器的釋放過程,對掌握張傘時機、角度有明確指導,同時能即時評價封堵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1-12]。本研究手術過程中,超聲醫生在RT-3D-TEE引導下的左房面正面視圖中,清晰地顯示導絲的位置和封堵器在左房側釋放時的傘盤形態,而2D-TEE有時因導絲頭端的纏繞而不能顯示,左房側釋放時封堵器處于2D的近場,2D-TEE往往不能及時顯示其是否完全釋放。
本研究分析上腔靜脈側殘緣長度對手術的影響,RT-3D-TEE測量的上腔靜脈側殘緣長度與2D-TEE的測量結果存在差異,RT-3D-TEE測量的上腔靜脈側殘緣中有3例患者殘緣>5 mm,但<10 mm,而這3例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延長。其中2例左房側傘盤始終無法順利貼合房間隔,而改行經胸小切口ASD封堵術。分析原因,可能由于靠近上腔靜脈側的ASD,其下腔靜脈側殘緣較長、較硬,鞘管從下腔靜脈入右房時,緊貼下腔靜脈側殘緣經過ASD入左房后,依然保持與房間隔平行,在釋放封堵器左房側傘盤后回拉時,左房側傘盤與房間隔之間角度過大,使其很難與房間隔平行,而無法順利釋放右側傘盤,導致經皮封堵困難甚至失敗。
綜上所述,隨著超聲心動圖技術的不斷發展,RT-3D-TEE進一步彌補了2D-TEE的不足,對ASD殘緣、導絲和封堵器形態有更清晰、直觀的顯示,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信息,已經逐漸能夠成為主要輔助方法協助臨床醫師完成經皮ASD封堵術。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研究病例數較少,在分析上腔靜脈側殘緣長度對手術的影響方面,仍需加大樣本量做進一步研究。